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问道,其命维新

2017-11-17

现代苏州 2017年21期
关键词:苏州杂志文化

十年问道,其命维新

十年,是苏州的脚步,也是一本杂志的脚步。

今日的苏州,温和的面孔下正在蓄积着一股即将迸发的改变力量。《现代苏州》有幸,十年来一直与现代苏州同行,记录和体验着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并将以更为宏大的视野,在被改写的时空地图上发现新的世界观和生活观,让苏式生活美学话语重回世界城市生活方式的核心话语圈。

创刊十周年之际,《现代苏州》杂志的新老朋友纷纷为本刊寄语。

现代城市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古代苏州的灿烂辉煌,是我从小在诗词文章里读到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令人憧憬。我第一次亲身的苏州,是40年前的苏州,政治经济虽然紊乱萧条,但是文化传统的积淀还在,牵系着我的文化乡愁。走在观前街上,坐在网师园的亭子里,看到黑瓦白墻映照河渠的水波,吃一碗鱼肉双浇面,都让我联想到古典世界的审美境界。在萧瑟颓败之中,还能想到历史的光辉岁月,反映了苏州历史文化的底蕴,也看到文化可以复兴的根基还在,这使我爱上了苏州。我喜欢的昆曲是百戏的模范,可以优游的园林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现代苏州的规划,更融合古今,联系中外,是中国现代城市的范本。历史总是要变化的,而苏州经历了中国近代的坎坷岁月,优雅的典型犹存,在现代化的巨变之中,依然保留了往日的娴雅,仍然能够让中国的现代人在园林与昆曲中体会生命的赏心乐事,思考现代城市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得到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感悟,实在是中国文化经历巨变的一个异数,更是中国文化的幸运。祝愿苏州越来越好,《现代苏州》杂志越办越好!

著名文化学者、历史学家、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获得者郑培凯教授

守护苏城,留住乡愁

苏州是我的故乡,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这座城市发展至今,依然保留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肌理,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这点令人欣慰。我始终认为城的保护比一个个文物的保护价值更大。作为一本与苏州城市同呼吸的人文美学读物,《现代苏州》杂志应循着这条历史文化之脉走下去,执着于传承古韵今风的城市文化风貌,如同对古城的保护一样,留住历史,留住乡愁,留住过去的文化与记忆。没有记忆的东西,往往是肤浅的,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用记忆去琢磨的。

江苏苏州人,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注当代人文复兴的实践进程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一直是苏州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些年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苏州的文化推动力不容小觑,但苏州的文化发展与当代苏州在全国的地位相比,仍然有很大成长空间。所谓现代苏州者,文化繁荣应是题中之义,如果没有“文化苏州”,苏州仍是残缺的苏州。无论是老苏州人,还是新苏州人,都应当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代人能在文化上给苏州留下什么。我们有传承的责任,又有创新的使命,希望《现代苏州》杂志能关注当代人文复兴的实践进程,为我们解读更精彩的苏州。

展现优秀城市的理想

中国的绘画中,除了纪实,还有写意,而吴门画派的传统就是笔墨的人文精神和它的包容与融合。苏州就是这样一个包容、创新而又底蕴深厚的传统城市,园林、太湖和现代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就像最美的艺术作品一样。我觉得,一座好的城市能真正流芳百世,往往寄予了人们对文化,对自然的理解。而一本好的杂志,也是一样。《现代苏州》,愿你可以一如既往地以传承、创新来寄托对媒体,对城市的理想。

弘扬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作为一名昆曲人,感谢《现代苏州》杂志十年来关注苏州昆剧的发展之路,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了起来,使苏州昆曲在内的非遗艺术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对大苏州形象和内涵的全球表达,无疑具有着重要意义。祝愿《现代苏州》,在未来的岁月里走得更稳,走得更出彩,为苏州的文化建设带来更大的能量!

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第十二届、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了不起的苏州

苏州给我的感受是传统的,传统不是僵死的,传统是生生不息的,传统与现代的并立可以使传统不断转化,现代不断吸收传统,那么中国才会有新的希望。苏州才能有新发展。以前,苏州有一本陆文夫主编的《苏州杂志》,现在苏州越来越适合居住,越来越有江南韵味与现代都市和谐共融的感觉,感谢《现代苏州》杂志,你们以十年的精彩报道诠释苏州的精彩,感谢我们的时代,感谢苏州的领导者,在我心中,苏州,是了不起的苏州!如果一个城市,有着强大的文化做背景,那么这座城市就一定会厚积薄发,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

苏州一直是我心中的眷恋

移居香港这么多年,一直对苏州有一种情结。这么多年在香港生活,苏州话还会说。数十年来,无论得失成败,苏州一直是我心中的眷念牵系。苏州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美,以前的建筑看上去简单,但里面包含了很多艺术创作。走在街头,景色都是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而苏州的生煎和小馄饨,更是我想念的家乡美食。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回苏州生活。

望与《现代苏州》共庆未来

西交利物浦(西浦)大学成立于2006年,从生日年岁上来说,将将比《现代苏州》大了一岁,作为现在苏州和中国甚或世界都颇具代表性的一所有点“特立独行”的国际大学,西浦可算是契着苏州的发展而快速成长起来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浦的存在与发展就是苏州的创新,而西浦现今的成绩与成就也堪堪验证了创新之于一个城市、甚至国家而言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浦会继续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踏踏实实走下去,也希望和祝愿可以与《现代苏州》共庆在不远的更辉煌的未来!

