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绝色叫“晒秋”
2017-11-16许湘鑫洪荔菁阙祥寿陈芬王斌彭江南陶山福蒋剑斌
许湘鑫+洪荔菁+阙祥寿+陈芬+王斌+彭江南+陶山福+蒋剑斌
晒秋,作为典型的农俗现象,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无三尺平”,地势复杂,村庄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作的素材,并塑造出充满诗意的“晒秋”一词。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喜庆的、热闹的、收获的,秋天是香甜的、金色的、多彩的。而今,晒秋已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山居人家,对晒秋有浓浓的情感。
土楼门前话桑麻
福建客家土楼大多依山而建,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
秋天,农家丰收时,土楼家家户户的大门前、屋顶上、窗户边晒满了辣椒、玉米、黄豆、绿豆、南瓜等农作物,成为秋日里一道亮麗的风景。各色农作物与错落有致的土楼群相互映衬,绘出一幅闲适的“土楼农家晒秋图”。
秋天的土楼,有一抹饱满丰盈的美,吸引着四方游客。采摘百香果、橙子、柚子等农家乐,更是掀起亲子游的小高峰。玉米收成后晾晒的情景,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天晴的时候,那一片片金黄,在蓝天下很是惹眼。据了解,这里的玉米每年可种植2季,每年的6月、7月和11月、12月,每亩玉米每季可收成300多斤种子,每年可为农户创收6000多元。玉米成熟季,许多摄影爱好者、游客慕名前去拍摄观赏。
进入10月以后,天气逐渐变凉,树上的柿子已经全部变红,甜度有了,也就进入了削柿子、晒柿饼的时节。这时走进土楼人家,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柿子味。
制作柿饼是个体力活,费工、费力。从收购柿子到削皮,到运到天台晾晒、捏扁等,哪一项都离不开人工。
以前,生活条件差,农民们舍不得吃好的柿子,更不会将好柿子拿来晒,总是将破的柿子和样子差的柿子拿去晒干。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晒好柿子也很不容易,村民们选择大的、好的柿子加以晒干,晒出来的柿子质量也提高了。软的东西一晒干会变小,柿子晒干也是这样,估计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大小了。在晒的过程中,稍有差池,很可能全部都坏了。
晒干后的柿子看起来晶莹剔透,甜津津的,咬一口,又柔又有韧性,纯纯的清香就在齿颊间弥漫开来。
谁说婺源只有油菜花
“晒秋”的习俗自古就有,但各地慢慢淡化,唯有无缘篁岭古村保留得最为完整。到了秋天收获的时节,百栋徽派古民居便会在足足有百米落差的坡面上搭建起架子。秋天的红椒成了点缀色彩沉闷的房子最好的着色剂。
清晨,篁岭在轻快的短笛声中醒来;对着山野娴熟吹奏的男子,脚点地踩着拍子。春日里漫山油菜花黄的梯田,入秋却是一派绿意盎然。短笛声中,街边的篾匠师傅手里的竹筐也已编到了底儿;一束阳光越过对街的屋顶斜照在师傅身上,随着手里的动作,绿色的竹条似把晨光挑动开来,洒向还未苏醒的角落。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是晒秋文化的起源地。“地无三尺平”的独特地理环境让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在数百年间任由邑人想象、创造、实践,后来形成了目下“晒秋人家”的绝美民俗画儿。
家家的土砖外墙与圆木晒架上都搁着圆圆的晒匾,晒着红的辣椒、黄的菊花、绿的青菜、白色糯米、粉色地瓜和悬在架子上的金色玉米。大块艳丽色调在古旧沧桑的黑白徽派房屋间与百年老屋相依相偎,听流光脚步,看寒来暑往。
走进篁岭的人无一不为浓重的乡土早秋气息感到眩目。待缓过神来,深吸一口气,泥土的芬芳沁入四肢百骸,乡情的真气打通任督二脉,千里之外的黄橙红雾霾预警恍若隔世矣。
村人闻鸡起舞,劳作开始。他们将收获的作物放到晒匾里,一一摆放整齐,让每粒粮食都能晒到太阳,放好后不停歇地开始切红薯和糯米条。面对突如其来的采访、直播、甚至游客们摆拍式参与劳作,都不能改变她们动作挥舞的频率。农妇们劳作着,秋来悄然落叶的树枝在门后扇舞出一帧气象萧疏的老干虬枝图来,凄冷的色调瞬间被一院子的热情色彩晕染无踪。
