APP下载

课外课内巧对接能力素养两相成

2017-11-17廖林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0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高中语文

廖林英

【摘要】本文通过发掘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寻找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对接的可操作性,以实践研究专题为例,以阅读写作为切入点,将语文教材知识与学生学习体验有效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彰显语文学习特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乡土文化 高中语文 有机对接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2016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Z160497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39-0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本文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将高中语文课堂进一步拓展,通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山水顺昌》),寻找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连接点、契合点进行实践活动与创新研究,改善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游离于生活,生活又与语文教学脱离的现象。摸索出一套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丰富和发展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

一、乡土文化与高中阅读教学对接

(一)与山水游记散文阅读对接,品味山水美

1.比较阅读

《赤壁赋》和《宝山四题》情、景、理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赤壁赋》写景——月下泛舟。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等叙写和描绘,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亲近的意境,渗透了欢快愉悦、飘飘欲仙之情。

抒情——吊古伤今。由景的悲凉苍茫,抒发人生苦短,悲观失望之情。

议论——阐述事理。由景的水月流光 ,揭示哀乐相生,物我无尽,随遇而安之哲理。

《宝山四题》宝山怪石:景——风蚀雨凿、造型别致、奇特怪异

情——内心深处对新异的欣赏与追求,以怪为美,以异为乐

理——人类可以纵容山水的怪异,却不能容忍同类张扬个性,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随大流者。

2.品味探究

品味《赤壁赋》《宝山四题》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的妙处。

《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好像哀怨,好像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作者连用了5个比喻,2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宝山四题》“它们有的散生在林间,竞相开放,远远望去,呈伞状花絮,攒集百来花朵;有的花朵上下连绵,如锦缎、帷幔、流苏;有的从石罅里挣脱而出,如一盘培育多年的盆景,花团锦簇、晶冠群芳”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多种修辞手法,写出宝山杜鹃生机勃勃、花香美景。

3.拓展提升

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谈谈你对山水文化的思考。

在余秋雨心中,自然山水仿佛都富有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理老人。山川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达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他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足迹,在历史长河中找寻现代文化的出路,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

山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灵性。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与神韵。山水与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二)与科普小论文阅读对接,领会人文美

1.比较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元坑陈氏旧宅》各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总体特征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由台基、主体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

结构特征: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斗拱的作用,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举折,举架” 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装饰特征:屋顶巨大的装饰性,翘起如翼的屋顶;颜色在大建筑物屋身中大胆使用朱红色,还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大小装饰部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用材方面的装饰,有色的琉璃砖瓦、 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元坑陈氏旧宅》总体特征:座北朝南,东西横向并列四大建筑的统一体,每栋建筑既相对独立,又相通相连,建筑布局和结构基本相同,均为四进庭院。

总体布局:从东向西依次编号A、B、C、D栋,大门前空坪横向铺设长条石板,C栋门前设拴马石架。

A栋布局及装饰:四进庭院,前后厅之间设置天井、回廊和一处过亭。正厅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曲梁浮雕花卉图案,椽上铺设望砖,覆盖泥质瓦,半圆形轩顶,地面斜铺四方青砖。

2.品味探究

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各民族建筑的“文法”和“可译性”, 说说《元坑陈氏旧宅》在哪些方面體现中国建筑的特征?

总体特征一致:坐北朝南,左右呈轴对称。组群式建筑:外部以高耸的风火墙围合,内部以天井、三合院为基本组成形式,合院式单体民居向纵深及左右方向迭加,形成前后多进、左右多栋的中型或大型组合式民居建筑群。

结构特征相似:木构架体系为主,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

装饰特征凸显:擅长木雕。雕刻对象除梁架、挑檐、雀替等建筑构件外,主要施于隔扇、花窗、神橱;雕刻内容以吉祥图案、戏曲故事为主。门前顶部覆有门罩,顶部灰塑翘脊碑饰。endprint

3.拓展提升

阅读汪曾祺《胡同文化》,思考胡同文化的内涵,提升关于民居文化的思考。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形成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可见胡同文化稂莠不齐,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居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伦理观:皇权至上,尊卑有序;布局观:群体组合,有机组合;自然观:高度协同,天人合一;审美观:中和含蓄,丰富多彩。如今商品经济大潮席卷,民居面临着窘境,文化遭遇了尴尬,拯救民居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与人物传记阅读对接,感悟人物美

1.比较阅读

《苏武传》《李默传》分别写了哪些事迹表现主要人物的崇高品质?

