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2017-11-16陈奕樑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阻型颈性天麻

陈奕樑

(广东省潮安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 潮州 515644)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陈奕樑

(广东省潮安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 潮州 515644)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62 例随机分为 两组。治疗组31例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刃针治疗,对照组31例用西比灵治疗,结果:治疗组第2周、治疗后1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93.55%,对照组第2周、治疗后1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7.10%、80.65%,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疗效显著。

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刃针

颈性眩晕是颈部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椎基底动脉压迫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猝倒,心慌心悸等。笔者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2例,均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28~62岁,平均(40.52±8.72)岁;病程1~8周,平均(4.29±2.05)周;颈性眩晕功能评分(13.71±3.22)分。对照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29~61岁,平均(40.94±9.28)岁;病程1~7周,平均(4.52±1.58)周;颈性眩晕功能评分(13.60±3.49)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颈性眩晕功能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青岛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头或颈枕部痛,恶心、呕吐;②眩晕,轻者发作常表现为一过性、短暂性,重者可持续数天到数周不等。或伴猝倒、视物旋转不清;③颈部肌肉僵硬,伴有局部的压痛点,转颈试验阳性;④X线检查示患者有颈椎曲度改变、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颈椎不稳等改变;⑤经颅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证候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诊断标准。眩晕而见头重如蒙,或眩晕急剧,自身或视物旋转,胸闷身困,食少多寐,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舌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属痰浊中阻;②年龄25~65岁,同意接受治疗和随访。

排除标准:①25岁以下或65岁以上;②哺乳期、妊娠期;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肿瘤、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外伤;④其它原因引起眩晕,如美尼埃病,高血压病,耳石症。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白术、天麻、党参、陈皮、竹茹各10g,茯苓20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取汁150mL,每天1次口服,连续用14天。②刃针:双侧枕骨区定点(头后小直肌止点,头后大直肌止点头上斜肌止点);第2颈椎定点(C2棘突点,小关节囊体表点)。患者俯卧位,用0.6mm×50mm的刃针,在枕骨区操作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枕骨骨面方向刺入,纵行切割、横向剥离,不横切;在C2棘突操作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C2棘突刺入直达骨面,进行纵行切割;在C2棘突旁操作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与骨面呈45°斜刺,直达关节突骨面,松解关节囊,同时沿关节突的骨面向内外松解。出针后压迫止血约3min。每周1次,连续3次。

对照组:西比灵5mg,每晚1次口服,连续14天。

两组患者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勿劳累,均衡饮食。

3 观察方法

用王楚怀制订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4]对治疗前后5个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1周,第2周,第12周)症状,以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作为参数进行评定,包括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满分30分,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轻。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分别统计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并统计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30-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0%。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9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小于30%。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后12周疗效比较见表1。

表2 两组治疗后12周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退行性病变等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恶心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多因颈椎急剧扭曲或慢性疲劳性损伤或外伤,引起椎间隙狭窄,横突间距离减小,钩椎关节增生,韧带松弛,椎间关节失稳或颈椎间盘退变等引起血管迂曲、痉挛,椎动脉管腔狭窄,动脉壁的压力增加,血流阻力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内微循环障碍所致[5]。刃针通过松解枕骨下和上颈段病变的肌肉、韧带,关节囊,改善局部组织的粘连、挛缩,恢复颈椎失稳状态,缓解神经、血管的卡压,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病因多为风火痰瘀,气血失调、肝脾肾功能失调,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急性发作期应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涤痰息风药的应用[6]。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可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外治改善脊柱稳定性,内治改善病理基础,两法合用,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倪家骧.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817.

[2]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30.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3-258.

[4]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

[5] 梁祖建,陈希,何铭涛,等.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中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J].吉林中医药,2009,26(6):488-489.

R245.319.12

B

1114-2814(2017)10-1125-02

2017-05-17

猜你喜欢

阻型颈性天麻
蝎芷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