篁岭晒秋,是大块张力四射、五彩缤纷的丰收图画,是喜悦,是富庶,是妩媚,是热辣。
篁岭也有烟林清旷,只是被晒秋的灼灼耀眼遮掩了光辉,也许本是内敛低奢、不争灿烂,也许是与晒秋商量后,你衬我的绚烂、我衬你的清幽。静下心来看篁岭,六百年的古村,梯状布置,栋栋建在半面山崖上,被赞誉为“江西布达拉宫”。然而,宫殿神圣庄严不食烟火,篁岭却是活色生香,是家一般的暖和。
每年的六月六,是中国传统的“洗晒节”,也是篁岭的“晒秋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正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人们也在这一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六月六晒秋节开始,九月九晒秋节达到顶峰。
篁岭晒秋特有的地域乡土符号,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为景区发展创造无限可能。景区通过每年举办“晒秋节”活动,打造成游客精神产品。2016秋季音乐会录制就在婺源篁岭,《四季剧场》在每一季最能突出季节特色的时间里,选择最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的自然风光地。
游客来篁岭可以看晒秋,拍晒秋,也可以住下来体验晒秋,体验“朝晒暮收”、晒台“话桑麻”的田园生活,体验“晒秋人家”的农俗乐趣。“篁岭晒秋”是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精神产品。
明清民居映照丰收美景
桂峰村是福建省第一个举办晒秋节的乡村。生活在山区的桂峰村民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并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2016年12月10日,福建省尤溪县桂峰古村举行首届“晒秋节”,当天就引来福州、厦门、三明等地游客六七百人。2017年10月1日起更是扩大晒秋规模,让久居城市的游客感受到久违的乡情。
桂峰村位于尤溪县洋中镇东北部,海拔550米,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
桂峰村曾是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在最繁华的明清时期,这里酒肆、商店、作坊林立,素有“小福州”之美称。有诗歌记载了桂峰当时的情景,“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
桂峰整个村庄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据考证,现存39幢古建筑群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数量最多的则是清初建筑。
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谓旋踵即景、移步换天。古桥、古巷、古树、古碑刻、古祠堂和古民居等至今保存完好,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晒秋桂峰的景区借助簇拥的千亩梯田,群山环抱,房屋鳞次栉比,梯田层层叠叠,环绕山间,景色十分壮观。在这里都会充满着让人遐思的味道。浓郁,醉人,人们往往停留在这个季节。如果要定义它的优雅气息的话,那只能够用秋的味道去诠释;一份大地精髓,一份旧日精华,一份雨露滋润,当然还有农人的汗水之珠……
最有诗意,或者说最有画感的晒秋,应该在农户人家,场面虽小,但是有集中性,一个院落就是一朵花,走进院落,则花繁绵簇,大大小小的器皿遍地开花,而且高低错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别具风韵。
不知道是哪个醉酒的画家,情之所至,任起性子,那么出手快意,挥手就将那灿黄的颜料泼洒了,泼得痛快,洒得淋漓。黄澄澄,亮灿灿,映照得青瓦木屋满面荣光,就连茂林修竹也悄悄摁住了比美的想法,从而形成了桂峰独有岭头“晒秋”的农俗景观。自耕自收的田园生活,亲近自然生活减压,体验劳动的快乐,享受丰收的喜悦,同时配合不同的主题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