《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遭变故,舍生取义;卫律劝降,苏武不屈;北海牧羊,贫贱不移;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李默传》:道士邵元节请求皇帝封诰,李默坚决不赞同,忠贞爱国;严嵩掌政时,独揽官员升降大权,李默总是坚持己见,不附权贵;李默任翰林学士,正值大规模考察群吏,告诫门人谢绝与宾客、同班大臣私下相见,刚直不阿。

2.品味探究

《苏武传》《李默传》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苏武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坚韧顽强、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语言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

《李默传》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李默刚直不阿,不附权贵。如写边疆告急,赵文华上奏李默诽谤皇上、报复赵文华、扰乱推荐总督之事;礼部及法司上奏说李默偏执自用,丧失大臣体统;刑部尚书何鳌引用子骂父律要将李默绞死。李默屡遭小人弹劾更衬托出李默刚正不阿,忠贞爱国的高贵品质。

3.拓展提升

阅读《廖刚传》,追慕先贤,了解理学文化及其对世人的影响。

廖刚少时跟随曾任谏议大夫的陈瓘、理学家杨时学习理学。理学主张“事事循天理……人各有胜心,用心去尽,而惟天之循,则机巧变诈不作”。经过“格物致知”和反身自省,即可达到为善的目的,也就认识了天理。廖刚深受理学影响,刚正不阿,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时蔡京秦桧虽专权,亦为之畏惧。廖刚为官一生清正廉明,忧国爱民、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存于千古,为世人所赞颂。

二、乡土文化与高中作文教学对接

(一)与写人记事记叙文写作对接,学会虚构和想象

1.兴趣激发

一个吴承恩,因为一部奇书《西游记》而名垂青史,一部《西游记》因为一个齐天大圣而誉满神州。500年来,人见人爱的孙悟空以神话人物形象在华夏儿女心中永不泯灭。可当你知道《西游记》齐天大圣的故事与家乡宝山的通天大圣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时,你们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从同学的视角来撩开齐天大圣之谜面纱的一角,去探究宝山大圣的由来吧。

2.方法点拨

宝山《灵猴的由来》情节续写:结合《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人要凸显个性》和《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学习描写》《学习虚构》,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情节要曲折生动,人物形象要丰满鲜明。

提示:(1)想象的情节应是“灵猴的由来”的续写,应与上文情节衔接,且合情合理,不可游离文本自由想象。

(2)在想象情节中重点人物应是灵猴。

(3)人物描写应生动形象,运用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3.优文赏析

“当朝兵马一到,便把宝山围得水泄不通。两猴见这人族军队如此行事,也是有些气不打一处来:这人族皇帝说围便围,可曾将这满院出家修行之人以及他兄弟俩放在眼里?那一股子倔强脾气也是显露无疑。两猴不顾住持劝阻,从院内拾了些石子,站在院内,对着门外士兵丢去。说来奇怪,石子落在士兵身上,并未致死,只是晕了过去。那带队将军本是愤怒无比,发现了这事后,也是无奈。对着院内喊道:两位灵猴请勿作怪!

两猴也不是蛮横之辈,回答道:将军请一人进来,只因出家人喜欢清静,人多了不方便。将军进来看看,我等并未对圣上无理,請将军明察!至于‘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称号是香客们的抬爱,并非两只灵猴本意。带兵统领进寺一看,果然看到主梁上有“当今皇帝万岁”字样。统领于是如实向皇帝禀报。皇帝闻报,怨气顿消。这大概也是宝峰寺保存至今的原因吧。”

点评:情节方面,根据史料加以想象补充,合情合理,有新意不雷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人物描写生动有趣,突出灵猴的机智勇敢,语言功力较强。

(二)与写景状物散文写作对接,学会描写和抒情

1.兴趣激发

同学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美。可是生我养我的家乡顺昌一样充满诗意,一样值得我们去发现美,去欣赏美。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景,甜不甜故乡水。这几年兴起的美丽乡村游吸引了我们去探索去欣赏。让我们一起走入顺昌美丽的山山水水,去领略我们自己家乡的美吧!