苏州之美在于含蓄的沉静

每次来苏州,我一定会做几件事儿:去太湖边逛一逛,来上一碗奥灶面,尝一尝时令的大闸蟹,跟朋友去听评弹,逛逛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去黄天源给朋友买一点儿苏州特产当伴手礼。我所说的这些,已经成为每一个老苏州人的习惯。

很多人都讲,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因为它是一座水城,所以别有一番韵味,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而且我觉得苏州的美在于它是一种含蓄的沉静的美。在拍戏之余,我觉得只有回到像苏州这样的城市,才会让我觉得真正的静心。

用经典的杂志姿态展示苏州

在这个万众沸腾的时代,《现代苏州》坚持用经典的杂志姿态,展示了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全新动态,揭开了江南水乡的神秘面纱。她就像一杯清澈透亮的碧螺春,在字里行间的回味中,与世人一同分享新苏州国际化、现代化、科技化的一面,成为苏州极具代表性的对外名片。

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很荣幸能有《现代苏州》陪伴我走过再创业的每一个日子。《现代苏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很愿意与《现代苏州》继续分享对教育的感悟以及对苏州的热爱。

祝《现代苏州》在十年的积淀上再创辉煌!

现代苏州有着千针万线的苏绣味道

城市杂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十年的坚守,十年的沉淀,《现代苏州》创刊至今,始终紧紧跟随城市发展的脉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发展又不忘继承的新苏州。我也同样伴随着这样的节奏,始终用苏绣这个角度,坚持在苏州文化中寻根,在中国基因中展示大国形象,推出了苏绣的八工针法和国宝系列。十年,正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和名满天下的苏绣一样,《现代苏州》也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谨在此祝愿《现代苏州》杂志能够继繁荣之势,用文人精神和匠心的坚毅,再创一个又一个十年的辉煌!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独具匠心立榜首

中国走进了新时代,《现代苏州》也走进了新时代。独具匠心立榜首(打一字),谜底为“新”。“匠心”指斤,“立”为明企,“榜首”为木,合为“新”。“新”寄托两层意思:左为“立木”,指的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右为“斤”,斤者,斧也,指的是要有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斤亦为重量,指的是要有勇挑重担的奋斗精神。借此灯谜,祝愿《现代苏州》在新时代里,秉承工匠精神,勇于开拓,勇于奋斗,傲立榜首,再创佳绩。

一路同行,书写新一页的华彩篇章

2008-2017,弹指一挥间,中新集团走过了砥砺奋进的十年。肩负着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伟大历史使命,集团充分发挥在规划、建设、招商等方面的传统优势,积极助推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同时,集团不断输出园区成功开发经验,以“筑中国梦想、建新型园区”为己任,陆续实施了苏通科技产业园、苏滁现代产业园、常熟海虞、张家港凤凰等新型城镇化项目,为地方增亮色,为区域添活力,中新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未来将向着中国新型城镇化领军企业的目标继续迈进。

感谢《现代苏州》杂志,十年如一日忠实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见证着一个个非凡梦想成为现实,让我们继续一路同行,书写新一页的华彩篇章。

齐努力,让未来生发更多可能

祝贺《现代苏州》杂志走过十年光辉岁月!

城市每个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企业与资本的力量。资本如生命之水,既滋养万物,又自成生态系统。我有幸见证了这十年,资本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很高兴看到这座城市高速发展的成果。

这十年,资本的狂想曲早已奏响。在东沙湖崛起的基金小镇,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知名的“创投湖”,这不仅是品牌,也是竞争力的体现。

城市要转型升级,未来要扬帆远航。科技、资本、人才是关键,而作为重要支撑点的东沙湖基金小镇,在政府的规划和元禾控股的运营下,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将为新一轮的区域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十年光阴茬冉,思必驰团队的艰辛付出,让我们站在了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新高度和新起点。

坚持语音技术源头创新,思必驰技术在国际评测中多次摘得桂冠,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加速产业化落地,技术赋能了上亿智能终端,让用户通过思必驰语音交互享受物联网智慧生活;启动产业布局,通过赋能孵化、投资加速、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创新,思必驰走向了更大的人工智能大生态。

十年守望,勿忘初心。九年前归国创业的种子播撒在苏州这片热土,这里的经济活力、亲商政策、人才环境、生活环境等,助力思必驰聚集了来自海内外数百名优秀人才、成为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

未来十年将充满更多期待,我们将以苏州为根,砥砺前行,成就千亿梦想。

10年磨砺,我们共同成长

10年来,我带领着团队来到苏州创新创业,从最早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180多号人,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政府出租的孵化楼到如今自己拥有的13000平米生产和研发基地占地25亩,10年磨砺,纳微科技不仅填补了国内纳米微球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对关键色谱填料的垄断,更是开创了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技术,书写了新历史。

最早来苏州的时候,我从火车站打车到生物纳米园,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一开始这里到处是工地,停车库的车只有公司的3俩车,现在却经常找不到停车的地方;刚开始我们吃饭只有临时食堂,冬天没有空调,现在周边配套十分齐全。在这10年间,我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崛起。

不忘初心,一起拼搏

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所构建的优良的创业环境,没有好的政策服务环境,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的城市在整合技术、人才、资本上探索得很不错,也非常明确在市场经济时代,自己不是主角,而是要积极做好配角,要主动去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培养企业更强的生命力。

现今,行驶在二次创业、转型升级道路上的苏州工业园区正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整体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努力铸造独属于园区的科技生产力。早期在华尔街有着丰富金融市场经验让我坚信,苏州工业园区必然大有作为,在创新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东方的“硅谷”。

猜你喜欢

苏州杂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谁远谁近?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