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2017-11-16蒋鹏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颈源活动度头痛

邓 伟,蒋鹏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邓 伟,蒋鹏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疼痛VA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程度评分VA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部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颈部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头痛症状及颈部不适症状。

颈源性头痛;针刺;中药热奄包

近些年,由于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日益升高[1]。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所引起的以慢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2]。头痛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其多有颈部慢性劳损、受凉史,目前治疗大多以非手术保守治疗为主。笔者采用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有头痛伴颈部不适的症状,经颈椎X线摄片或CT或MRI等检查符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32~59岁,平均(45.13±8.0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40±2.76)年。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0~60岁,平均(43.70±8.6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5.18±2.8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3]:根据1998年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制订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①颈部症状和体征。头痛症状加重在劲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于异常体位时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颈部活动范围受限,或偶有上肢根性痛,同测的劲肩或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②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③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符合 ①项即可确诊,或同时符合②项和③项也可诊。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30~60岁;③影像学检查排除颈椎及颅内器质性病变;④进入本临床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止痛药物和针灸治疗;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接受随访,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30 岁或大于60 岁,以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已接受其他保守治疗方案不愿接受我科治疗方案者;④合并有颈椎、椎管内及脑部占位性病变;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⑥精神病、传染病、严重皮肤感染。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针刺治疗。取百会、天柱、风池、完骨、颈百劳、大椎、列缺,所有穴位均按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4]教材取穴。患者取坐靠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采用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15~20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后出针,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加用中药热奄包外敷。葛根30g,桂枝20g,当归20g,川芎15g,鸡血藤30g,伸筋草20g,延胡索20g,羌活20g,威灵仙20g。将药物混合均匀后装入大小合适布袋中,先在清水中浸泡15min,沥干后放入蒸锅中加热30min,将蒸热的药袋取出,患者俯卧位,将药袋外敷于颈项部,以能耐受温热程度为度,并加盖毛巾防热量散失、保暖。每次40min,每日1次,5天更换1次药物,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头痛程度:治疗前后用VAS疼痛测量法记录疼痛程度。疼痛值越小表示疼痛程度越轻,0为无痛,10为最痛。

颈部活动度:颈椎活动度采用ROM颈椎活动度评分[5]评定。1分为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无影响,2分为颈椎活动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3分为颈椎活动僵硬、影响较大,4分为颈椎基本不能活动。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明显减少,颈部活动基本正常。有效: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减少,颈部活动受限明显缓解。无效: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和颈部活动功能均无明显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例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06.60±1.102.60±1.7913.48<0.05治疗组306.87±1.111.77±1.1917.17<0.05 t 2.1188 P 0.0384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比较 (分,±s )

组别例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tP对照组302.93±0.581.67±0.717.52<0.05治疗组302.90±0.661.30±0.5310.29<0.05 t 2.2591 P 0.027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颈源性头痛属中医 “头风”、“头痛”、“项痹症”范畴。多因颈部长期慢性劳损或受凉,颈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气血上行受阻,以致脑窍失养而“不荣则痛”。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辅以温经散寒为法。

足太阳膀胱经及手足少阳经循行部位与颈源性头痛及症状反应部位基本相同,故取穴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与局部“以痛为腧”为取穴原则。百会位居巅顶,为督脉经穴,是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督脉又入属于脑,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相关;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完骨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大椎为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颈百劳为局部经外奇穴,四总穴歌中“头项寻列缺”。选取诸穴针刺可以调气血、通经络,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7-8]。

中药热奄包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筋通络、温通经络作用。葛根、桂枝解肌、温通经脉,当归、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鸡血藤、伸筋草补血活血、舒筋通络止痛,羌活、威灵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中药热奄包通过加热药物的方式,充分利用其热能联合药物作用,促使其有效成分经皮肤到达病灶,以达到双重功效[9]。

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颈源性头痛操作简单,疗效显著。

[1] 申小年,倪家骧.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92-95.

[2] 高崇荣,王家双.神经性疼痛诊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274-276.

[3] S J A A S T A D O,F R E D R I K S E N T A,PFAFFENRATH V. Cervico-genicheadache:diagnostic criteria.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J].Headache,1998,38(6):442-445..

[4] 石学敏.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6.

[5] 丁海涛,唐学章.卧位拔伸微调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914-1916.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37.

[7] 朱自涛,赵红利.针刺整脊治疗颈源性头痛16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37-338.

[8] 王寅,张怀艺,武志佳,等.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4,32(8):175-178.

[9] 苏园.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J].中外医疗,2015(12):169-170.

R244.972

B

1114-2814(2017)10-1135-03

2017-05-31

猜你喜欢

颈源活动度头痛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头痛应该灸哪里?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