2.方法点拨

结合《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写山水游记散文。

提示:(1)写景要抓住景物(地域、时令)特征

(2)景物描写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按一定顺序描写(时间、空间、逻辑)

(5)融入观景人的心境、审美情趣和感悟体会。

3.优文赏析

“天与地在亘古的静默中面面相觑,仿佛两个平行的时空,永不相交。夕阳西下,剪出苍松的魅影,美得几近梦幻。我们终是离开了那有着青松、藤蔓、飞瀑、奇石的桃园,那承载着我们欢笑与友谊的伊甸。华阳的林深苔滑,清静幽雅,给了我们太多的心灵慰藉。如今,华阳正穿越远古的沧桑,如两位明眸皓齿、淡妆素裹的女子以自己绰约的风姿,热情地迎接每一位游客。”endprint

点评:通过对青松、藤蔓、飞瀑、奇石的生动描写,抒发作者置身于寂寂古山、磅礴宇内心中掠过一丝惊悸,心灵得到慰藉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我养我美丽如画的家乡的挚爱之情。

(三)与时事议论文写作对接,学会分析和议论

1.兴趣激发

家乡顺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曾留下诸多先贤的足迹。他们或激扬文字,名篇佳作流传千古;或扬鞭策马,战功卓著名扬四方;或潜心精研,著书立说惠泽百代……让我们走近先贤、与先贤对话,追慕先贤,从中获得语言智慧、精神滋养、人生启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浇灌智慧之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抒写追慕先贤的收获与感悟,在感悟与表达中提升写作水平。

2.方法点拨

结合《语文·必修3》表达交流《学习选取论证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会从多角度来论证观点,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找出收集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围绕“论题”分析议论。

提示:如何通过提问方式将论证思路展开?

(1)问是什么,弄清概念的内涵、性质与特征、功能。

(2)问为什么,弄清根源、原因、结果;有何意义与作用?原因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的?

(3)问怎么办,弄清通过什么方法、途径、措施解决目前困境和问题。

常用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

3.优文赏析

“追慕先贤,犹能悟明成功之精髓。就如明代顺昌莒口那位高山仰止之廖中,他生长于‘诗礼传家之家庭,自幼沐浴于诗书礼教中,‘好学而勤敏,其作诗亦是信手拈来。从其不胜枚举的诗作中足以悟出他的勤奋,像其诗中所叹‘清漪半壁泛芹英,化雨时数正发荣。万籁寂然天宇静,绕池灯火读书声。正是他秉烛读书到深夜的真实写照吧。也正因如此,天道酬勤,他于邑庠中苦读十载终于登榜中举,恰好应证了那句话‘努力过的人不会输。长于书诗世家之廖中尚且努力非凡,而黎民百姓之家的吾等更需付出比其多百倍的努力啊!风华正茂之吾等,正如那骄阳烈日,亦或被乌云遮蔽,亦或蒸蒸日上,全凭付出之多少决定,而吾决心成为后者。”

点评:分析了先贤廖中成功原因是“自幼沐于诗书礼教”,“好学勤敏”,结果“饱腹诗书”,“登榜中举”;措施是“黎民百姓之吾辈”应付出百倍努力,才能蒸蒸日上。例证引证结合。

三、成效和收获

1.整合文化资源,构建新的语文学习模式

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高中语文学习中,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使语文学习更形象更具感染力。讓学生认识到生活之中皆语文,自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对接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高中阅读、写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2.注重过程指导,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在走出教室前,对应教材有关章节,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课文、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素材后引导学生讨论、质疑、答辩、小结;在调查采访或形成小组报告过程中,分组研究,分工合作,突出学生特长,提高实践效率,将乡土文化研究成果回归于语文学习“本真”,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和提升语文能力素养。

3.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活动,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感

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调查报告、诗文朗诵、小论文、演讲稿、解说词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在乡土文化学习中的成果,从而增强他们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特级教师陈日亮认为“高中重在辅导自学,历练成习,要打通课内外,使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语文密切联系起来”,“将语文知识经常保持在记忆里,自觉运用于听说读写的活动之中。”

今年全国高考Ⅰ卷命题体现了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命题要求。其中关键词就有“中华美食”“美丽乡村”“长城”“京剧”等中华传统文化;“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从考生所见所闻所感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就启发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更应树立大语文观念,对各类文本、文体都应涉猎,在领略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还应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传承和发展文化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本课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和契合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山水顺昌编委会.山水顺昌——中国闽北千年古县顺昌历史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3]陈日亮.我即语文,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