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11-17西安交通大学武佳铭
西安交通大学 武佳铭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西安交通大学 武佳铭
本可控核聚变具有一些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原料来源丰富,核聚变的原料是重水,可以直接从海水中提炼.据测算,海水中氘的质量浓度为0.03 g/L,因此,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t氘.1 L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 L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如果把海水中的氘全部用于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因此可以说,海水中的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虽然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氚,但利用反应堆产生的中子轰击氟化锂、碳酸锂或锂镁合金就可以大量生产氚,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锂.二是核聚变的过程及其产物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造成核泄漏的危害.核聚变不同于核裂变,其反应后产生的物质是惰性气体氦,不产生放射性物质,不会污染环境.三是安全可靠.只要去掉核聚变反应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反应就会彻底停止,不会发生像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裂变反应堆发生过的那种因地震而停止运行后,核燃料还继续发热引起爆炸的问题.
可控核聚变;核聚变;磁约束;托卡马克类型的磁约束聚变装置;清洁;氘;ITER
随着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终将枯竭,基于核裂变反应的核裂变能源也由于安全性和核废料的处理等问题而不尽如人意.人类期待着新的能源.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能释放巨大的能量,而且由于这种能源干净、安全,且以用之不竭的海水作为原料,因此,受控热核聚变能是人类下一世纪的能源的主要希望所在.
中国传统依靠水电和火电的传统战略被迫改变.原因如下:
1.交通压力大
火力发电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中国的煤炭分布极不均匀,却大部分煤炭资源分布在山西、内蒙古等少数几个北方省份,而中国经济发展则是先从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先开始的,要把北方大量的煤炭运到千里之外的东南沿海地区,交通压力可想而知.为此中国新建多条运煤的铁路,比如:大秦铁路等,但远不能满足运力的需要.公路方面,从京藏高速内蒙到北京段大塞车显现就可知道,现有的公路不能解决不了运力的矛盾问题.
2.火电污染环境
火电发电想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大量粉尘,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世界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各国都有节能减排承诺.多年来,中国在能源消费特别有害气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饱受国际社会诟病,中国已经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到45%,这还是一个保守的能拿到国际层面上的数字,国内的努力目标可能会更多,要求更加严格.是实现这个目标,恐怕最重要的是减少煤炭的需求,用其它的清洁能源代替煤炭了.
3.水电开发过度,面临枯竭
2008年4月份,南方周末题为"西南水电为何疯狂"的报道,文章阐述近些年国内各大电力公司在西南地区跑马圈地的情况,导致西南地区水电开发过度,比如:岷江的干支流的水电站约有60座以上,开发率超过了80%.中国的水资源有60%-70%分布在西南,而在西南地区的疯狂开发至水电开发接近饱和,过度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4.其它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成熟
现在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核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能源等.太阳能受地区限制,很多地方年平均太阳日不足,无法开发,且现在太阳能技术还不成熟,发电规模小,占地面积大等绝点,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太阳能发电成本高,上网电价高达2-3元,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太阳能发电基本不可能,如果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恐怕民众的口水都能把电网和发电企业淹没.风力发电也首先地域限制和天气限制,发电的规模小,无法满足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生物能源等目前还停留在技术研究和实验阶段,无法投入使用.
所以说,发展核电是符合现在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因为核电是一种"安全可靠、高效、经济、清洁"的能源;核电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措施,是21世纪人类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因此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重要保障.加快核电发展和核电制造技术国产化,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制造能力提高的标志,因此,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1.可控核聚变的定义
首先需要了解雾霾和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基本国情,才会开始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1.1 核聚变的定义
太阳的能量来自轻核聚变反应.太阳每秒将6. 5 7亿吨氢聚变成氦,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巨大的太阳能,成为支持太阳系统内一切活动的能量源泉.
核聚变是指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1.2 可控核聚变定义
由于中子的危害和该反应巨大的能量释放,我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这个类似于"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这就是可控核聚变.
图1 核聚变原理示意图
根据相关数据,以上图中的氘-氚聚变反应举例,一升海水中含约30mg氘,通过聚变反应可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多升汽油的能量,而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的.这就是说,1升海水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一座100万kW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304kg.据估计,天然存在于海水中的氘有45亿吨,把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转化为能源,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足以满足人类未来几十亿年对能源的需求,所以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是必要的且迫在眉睫的.
