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7-11-16谢勇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偏瘫脑卒中

谢勇

【摘要】 目的: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8月筛选患者,截至2016年4月,共入选对象84例,采用数字表法分组,奇数入选对照组(n=42),偶数入选观察组(n=42),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持续8周。结果:观察组退出1例,对照组退出2例;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背伸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0-0122-03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居民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多见于老年人,是老年人死亡、残障的主要原因[1]。卒中可致功能障碍,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60%~70%,是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卒中后抑郁、压疮、肺炎等疾病关系密切。有报道显示,运动功能障碍未获得康复治疗是卒中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目前针对偏瘫的康复疗法较多,各有优劣,但受限于医疗条件,康复训练仍以主动训练为主,疗效常不让人满意,不利于早期康复的开展,质量控制难度大[3]。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针对功能障碍的重要疗法,操作简单,设备价格低廉,易于普及,过去主要用于神经、肌肉损伤治疗。本次研究试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以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并发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14年8月筛选患者,截至2016年4月,共入选对象84例。采用数字表法分组,奇数入选对照组(n=42),偶数入选观察组(n=42)。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6~70岁,平均(66.6±5.4)岁;左侧22例,右侧20例;伴上肢偏瘫35例;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10例,缺血性脑卒中32例;左侧20例,右侧22例;康复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6.1±2.4)分,入院NIHSS评分(13.3±3.2)分;开始康复训练时间(5.5±1.3)d;合并基础疾病26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6~69岁,平均(66.2±5.5)岁;左侧22例,右侧20例;伴上肢偏瘫36例;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11例,缺血性脑卒中31例;左侧21例,右侧21例;康复治疗前NIHSS(6.1±2.1)分,入院NIHSS评分(13.4±3.3)分;开始康复训练时间(5.5±1.2)d;合并基础疾病25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情、NIHSS评分、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CT/MRI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伴下肢偏瘫;(2)临床资料完整;(3)认知精神正常;(4)无原发性下肢功能障碍及不可恢复的伤病;(5)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正常;(6)病程<90 d;(7)站位平衡等级≥1级,双下肢Brunnstorm分期Ⅱ~Ⅲ级,可进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8)年龄40~75岁;(9)具有较强的康复依从性;(10)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参与其他研究;(2)进展性卒中,植物性生存;(3)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4)并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重度抑郁,无法配合研究;(5)联合其他疗效显著的疗法,如机器人辅助训练、虚拟现实技术、针灸等。退出标准:(1)晚期进展性卒中,卒中复发;(2)采取计划外的治疗康复发方法;(3)未能完成计划的康复治疗;(4)出现新的下肢创伤,如下肢烫伤、骨折。截至2016年4月,共入选对象84例,采用数字表达法分组,奇数(n=42)入选对照组,偶数(n=42)入选观察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卒中体位管理,包括良肢位摆放、抗痉挛体位等。对照组: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进行小关节活动训练,而后逐步开展主动及被动肢体训练,包括肢体按摩、使用支具、下床活动、转体训练、步态训练等,以感觉微微疲乏为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选择Myonet-Bow肌电生物反馈仪,清洁皮肤后,在患肢自然伸展情况下,将刺激电极及辅助电极安置在需要训练的肌肉运动点,电极一般安置在肌肉肌腱处,沿神经深支放置,当患侧摆动开始,打开仪器,设置医嘱所需的治疗模式后,调整强度,直至患者有肢体感觉舒服为止,可调整治疗的强度,调整电极的位置,使关节充分的动作情况下配合电刺激训练,达到更好步态。所有训练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开展。2次/d,每次每个关节20 min,每周5 d,持续5 d,休息2 d,治療8周。每次训练间隔至少2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踝关节背伸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Barthel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表记录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退出1例,对照组退出2例。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背伸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endprint

卒中后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避免机能恶化,减轻照料负担,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影响因素较多,足下垂、足内翻、肌力减退、神经功能减退是主要病理性原因,有报道显示约20%的卒中患者会遗漏足下垂、内翻症状,即使获得足够的主动康复训练[4]。肌张力是指肌肉在放松、被动拉长或牵张肌肉所具有的表面张力,在卒中软瘫期间,足够的肌张力对于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度过软瘫后,肌张力过高又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起肌肉痉挛[5]。

本次研究显示,采用表面肌电反馈治疗,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踝关节背伸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恢复更加显著,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表面肌电反馈训练确实有助于下肢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获益。影响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因素较多,目前关于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仍较落后,一般认为在急性期可能與中枢神经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髓反射活动增高有关,表现为肌肉张力异常增高,脊髓上神经通路调节失当。功能活动的完成与感受器、运动神经、中枢神经功能等系统协调动作有关,一个环节异常便可能导致功能障碍。表面肌电可通过直接间接作用恢复下肢运动功能,主要途径可能包括:(1)肌电生物反馈通过电刺激作用,促进脑功能重组、细胞结构可塑性改变,调节神经通路活动,刺激脑氧代谢,有报道显示刺激足部可影响电生理信号,影响心率、血压,改善脑神经递质分泌代谢,而神经递质是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效应细胞的化学物质,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缓解康复期电生理紊乱导致的功能障碍;(2)直接刺激下肢,刺激肌肉产生电动作,增强肌力,减轻痉挛,改善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增强步行的下肢肌群稳定性[6]。

需注意的是,目前表面肌电反馈治疗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仍有许多基础问题未能得到解决:(1)偏瘫患者都会经历从“软瘫”到“硬瘫”的发展过程,在卒中后2周左右度过急性期后,肢体进入痉挛型瘫痪状态,表现为骨骼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表面肌电反馈治疗时机的选择无明确的标准,其是否适合急性期治疗仍有待商榷;(2)表面肌电反馈强度、频次等对疗效影响有待深入研究;(3)刺激电的选择一般为肌肉运动点,选择哪条肌肉有待商榷;(4)配合运动反馈治疗方法的选择;(5)缺乏双盲法研究,心理治疗、主动康复运动都能够改善下肢运动功能,表面肌电反馈是否起到独立治疗作用值得深入研究;(6)治疗安全性,肌电反馈无遗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物电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有心脏病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者,电刺激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卒中偏瘫下肢功能的康复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生物肌电治疗是研究热点,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便携式设备的更新,生物肌电治疗有望在家中开展,成为主流康复治疗方法。虚拟显示技术、镜像疗法与生物肌电治疗并不冲突,有望发挥协同作用,可结合开展,进一步增进疗效[7-8]。

综上所述,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高一鸾,王文志.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34(4):337-340.

[2]王苹,赵元琛,柯将琼.某院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6):750-751.

[3]王盛强,高春华,肖锋,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国内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2013,28(5):348-351.

[4]赵贵娟.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0):85-86.

[5]秦红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3):95-96.

[6]王永正.强化躯干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创新,2015,13(12):136-137.

[7]郭佳宝,杨雨洁,岳雨珊,等.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8):701-709.

[8]杨雨洁,岳雨珊,郭佳宝,等.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系统性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8):710-711.

(收稿日期:2017-0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偏瘫脑卒中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在脑梗塞伴肢体偏瘫患者护理中对ADL评分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分析
漫画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