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地区农村妇女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峨边县为例

2017-11-17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彝族妇女

陈 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彝族地区农村妇女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峨边县为例

陈 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本文以四川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峨边县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解析峨边县彝族农村妇女的贫困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彝族地区妇女贫困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由此提出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更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彝族;妇女;贫困;对策建议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少数民族发展规划”“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和 “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等重要论述。联合国早在1995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指出“世界上的贫困人口70%是妇女,贫困有一张女性面孔”,而我国在同年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首次将“妇女与贫困”纳入重大关切领域。因此,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开始关注和重视女性贫困问题。从实践价值来看,有学者认为,贫困妇女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广大农村留守妇女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依靠群体,特殊人群的隐蔽性贫困是导致扶贫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贫困家庭中的妇女是隐蔽性贫困的主要群体。也有学者认为,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社会性别障碍,妇女不仅在获得经济和社会资本,以及发展机会方面明显处于弱势,而且在扶贫发展决策中处于边缘状态,这不仅影响扶贫工作的“精准”,也成为扶贫工作中的“硬伤”。因此,本文试图以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的彝族农村妇女的能力贫困和物质贫困为切入点,探寻导致其贫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脱贫攻坚提供参考借鉴。

2 彝族地区农村妇女贫困现状研究

2.1 调查区域概况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是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该县境内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较多,由于境内山峰林立、沟谷深险,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系典型的大山区,有动植物王国和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旅游、科考价值极高。全县辖6镇13乡,2016年户籍人口为148656人,非农业人口27794人,农业人口12.02万人,男性人口77245人,女性人口71411人,人口性别比为108.2,男女人口数量基本持平。峨边县属于省级贫困县,2014年到2016年,3年共计脱贫993户279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1%降至5.56%。

2.2 基于问卷调查形成的峨边县农村妇女贫困状况研究

2.2.1 问卷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在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框架中,文献研究的主要目标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妇女反贫困状况,通过文献形成研究工具——问卷及访谈提纲。在问卷调查方面,本研究选取四川省乐山市彝族自治县峨边县为典型的样本城市,以峨边县的农村妇女和农村男性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覆盖峨边县4个乡镇8个村,获取彝族农村妇女样本70个,彝族农村男性样本74个。其中,16~45岁年龄组的人数有90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62.5%;已婚有配偶的人数达到了123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85.42%;调查人口中的非贫困户有68户,占所有调查人数的47.2%(表1)。这次调查对144个样本对象的教育、培训、生育健康保障、法律保障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了解到彝族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

2.2.2 彝族农村男女受教育及受培训状况对比分析

2.2.2.1 彝族农村男女受教育状况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未上学的男性有20人,占男性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27%,未上学的女性有49人,占女性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70%;小学(含未毕业)的男性有25人,占男性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33.8%,未上学的女性有13人,占女性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18.6%(图1),彝族农村妇女和男性的受教育程度都普遍偏低,而且很明显,女性文盲率远远高于男性。究其原因,笔者在访谈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因为“经济条件差”“当地教育基础设施薄弱”2种原因,但在调查过程中,彝族农村男女大部分不赞同“女孩不需要文化太高了,嫁得好比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教育观点,也有17.6%男性和14.3%女性赞同上述观点,而对于“读书还不如打工”这个观点上,有10.8%的男性和17%的女性赞同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彝族农村男性比女性更看重读书,但男性在读书方面比女性更“重男轻女”,因此,彝族女性在教育方面相比于男性更显得贫乏。

表1 抽样彝族农村男女的人口学特征

图1 调查样本中的彝族农村男女受教育程度比较(单位:人)

