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中考名著阅读题命制的价值取向探析

2017-11-16徐文凯

徐文凯

摘 要:2017年的中考名著阅读题的命制呈现出下列价值取向:一是着眼考生精神成长,关注价值引领;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体现阅读追求,表现为考查核心价值内容、测评考生阅读能力、渗透阅读策略指导、呈现主题阅读趋势;三是坚持多元评价机制,倡导真实阅读,表现为多样化的文本类型、开放式的题目设置、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命题研究

名著阅读题已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不少地区的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很好地执行了这一建议。以下笔者结合2017年全国多个省市中考的名著阅读题,谈谈中考名著阅读题命制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着眼考生精神成长,关注价值引领

当下是一个文化多元、知识多元、精神多元的社会,考生对经典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名著阅读教学评价应该尊重个体并促进其长远发展,通过名著阅读测评,对考生进行形象的思想教育和深刻的人文启迪,强化对考生的文化熏陶,提高考生的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引导考生进一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

例1 [2017年天津卷]走入《朝花夕拾》,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请你概括鲁迅先生在南京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和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分别作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并简述其原因。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名著《朝花夕拾》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鲁迅先是选择学医继而弃医从文的经历,特别是鲁迅因为在仙台受到日本學生的歧视和侮辱,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看到中国百姓的麻木,从而认识到救治国民精神的迫切,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选择,也正是对考生的一次爱国思想教育。类似试题俯拾皆是,比如2007年浙江绍兴卷要求考生结合《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简要分析作品多处以‘老人称呼之的用意”,既考查对名著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又考查对这部小说创作意图、形象意义的理解,更是对考生的一种精神启迪——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精神。总体来看,2017年的名著阅读题着眼考生精神成长,较好地聚焦了主流价值取向,起到较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命题者清晰地认识到,名著阅读命题若只关注其应试功能而忽视考生的精神建构,最终将导致“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一致化,操作过程的课堂化,使学生只能形成语文应试能力。课外阅读也被缚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它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提升、读书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培养无能为力”[1]。

二、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体现阅读追求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梳理2017年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可发现,名著阅读题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关注阅读本质,体现了名著阅读题该有的阅读追求。具体表现为:

(一)考查核心价值内容

例2 [2017年杭州卷]下面文字中“A”处原是“她”的名字,请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并联系《骆驼祥子》的相关情节,谈谈这个人的死对祥子产生的影响。

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地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 A 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他对曹先生说了真实的话,他将要对 A 说些更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对她说。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鉴赏评价,要求考生联系《骆驼祥子》相关情节来判断小福子这一人物,并结合原著表述出这一人物形象与主人公祥子命运的关联。小福子在作品中并非核心人物,但正是小福子的死让祥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最后沦为“城市垃圾”。这样的考查注重名著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能力,指向了名著的核心价值。

(二)测评考生阅读能力

例3 [2017年浙江嘉兴/舟山卷]读名著要读懂内容、读出感悟。请仿照下面演示文稿中的示例,完成相关任务。(每组二选一,各60字左右)

[[读懂

内容]

目录

(1)穆罕默德二世:

拜占庭的陷落

(2)巴尔沃亚:

不朽的逃亡者

(3)列宁:

封闭的列车 (1)示例:

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攻打东罗马帝国,久攻不下,后因发现了被拜占庭疏忽的一扇小门,才得以成功。这扇被遗忘的小门,改写了历史。

(2)

(3) [读出

感悟] (4)斯科特:

南极夺取战

(5)拿破仑:

滑铁卢的一分钟

(6)苏特尔:

黄金国的发现 (4)示例:

阿蒙森赢得的只是出于人类好奇心的荣誉;而斯科特却于无形中证明了荣誉的虚无的同时,真切地展现出生命灵魂的极致:人类自己对未知的无穷、伟大的探索。

(5)

(6) ]

【解析】此题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对《人类群星闪耀时》“读懂内容”“读出感悟”。前者考查考生把握作品整体含义的能力,后者则需考生对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和思辨。两部分内容组合,较好地检测了考生的阅读能力。

(三)渗透阅读策略指导

例4 [2017年浙江温州卷]根据《沙乡年鉴》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阅读任务单。