2.可控核聚变的条件
可控核聚变的条件很苛刻
2.1 可控核聚变的大体条件
①几千万度以上的高温,在这个温度下等离子气体中的部分原子核可能进行聚变反应,温度越高聚变反应进行得越快;
②充分的约束,即把高温下的等离子体约束在一定区域内,保持足够的时间,使其充分聚变;
③相当低的密度.高温下的等离子气体具有很高的压强,因此要把容器内的气体抽到相当真空,使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不能超过10的15次方个,相当于常温下气体密度的几万分之一;
④保证自持.处于高温下的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使它只能被约束一个很短的时间.为了使足够数量的等离子气体发生聚变反应,并能自持下去,就必须对参与反应时的等离子气体的密度和实现对它可靠的约束时间之间有一个要求,即劳逊条件.例如,实现氖一氖聚变反应的条件是:等离子体温度达2亿度,同时粒子数密度达1020m-3,能量约束时间超过1s,在可能是实现目标.
⑤核材料也是可控核聚变的重中之重.
2.2 核材料的条件
费米曾说过,核技术的成败取决于材料在反应堆中强辐射场下的行为.这句话是针对裂变堆的,但对聚变堆而言,核材料面临的问题反而更加严峻.在商业化的托卡马可聚变堆中,其第一壁材料,也就是直接面向等离子体的那层材料,需要满足以下多种严苛的要求:
1.低氚滞留
最容易控制的聚变反应为氘氚反应:
但氚(T)的半衰期短,不存在天然氚.人工制造又几乎不可能,上亿美元一千克,还是有价无市.因此,聚变堆中的氚都需要循环利用:
用倍增过的中子和锂反应,再把氚回收,这样氚就成了类似于催化剂的存在.
但是,目前氚的消耗/增殖比很低,(记忆中为1:1.05,可能有误),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耗散在各个环节的氚.其中又因第一壁直接和等离子体直接接触,算是氚滞留大户,需严格把控.否则氚越用越少,直接会导致等离子体熄灭停堆.
2.抗中子辐照能力
每个氘氚聚变都会产生一个14MeV能量的中子,这些高能中子能轻易击碎第一壁材料中的金属键,产生大量缺陷,引起辐照肿胀、脆化、蠕变等问题,使得材料完全没法使用.
商业聚变堆役期中第一壁中子剂量预计超过100dpa,而裂变堆的剂量在1dpa量级,因此现有的裂变堆材料很难直接拿到聚变堆中使用.
3.抗等离子体辐照
磁约束的边界并不是理想的,第一壁(特别是偏滤器装甲)依然要承受高通量的氘/氚/氦等离子体冲击.这些等离子体轰入材料内部后会在表面聚集,引起表面起泡、脱落.一方面破坏材料的表面完整性,另一方面脱落下来的碎片进入等离子体也会造成等离子体破灭.
4.低活化
中子轰击下,许多元素都会发生核反应,嬗变成其他核素.有些核素是不稳定的,会进一步衰变持续放出辐射.这样一来聚变反应无辐射污染产物的优势就没有了,因此用作第一壁的材料都是低活化材料,也就是嬗变后依然稳定不衰变的元素.
例如,一开始人们拟用金属钼作为第一壁材料,后来发现嬗变产物有辐射太难处理,现在都在逐步换成金属钨.
5.耐高温&耐热冲击
商业聚变堆第一壁的工作的温度在1000℃以上,等离子体破灭的一瞬间更是能达到2000~3000℃,钢材、铜材这样的低熔点材料直接就淘汰掉了.另外,第一壁的任务是把热能导出去,熔点高但导热性不行的陶瓷材料基本上也被淘汰.目前比较有希望的候选材料金属钨的熔点为3400℃.但钨还存在塑性较差的缺点,在离子体破灭的热冲击下,热应力往往会使得材料表面开裂.
以上几个条件满足一个就已经十分困难了,满足所有条件的材料目前还不存在.