2.2.2.2 彝族农村男女接受培训状况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抽样彝族农村男性参与农业夜校、创业指导或技能培训、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的人数均高于抽样女性的参与人数,且男性参与上述3种培训或活动在抽样男性总人口的比重也均高于女性占在抽样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且妇女在3种培训中的参与度也较低,都达不到抽样妇女总人数的一半(图2),因此,彝族女性在接受技能等培训方面相比于男性更显得贫乏。但在参与意愿方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参与农业夜校、创业指导或技能培训在抽样男性总人口的比重均低于女性占在抽样女性总人口的比重,说明女性的参与意愿比男性要略高,而女性在政府劳务输出方面却远远不及男性的参与意愿强,这也能侧面说明男性对于外出务工意愿更强烈,而女性对获求知识的愿望也较参与度要高很多(图3)。

图2 调查样本中的彝族农村男女接受培训的状况比较(单位:%)

图3 彝族农村男女愿意参加培训的状况比较(单位:%)

2.2.3 彝族农村妇女生育健康保障的贫困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抽样彝族农村妇女做过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的分别只有20.9%和38.8%,没有做过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的妇女已经超过大半,而在医院生孩子的也只有59.7%,有40.3%的妇女都在没有基本医疗条件的家里生产(图4)。因此,在生育健康保障方面,彝族农村妇女严重缺乏生育健康保障,很容易导致因为生育引起疾病,甚至可能导致“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图4 调查样本中的彝族农村妇女生育健康状况(单位:%)

2.2.4 彝族农村妇女对法律等权利保障的贫困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抽样彝族农村妇女对亲情工作法 、德古工作法的知晓度很低,了解这两种当地法规的人分别为32.9%和44.3%,而对村规民约的知晓度要稍高一些,但不知道和只听过名字的农村妇女有34.3%(图5)。 “《宪法》是我国最高的法律”这个观点上,抽样彝族农村妇女有37.14%的人赞同,不赞同的有4.3%,但不清楚的却占到了58.56%。在问到学习法律的态度上,抽样彝族农村妇女有82.86%的人赞同“只要有机会,我很愿意学习法律”这个观点。因此,彝族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淡薄,对当地的维权法规等也不熟悉,这使得彝族农村妇女在用正当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利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她们对于想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

图5 彝族农村妇女对当地法律等权利的知晓度(单位:%)

2.3 基于访谈形成的峨边县农村妇女贫困状况分析

2.3.1 访谈法及样本分布 本研究选取了峨边县30名年龄在20~50岁之间,且有子女的彝族农村妇女作为调查对象。

2.3.2 彝族农村妇女的个人收入和消费状况

2.3.2.1 个人收入及收入来源 被访谈的30名彝族农村妇女都留守家中,除了带小孩以外,主要从事单一的农作物和家禽养殖,月薪集中在500~3000元之间,个人经济收入严重偏低。例如访谈对象A的具体情况如下:A今年29岁,夫妻共同生养3名子女,A平时除了带孩子以外,还要做农活,主要种植玉米、花椒,养殖猪、羊、鸡,一个月大概收入1000元。访谈对象B的具体情况如下:B今年40岁,夫妻共同生养4名子女,女方平时主要负责带孩子,因为身体常年患病无法劳作,几乎没有收入,全家靠丈夫外出打工过日子。访谈对象C的具体情况如下:C今年27岁,夫妻共同生养3名子女,C平时除了带孩子以外,还要种地养猪,一个月大概收入2000元。

2.3.2.2 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状况 被访谈的30名彝族农村妇女家庭开支最大的几项都是给子女的消费、人情往来、看病、购买生活用品。

3 彝族地区农村妇女致贫原因分析

3.1 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较差

自然条件较差是导致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妇女致贫的一个原因。峨边县山多地少、海拔高,资源匮乏,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低,加上村民居住分散,农业综合能力滞后,生产生活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再加上交通不便,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妇女的发展。

3.2 社会保障功能的缺失

一方面,彝族农村妇女在土地、财产和机会上的权利都相对于男性缺失,而拥有安全的土地所有权,可以使妇女更有可能从事独立的经济活动,只要女人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她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男人的程度就会减弱,土地所有权的性别不平等给妇女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从而导致女性较男性更易陷入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提倡和鼓励公民优生优育、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的民族地方特点批准了部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可以生育3个子女,抽样调查中的妇女基本上生育了3个以上的子女,4~5个子女是最为普遍的,而且当地生育卫生服务设施差、自身生育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很多妇女的基本生育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使得相当一部分妇女生存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生育后的养育子女更是给家庭增加了负担。

