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7-11-16姜燕王长波
姜燕+王长波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对医学信息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医药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针对医药院校的特色构建出“三个模块+18门课程群”的体系,根据不同的专业的教学目标分类分层进行对应课程的设置,以此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为相应高校培养医学信息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医药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1-0014-02
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医学技术的融合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巨大推动力。作为医药院校,需要培养能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医学问题,具有较强科研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以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医学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医学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医学动画制作能力、网络应用和网站规划设计能力、医学信息检索与论文综述能力、程序设计与医学项目开发基础能力、医学信息系统应用基础能力、医学影像实用技术应用基础能力、医学统计与数据分析能力[1]。多年来,我院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构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1 医药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学习习惯僵硬、缺乏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了灌输式教育,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性思维不足。
1.2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课件更新缓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传授课本内容,忽略学生的个人需求,以至于学生的应用水平能力严重欠缺。教师教学水平停留在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教学以等级考试为指导,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指导原则作参考。
1.3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
考试是评价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评价单一,期末分数成为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志,考试成绩与实际需求脱节。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2]。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上,应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落实“能力本位”的实施。
2 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医药院校的特点建立了以“模块+课程群”为基础的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培养具备宽厚结合的知识体系和信息化素养的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优化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2.1三个模块
根据医药院校各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模块:通识基础模块是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阶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必修);学科基础模块是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阶段,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医学相关各类信息技术必修和选修课;专业知识模块是相关专业信息技术教学阶段,此阶段对相关专业进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全校其他专业提供信息技术相关的公共选修课。
由于医药类各专业所需的信息技术不同,所以各专业可采取适应本专业需求的“2+3+N”教学方案,即模块一的2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3门模块二的医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必修或公选)+若干门模块三的信息技术专业应用课程(专选或者公选)。在学校学分制的要求下根据各专业的特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选课分配来动态地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在第1、2学期开设模块一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常见软件,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可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考试或计算机水平考试。在第3~6学期开设模块二,学生应初步掌握本专业的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具备各种应用技能。第3~8学期开设模块三,不同专业根据本专业的需要选择必修或选修,通过学习应具备信息技术在各自专业中的应用能力,具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18门课程
我院每学期开设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在这18门课程里,模块一、二的7门课程为公共必修或者公选课程,这些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目会及时更新并增加来适应医学院校各学科中对相应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相关知识内容。模块三的11门课程范围较广,《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是主要针对特定专业开设,同时《网页设计与制作》、《高级Office应用》等课程是在供信管等专业必修的同时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自由选修。
2.3积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耗损,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信息量和知识密度以及能力训练频度,一些选修课正积极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和探索。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应用技能,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我们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开展课程设计,并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期末的考核均采用上机考试为准,同时平时的实践操作效果和最后的自主学习布置的大作业占据最后期末成绩的一定的比例,以此促进学生重视相应的应用技能的学习,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3 讨论
通过对相关医药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调研,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实践,我院基本建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本形成相应的整套评价模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适应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我院以湖北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对全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断更新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也发现该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与医学、医技知识结合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容较少,有待进一步开设与完善,同时我们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与学生培养的评价指标还需要继续补充与完善等。
医药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院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更新课程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练,王勇,贾敏.重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构建和培养[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45-46.
[2]王世伟.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姜燕,王晓.医药类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3,8(12):785-788.
[4]谢月辉.结合我校谈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与改革[J].医学信息,2013,26(6):7-8.编輯/成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