尽管条件如此苛刻,被认为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特大科学工程,科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世界各国也都陆续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可控核聚变的优势
可控核聚变具有一些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原料来源丰富,核聚变的原料是重水,可以直接从海水中提炼.据测算,海水中氘的质量浓度为0.03 g/L,因此,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t氘.1 L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 L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如果把海水中的氘全部用于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因此可以说,海水中的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能源.虽然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氚,但利用反应堆产生的中子轰击氟化锂、碳酸锂或锂镁合金就可以大量生产氚,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锂.
二是核聚变的过程及其产物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造成核泄漏的危害.核聚变不同于核裂变,其反应后产生的物质是惰性气体氦,不产生放射性物质,不会污染环境.三是安全可靠.只要去掉核聚变反应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反应就会彻底停止,不会发生像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裂变反应堆发生过的那种因地震而停止运行后,核燃料还继续发热引起爆炸的问题.
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超过35亿t,占全球煤炭产量份额的50%.目前,我国发电供热用煤占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50%左右.全国大约90%的SO2排放量和80%的CO2排放量是由煤电产生的,因此可以说,燃煤发电厂是中国最大的污染源.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能够实现并达到工业应用,不仅一举解决了能源短缺的巨大难题,而且由于该装置不产生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会使环境状况大为改观,天更蓝、水更清将不再是梦想.使用核聚变装置取代燃煤电厂后,节省出的煤炭可用于生产化工产品.毫无疑问,那时的工业结构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4.1 国际研究情况
可控核聚变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途径.而早在1950年代,国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就已经开始了,经压了从最初的少数几个核大国进行秘密研究阶段,1950年代末的技术解密,再到196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合作参与的研究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发现利用磁约束实现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见图2),是各种实验路径中最有希望的一种.
在托卡马克装置中,欧姆线圈的电流变化提供产生、建立和维持等离子体电流所需要的伏秒数(变压器原理);极向场线圈产生的极向磁场控制等离子体截面形状和位置平衡;环向场线圈产生的环向磁场保证等离子体的宏观整体稳定性;环向磁场与等离子体电流产生的极向磁场一起构成磁力线旋转变换的和磁面结构嵌套的磁场位形来约束等离子体.同时,等离子体电流还对自身进行欧姆加热.等离子体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与偏滤器(位于真空室内部的边缘区域,通过产生磁分界面将约束区与边缘区隔离开来,具有排热、控制杂质和排除氦灰等功能的特殊部件)位形结合设计成D形.在托卡马克装置上,已可通过大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和微波加热使等离子体达到和超过氘一氚有效燃烧所需的温度(>10K),最高已达4.4X10K.加大装置尺寸,约束时间大致按尺寸的平方增大.此外,还可通过提高环向磁场、优化约束位形和运行模式来提高能量约束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托卡马克装置已基本满足建立核聚变反应堆的要求,所以1980年代之后,主要的研究均是在托克马克装置的基础上进行的.
图2 托卡马克装置示意图
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①原理性研究阶段;②规模实验阶段;③点火装置试验阶段(氖氖燃烧实验):④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⑤示范聚变电站阶段;⑥商用聚变电站阶段.国际聚变界正处在点火装置即氘-氚燃烧实验阶段,并逐步向聚变反应堆工程物理实验阶段过渡.
4.2 我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状况
我国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也在不断突破.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利用磁约束实现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是各种实验路径中最有希望的一种.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大中型托卡马克发展计划.十几年前,全部用超导系统来形成磁场的装置,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中国科学家提交申请,在1998 年得到国家项目,建造"实验的先进的超导的托卡马克",简称EAST,设在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磁场的快速变化让超导体容易失去超导性.各种极端和复杂的条件,加之要让各种复杂仪器集合在狭小的空间里正常工作,这些都使全超导托卡马克的实现很困难. EAST 的每一个子系统,都需要更繁杂的系统来支持,而且需要各种新式的设计.2006 年,EAST 实现了第一次"点火"--激发等离子态与核聚变.很快,它就实现了最高连续1000 秒的运行,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成就.目前,EAST 等实验装置仍然继续在等离子体的参数如温度、密度、持续放电时间上取得突破,成为国际上同类装置优先参考的样板.除了EAST,近年我国先后建成HT-7中型超导托卡马克,HL-2A大中型常规导体托卡马克.其中,HL-2A最高电子温度达 5500 万摄氏度,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凭借出众的技术成就,中国科学家正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根据同 ITER 组织达成的协议,中国承担了ITER 装置近8%的采购包 ,包括包层壁、线圈导体等 12个任务,基本涵盖了ITER 核心关键部件.其中一些制造任务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由于具备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制经验,他们生产的 ITER 超导导体、屏蔽包层等部件的性能在合作 7 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对核聚变能源研发投入几乎成指数增长,积极政策的导向使核聚变能源研发处于空前发展时期.
