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护理研究
2017-11-16刘继玲
刘继玲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治疗与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金黄散膏外敷,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采用金黄散膏外敷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穿刺;皮下血肿;金黄散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1-0164-02
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肾病终末期的主要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是其生命线,临床通常采用直接动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等方法建立临时血管通路[1]。但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多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壁波、脆性大的特点,加之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大、压迫位置不准确等多因素的影响,增加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给予有效的治疗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患者。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50.19±4.23)岁;血肿直径为2~10 cm,平均血肿直径(6.87±2.07)cm。观察组24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1.20±3.75)岁;血肿直径为2~10 cm,平均血肿直径(6.34±1.98)c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先压迫30~50 min,注意力度要适中。在压迫过程,确保血管无明显变化,然后使用冰袋冷敷1 h,24 h确定无出血后,使用无菌盐水纱布清洁血肿表面,对于针眼处加盖碘伏纱条。在此基础上,将适量金黄散膏涂抹于纱布上,药膏范围应大于血肿1 cm,用胶布固定,换药1次/d。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①患者在透析期间发生皮下血肿,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如果在透析结束后发生,可能是由于过早放松包扎或包扎压力不足造成的,应重新包扎。②局部发生肿胀应立即冰敷,对于穿刺失败造成的皮下血肿,应充分后止血后并将出血向周围分散,冷却局部,最主要是避免血管内形成凝血块。通常情况下采用无菌纱布卷压迫止血,冰水混合物局部冷敷,以促进血管收缩,减少血液的渗出。同时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局部炎症,降低局部渗透的疼痛。若血肿炎性反应明显,在透析期间可静脉滴注抗生素。③对于局部肿胀疼痛严重的可使用万应止痛膏,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与肿胀。④在涂抹金黄如意散时,可加5 g凡士林,并用开水调成糊状,依据肿胀面积均匀涂抹。注意药物变干后应及时更换,以促进药物持续发挥作用。⑤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并叮嘱患注意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若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采取措施。
1.3疗效评定标准
1.3.1疗效 治愈:血肿完全消退,无硬结,血管充盈,血流通畅(>200 ml/min);显效:血肿基本吸收,有硬结,血管充盈,血流通畅(180~200 ml/min);有效:血肿部分吸收,有硬结,血管充盈,血流通畅(150~180 ml/min);无效:血肿消退不显著,血流受影响[2]。
1.3.2护理满意度 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90分以上满意,80分以上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分为100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 100%[3]。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是临床挽救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临床的不断广泛应用,患者在长期血液透析治疗中血管穿刺部位容易发生皮下血肿,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所以,有效治疗护理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通过本文以上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给予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促进血肿的吸收,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今后在临床,在给予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积极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应加强预防。首选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常用穿刺技术,并严格掌握操作要求。其次要准确掌握压迫止血的部位和方法,以预防血肿的发生,為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奠定基础[5]。最后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并做好相应的血肿预防护理措施,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总之,在临床对于血液透析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以确保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一步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桂英,赵淑梅,勾筱娟.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治疗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5,20(5):1726-1727.
[2]王玉香.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治疗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7):103-104.
[3]张宇宁.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29(1):237-238.
[4]韩燕颜,杨小玲.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血肿的治疗和护理[J].河北医学,2014,13(6):761-763.
[5]艾丽.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治疗与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10(3):140-141.
编辑/成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