3.3 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首先,由于受民族文化、传统性别观念等因素影响,彝区存在“读书无用”的思维定势,越贫困的家庭越不让孩子读书。其次,“知足常乐、安于现状” 的生活观,使凉山彝区缺乏自主创新及摆脱贫困的能力。再次,由于彝族农村教育设施落后,一部分条件相对好的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往城镇接受教育,从而父母需租房照料子女,无形中增加了教育成本和家庭负担;另一部分条件相对不好的家庭由于没有多余收入来支付子女学费,而不得不辍学早早加入劳动大军。综上几种原因导致彝区农村妇女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3.4 “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

彝族妇女大部分从事照顾家庭、种养殖等工作,传统封建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在落后彝族地区更是根深蒂固,而这种思想使得多数女性从一出生就受到来自周围极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彝族农村妇女在家中大多依赖于丈夫,家中做主的基本是丈夫。彝族妇女把做“贤妻良母”、照顾家庭等传统观念看得很重,而且平等性别意识也很欠缺,“早婚早育”、结婚给“身价钱”的现象很普遍,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彝族妇女自身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

4 彝族地区农村妇女反贫困对策建议

4.1 强化法律维权

政府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制定少数民族女性接受教育等方面的立法,用法律法规对女性受教育的权力进行不断完善和细致保护。要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公平和持续开展,只有增强针对性立法,将彝族地区女性教育事业、社会权益纳入法律范畴,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切实扫除彝族地区妇女受教育和维权方面障碍。

4.2 落实政策保障制度

落实政策、用好政策是作为加快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在救助特困妇女儿童、改善贫困妇女生存条件、支持妇女创业就业等方面,建立更加灵活的扶持政策,尽力倾斜扶持。因地制宜地发展反贫困经济项目,将彝族农村妇女的反贫困要求纳入到具体的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可以就地发挥女性的特长,积极参与反贫困的发展项目。例如,自主创业可以帮助女性兼顾工作和家庭角色,帮助她们获得更多收入,并且减轻她们对男性的依赖,因此应当推出一些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可以大力推动小企业的发展就是一条增加妇女就业、提升她们在家庭、市场和社会中的地位的可行办法。努力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歧视,让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资源享有权和发展空间。女性必须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创造者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精神和物质上的贫困。

4.3 提高妇女素质技能

确保彝族农村妇女完成义务教育,配合开展多种农业、手工、创业等技能培训,加强宣传,培育彝族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和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必须消除彝族农村妇女落后的传统观念。引导女性首先抛弃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建立平等的两性地位,乃至使妇女摆脱贫困的关键。要深刻重视农村彝族妇女非正规教育发展。政府应当重新审视现行在凉山彝族地区实施的基础教育政策,对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上学或上不起学的彝族女性采用多样化适应她们需求的非正规教育措施。针对在彝族文化氛围中的彝族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农村彝族妇女可持续发展的非正规基础教育、扫盲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补偿教育方案,促进凉山农村彝族妇女的生存教育和创业教育早日正常进行。

4.4 拓宽妇女就业渠道

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要保障各种扶贫措施持久见效,归根到底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否则贫困户增收脱贫就成了'无源之水'。结合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带动彝族农村妇女发展有针对性的产业,在产业发展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引导贫困妇女突出区域特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质,引领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实现灵活就业、脱贫致富。逐步提升小额信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支持农村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发展种养殖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开发和拓展,鼓励农村妇女积极创办服务实体。注重长短结合,推进利益机制联结,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把彝族农村妇女带入大产业、大市场,建立稳定的产业长效增收机制。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彝族妇女
彝族海菜腔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农村妇女对日常生活的主体性评价——以广东农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