综上,最近我国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可总结为最重要的两点.
第一,EAST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大科学工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罗广南教授说,先前的一些聚变实验持续了100多秒,但它们就像"骑一匹烈马",难以控制不稳定的等离子体.8月在EAST上进行的实验更像是一次盛装舞步表演,处在被极强电磁场屏蔽的一个环形室中的等离子体被控制在一种高效稳定态H-mode(高约束模式).物理学家认为高约束模式是未来核聚变电站的最佳工作状态.总而言之,更加"可控"了.
第二,由我国研制的热核聚变堆核心部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认证.这种核心部件是盛放超过1亿度的聚变燃料的容器.按照ITER的设计方案要求,这种材料需要承受每平米4.7兆瓦的热量,这足以在瞬间熔化一公斤的钢铁.中国的科研人员用三种材料组成的三明治结构,并在和多个国家的竞争中率先摸索出让三种材料紧密结合的创新工艺.在权威机构进行的试验中,该材料经受住了比设计标准还高20%的极端高温环境考验.总而言之,更加"耐热"了.这就有可能克服惯性约束与磁约束之间的矛盾,在不烧穿炉子的情况下实现点火.
5.ITER计划
集全球之力研发可控核聚变的具体实施.
5.1 ITER概念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简称"(ITER)计划",(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计划倡议于1985年,并于1988年开始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经过十三年努力,耗资十五亿美元,在集成世界聚变研究主要成果基础上,ITER工程设计于2001年完成.此后经过五年谈判,ITER计划七方(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2006年正式签署联合实施协定,启动实施ITER计划.ITER计划将历时35年,其中建造阶段10年、运行和开发利用阶段20年、去活化阶段5年.
5.2 ITER的装置及其具体细节
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其装置中心是高温氘氚等离子体环,其中存在15兆安的等离子体电流,核聚变反应功率达50万千瓦,每秒释放多达1020个高能中子.等离子体环在屏蔽包层的环型包套中,屏蔽包层将吸收50万千瓦热功率及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所有中子.
将ITER建在何处,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政治和技术问题.参与ITER计划的六方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最后六方于2005年6月达成了将ITER建造在法国卡达拉奇的协议并同意了ITER新设计和部件预研.这六方中,除欧、日、俄三方外,中国、美国和韩国分别在2003年的1月、2月和7月加入ITER计划的谈判.随后,印度也于2005年底加入ITER计划.ITER计划的七方于2006年6月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合作建造ITER的政府间协议,根据ITER计划的最新进展,预计将在2016年前建成并投入实验.由国际上主要核国家的聚变界历时十多年,耗资近15亿美元启动的ITER项目,将集成当今国际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第一次在地球上实现能与未来实用聚变堆规模相比拟的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解决通向聚变电站的关键问题.ITER计划的成功实施,将全面验证聚变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是人类受控热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需要指出的是, ITER计划的七方在参与该工作的同时,都有各国独立的核聚变研究计划,力争在国际核聚变开发研究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5.3 ITER的各项目标
近40年的世界性研究和探索使托卡马克途径的热核聚变研究已基本趋于成熟,但是,在达到商用目标之前,基于托卡马克的聚变能研究和开发计划还有一些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为此,确定了ITER的科学目标:
①通过感应驱动获得聚变功率50万kW、Q大于10、脉冲时间500s的燃烧等离子体;
②使用非感应驱动产生聚变功率大于35万kW、Q大于5、燃烧时间持续3 000s的等离子体,研究等离子体的稳态运行.