《沙乡年鉴》阅读任务单

[阅读层次 阅读策略 阅读任务(部分) 阅读记录 检视

阅读 略读

浏览 依据内容,推断本书取名为“沙乡年鉴”的原因 ① 分析endprint

阅读 评价

质疑 利奥波德说“所有对这种原始状态的保护都是弄巧成拙”,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本书内容进行阐述。 ② 主题

阅读 拓展

联读 从《沙乡年鉴》走向“自然文学”的主题阅读。阅读《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 \ ]

【解析】此题展现了考生读好一本书的相对完整的过程和比较有效的策略,“《沙乡年鉴》阅读任务单”中呈现了“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的阅读过程和“略读浏览”“评价质疑”“拓展联读”等阅读策略,意在提示考生重视日常阅读的方法,帮助考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类似,2017年浙江湖州卷名著阅读题涉及“整本书阅读”,要求考生“根据读后感标题选择合适的书名”,也是一种阅读策略指导的渗透。

(四)呈现主题阅读趋势

名著阅读考查在不断探索之中,考查内容由对人物、情节等表层信息的感知走向对名著的感悟、鉴赏和评价,并呈现综合性和整合化的趋势,形成主题化阅读体系。上述例4便明确提出“主题阅读”的概念,并提出相应的“拓展联读”阅读策略。

例5 [2017年四川成都卷]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下面三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中,哪一个最能体现译者的命名意图?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A.武松醉打蒋门神

B.李逵打死殷天赐

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解析】要完成此题,考生须对选项所列的《水浒传》中三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探究其中所体现的“兄弟”内涵,最后提炼出自己的结论。无独有偶,2017年浙江温州卷另一题“‘兄弟是《水浒》中最令人动情的两个字,根据下列内容分别选择正确的一项”,要求考生分别为武松、李逵、鲁智深的表现选择相应的项,也正是主题阅读的体现。这就要求考生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既有阅读的广度,更往阅读的纵深推进,以达到阅读的博而专、广而精。就测评来说,这样的试题对考生的思考研究有所依、有所指,思维层级和阅读要求都比较高,有助于考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坚持多元评价机制,倡导真实阅读

2017年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特点,较于往年,命题角度更加灵活多样,答题空间更加多元开放,教学导向更趋向于真实阅读。

(一)多样化的文本类型

从考题涉及名著的文本类型来看,最多涉及的名著当然还是《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文学类文本,这些文本毫无疑问是“经典中的经典”。令人欣喜的是,《人类群星闪耀时》《名人传》《苏东坡传》等传记类文本,《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书信和言论性作品,《沙乡年鉴》《昆虫记》等科普作品,在各省市试题中多处呈现。考查文本类型的多样化,正表明命题者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关注到了学生阅读的多样化。

(二)开放式的题目设置

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卷中的名著考查形式渐渐由传统题型走向开放创新,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空间,并向名著的理解和感受方面有所侧重。

例6 [2017年浙江衢州卷]从下列四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4分)

(1)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結合内容简要作答。

(2)关于《城南旧事》的主题,有人说是成长,有人说是别离,还有人说是乡愁……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3)不少文学作品写到了伟大人物的弱点,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从你所阅读的名著中选一个人物为例,进行分析。

(4)请根据《海底两万里》或你阅读过的其他科幻作品,谈谈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解析】此题设置了4个简答题,要求考生选择一个作答。这4个小题分别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写作手法、作品意义等方面来设题,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余地。从每一问题的答题要求来看,既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又给了考生较大的答题空间,考生不再以名家定论、教材说法为法宝,而能以自己真切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阅读理解来答题。这样的题目能起到对名著阅读真实情况的考查作用。

(三)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例7 [2017年浙江湖州卷]同学们针对《骆驼祥子》中“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这句话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甲: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乙:你怎么这么说呢?是祥子自己把自己驱赶到野兽中去的。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针对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看法和理由。命题者在评价标准中罗列出4种不同内容的答案,要求根据答案的合理度以赋分。这是尊重考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差异,基于不同考生阅读的真实情况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庆元.反思与追问:宏观视野下的语文教改价值取向[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81-82.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