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2017-11-16温木生韩鹏艳郑曾真潘志翔周定伟卓华登
刘 莉,温木生,韩鹏艳,郑曾真,谭 飞,潘志翔,周定伟,卓华登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 401320)
浮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刘 莉,温木生,韩鹏艳,郑曾真,谭 飞,潘志翔,周定伟,卓华登
(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 401320)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浮针组与针刺组各30例。浮针组用浮针结合PNF治疗、针刺组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浮针组较针刺组的症状、体征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浮针组100%、针刺组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PNF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浮针;PN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膝关节周围组织慢性、进展性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本研究用浮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与针刺组各30例。浮针组男5例,女25例;年龄42~72岁,平均(59±2)岁;病程0.5~6年,平均(3.2±2.1)年。针刺组男6例,女24例;年龄45~77岁,平均(60±2)岁;病程0.6~5.9年,平均(3.0±2.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KOA诊断标准[1]拟定。①1个月的大多数时间内有膝痛;②X线片示关节边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④年龄大于40岁,晨僵小于等于30min;⑥关节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满足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为KOA。
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②至少3个月前未曾用过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等药;③能接受和坚持针灸治疗3个疗程并配合本课题研究;④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不能配合相应治疗;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或者胃肠道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③有炎性关节炎、痛风、肿瘤、急性创伤、骨折;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曾经进行手术或关节镜治疗;⑥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
2 治疗方法
浮针组:患者取平卧位,膝关节下方垫高使膝关节稍屈膝,先在大腿内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腓肠肌、胫骨前肌处触诊确定并标记肌筋膜触发点(Myofacial Trigger points,MTrP),依次常规皮肤消毒后,用0.60mm×32mm一次性中号浮针斜刺入皮下,进入皮下后放平针身,沿皮下进针约3~4cm,针尖指向MTrP点,尽量避开血管和神经。针体进入皮下后进行扇形扫散动作,先扫扇2min,持续扫扇结合PNF技术做相应肌肉牵张,接着患者按照施术者的口令依次做主动和抗阻运动,动作的幅度尽可能大,抗阻运动维持10s之后,施术者和患者都放松,重复3次,观察10min后如行走时膝关节无疼痛或者疼痛减轻70%以上则拔出针芯,留管并予以静脉输液贴固定,留观时间为6h左右(留置1~2个浮针管)。如疼痛仍明显则再次扫扇3min后留管固定,连续治疗2次后间隔2天治疗1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
针刺组:取梁丘、血海、内膝眼、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mm或0.35mm×50mm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辅以TDP照射,每日1次,15min行针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天,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2](Visual Analogus Scale,VAS)评定膝关节疼痛。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后测定临床症状并评分。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控制: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有效:疼痛等症状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无效:疼痛等症状消失与关节活动受限无明显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率小于30%。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针刺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例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浮针组304.96±1.620.49±0.64*△0.52±0.72*△针刺组305.05±1.193.26±1.35*1.72±1.12*
两组治疗前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针刺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例治疗前治疗后浮针组30 34.96±10.63 24.46±9.78*△针刺组3032.77±9.8727.59±7.9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关节疼痛、晨僵、活动受限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故治疗的重心是减轻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浮针疗法由符仲华发明的新型针刺疗法,认为疼痛的真正问题在于局部MTrP形成,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疼痛[4]。浮针治疗的关键在于寻找MTrP,通过消除MTrP,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使血液循环通畅,最终达到祛除疼痛的目的。从传统理论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5]:①皮部理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在所在,浮针通过刺激皮部,调整相应经络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②近治理论:浮针局部治疗应用该原理。③以“痛”为输理论:“以痛为输”是《内经》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浮针的进针点都是在痛点的周围与其相似。④浮针刺法与《内经》的“毛刺”、“直针刺”、“浮刺”、“半刺”、“报刺”等有类似处。
PNF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医生发明的,是通过对肌群的促进、抑制、增强肌力、放松来达到提高功能活动的目的,能增强膝关节活动度和膝部肌肉力量,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改善膝关节功能[6]。浮针结合PNF技术能更有效的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使血液循环通畅,更快的消除MTrP,消除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疼痛。
浮针疗法结合PNF技术较常规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次数更少,见效更快,疗效更佳。
[1] ALTMAN RD .The classification ofosteoarthritis[J].J Rheumatol Suppl,1995,43:42-43
[2]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4] 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68.
[5] 张亚平.浮针—一种全新的针灸镇痛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2):36-38.
[6] 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61-364.
R255.684.3
B
1114-2814(2017)10-1198-02
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