ITER做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实验聚变堆,将为未来发展示范聚变堆DEMO和商用聚变堆进行关键的工程技术实验,其主要工程技术目标是:
①演示主要聚变技术的可用性和集成性;
②为将来的聚变堆试验部件;
③试验氚增殖模块概念.
ITER目标的实现将为研究和发展用于示范聚变堆、商用聚变堆的各种技术奠定可靠的科学和技术基础.经过ITER六方专家的技术评估和论证,认为上述科学与工程技术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ITER计划采纳了40年来全世界核聚变研究的丰硕成果,预计总耗资为100亿美元,设计的聚变功率50万kW,等离子体持续时间大于500s.ITER对聚变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将综合演示聚变堆的工程可行性、进行长脉冲或稳态运行的高参数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各国科学家寄希望于这座核聚变堆在受控核聚变攻关中实现质的飞跃,证实受控核聚变能的开发在技术上和工程上的现实性.如果实验堆ITER如期建成,则一座电功率为百万kW级的示范核聚变电站可望在2025年前后建成,可望在2050年左右实现聚变电站的商用化.
ITER目标的实现包括完成实验包层模块计划.ITER包层分为屏蔽包层和实验包层两种.其中屏蔽包层主要用于装置的辐射防护,在已经完成的ITER-FEAT设计中有较完善的包层设计和技术研发.而实验包层(Test Blanket Module, TBM),主要用于对未来商用示范聚变堆(DEMO)产氚和能量获取技术进行实验,同时用于对设计工具、程序、数据等的验证和一定程度上对聚变堆材料进行综合测试.实验包层由各参与方提出自己的模块设计、技术研发与实验方案.在ITER装置上设置了3个用于产氚实验包层的窗口.早期的ITER TBM被称为产氚实验包层模块,只在ITER的D-T运行阶段投入实验.后来改称为实验包层模块,期望在ITER运行的第一天投入实验.在ITER的不同运行阶段(H-H、D-D、D-T)安放不同的实验包层模块,依次进行电磁、热工水力、氚增殖和整体性能的实验.根据国家聚变能源发展战略,中国ITER计划有关方面已经确定"将全面参与产氚实验包层模块计划,将在ITER装置上独立发展陶瓷氚增殖剂和液态锂铅增殖剂两种概念的产氚实验包层模块,并要求与其它国家平等分享实验窗口位置,参加ITER运行第一天起的TBM实验,并承诺按时向TBWG提交设计描述报告(DDD)".目前,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牵头,分别进行固态和液态ITER-TBM的设计与前期技术研发工作,为在我国发展聚变示范堆DEMO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总而言之,经过半个世纪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聚变研究已从科学实验阶段进入了发展实用的聚变能源阶段.回顾核聚变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到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经国际上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在近20~30年间得到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发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已在托卡马克类型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上得到证实,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基本上与国际聚变研究同步发展,对国际上聚变研究做出了贡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设计与建造,已经可以使人类看到光明的前景,但是实现聚变能的实际应用,仍是一个持久而不平坦的历程.这是因为除了要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问题以外, 还要在能源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间.全面参与ITER计划,为我国的核聚变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对聚变能的开发做出长远的战略性安排.
[1]冯开明.可控核聚变与ITER计划[J].现代电力,第23卷第5期.2006.10.
[2]等离子体物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核聚变与低温等离子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赵维平.可控核聚变技术-未来能源的希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22卷第23期.2012.9.8.
[4]《大众用电》第四页.2014.2.
[5]高博.可控核聚变装置,中国领先世界[N].科技日报,2012.6.11.第001版.
[6]冯开明.可控核聚变与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计划[J].核电研发,2009.9.第二卷第3期.
[7]杨丽娟.大连理工可控核聚变研究获重大进展.
[8]陈永静.核聚变将最终成为未来的能源吗.
[9]奇云.可控核聚变_人类的终极能源.
[10]苏宁.未来能源5大猜想可控核聚变将成终极能源.
[11]吴晶.中国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可控热核聚变研究再获突破.
[12]李波.可控核聚变实验获突破_人造太阳 概念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