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一本书
2017-11-17郝向阳
文/郝向阳
父爱是一本书
文/郝向阳
央视《朗读者》节目在神州大地掀起一场文学的狂欢。其中柳传志、麦家和郑渊洁等人父子之间的故事,让我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纵观古今文艺作品,发现讴歌母爱者居多,赞美父爱者较少,人们似乎有点冷落沉默寡言的父亲。其实在家的天平上,父爱与母爱是等值的。如果说母爱像一首悦耳动听、体贴入微的歌,那么父爱就像一本内容厚重、深沉持久的书,这本书需要子女用一生的光阴去咀嚼回味,才能读懂读透。
虽然我的父亲已经辞世多年,但他对我的点点关爱仍像儿时背过的唐诗一样深刻在我的脑海,我时常从人生的书橱中抽出来细细品读。
父亲对我们的学业格外重视。身为民办教师的他收入十分微薄,要供养我们弟兄三人上学显得异常吃力。他和母亲省吃俭用,恨不得将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但对我们学习的投资却毫不吝惜。他常说,只要我们几个能考上大学,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
为此,父亲还牺牲了自己的“前程”。转为公办教师是他们这群民办教师一生的梦想,许多当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纷纷通过买关系走后门实现了这个梦想,他却把有限的钱毫不犹豫地花在了我们身上,以致多次与梦想失之交臂。虽然他从未表露,但我猜想他的内心一定会不无遗憾、隐隐作痛。他希望通过正规考试转为公办教师,为此常常半夜三更爬起来、戴上老花镜背书,但终因年纪太大、记忆力衰退而屡屡败北。最后还是凭借扎根农村教育四十年的特殊贡献,在退休之前被特批转正,才算了结了他多年的夙愿。
平日除了检查作业和辅导功课,父亲还常用乡里先贤李棠阶的故事给我们励志。李棠阶是晚清名臣,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幼时家境贫寒,有一年春节,他疑惑地跑去问过年仍在织布的母亲:“别人都穿新衣,放鞭炮,又是鱼,又是肉,咱家怎么冷冷清清,啥都没有?”母亲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别人放炮咱纺棉,劝儿好好把书念,将来我儿出息了,咱家天天都是年。”我们深知父亲的用意,因而学习更加努力。
父亲不但重视我们的学业,而且教育我们学会做人。考上大学后,每年寒假,一过正月初五父亲便叫上我一起去田里挖山药;暑假里,天刚亮父亲就叫我起床去玉米地拔草,还把一圈猪粪交给我挑,搞得我两手起泡,一身臭汗。我在心里暗自埋怨父亲:我这辈子又不当农民,让我做这些农活干吗?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让我亲身体会农民的艰辛,并借此培养我的吃苦耐劳精神。
父亲还总给我讲吃亏是福的道理,叮嘱我在单位里多干活少耍滑,尊重每个人。这些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父亲既是我的严师,又是我的好友。闲暇之时,他常给我讲有趣的故事,带我看戏看电影。当得知我学会了吹口琴时,父亲兴奋地鼓励我吹曲子给他听,并拿出他儿时吹过的、已尘封多年的笛子伴奏,虽然吹得不成调子,但我们爷儿俩都特别开心。后来父亲觉察到我有写作特长,又鼓励我大胆投稿,我投出的第一篇稿件就是在他的帮助下趴在被窝里完成的。现在每当我发表了有点分量的稿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仿佛看到了他赞许的目光,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写作。
父爱是一本大书,一本让我一辈子都读不完、看不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