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新西兰奶业对话会成果丰硕
2017-11-16
第七届中国-新西兰奶业对话会成果丰硕
中方代表团名单:
马 莹 卫 琳 李竞前
李胜利 张胜利 张建设
薛廷伍 王士伟 娄思齐
2017年9月5日至9日,第七届中国-新西兰奶业对话会在新西兰惠灵顿召开,于康震副部长出席对话会开幕式并致辞,农业部畜牧业司组团参加了会议。中方代表团还参观考察了新西兰塔拉塔黑农业培训中心(TaraTahi)及农场,威士兰乳业公司(WestLand)和南岛奶业发展中心(SIDDC),并与新方奶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和牧场主进行了对话交流。
一、第七届中新奶业对话会情况及成果
中国-新西兰奶业对话会机制形成于2005年,两年一次在两国轮流举办,今年是第七届。本届对话会是在中新乳品贸易持续增长、奶业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召开的,又恰逢“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发展战略实施,意义重大。经过两国农业部门精心筹备,行业协会、企业积极参与,对话会内容饱满、具体,讨论务实、高效,取得了丰硕成果。
1.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了合作目标。本届对话会规格高,中新两国农业部、初级产业部及外事、政策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出席对话会。中国农业部于康震副部长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常务副部长马丁·邓恩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出席开幕式,充分体现了两国对奶业发展和深化双边奶业合作的重视。于康震副部长提出的未来中新奶业合作四项重点领域,马丁·邓恩常务副部长提出的深化两国乳品企业交流的建议,为下一阶段中新奶业合作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参会代表广泛,深入交换了意见。参加本次对话会的代表广泛,新西兰方面有初级产业部、外交部的官员,以及乳品检验部门、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乳制品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代表。中方有来自行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单位、科研教学和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企业的代表,涵盖了奶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双方与会代表就奶牛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奶农利益保障和进出口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奶牛养殖环境、奶农利益、乳制品进出口结构等方面交换了意见。对话会议题全面均衡、提问深入具体、回应积极中肯,对话务实高效。
3.达成多项共识,确定了合作内容。双方一致认为,中新两国奶业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不断深化双边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很大。特别是新西兰在奶牛场场长、奶业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通过对话沟通,双方一致同意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在奶牛精准饲养、奶牛遗传改良以及奶农培训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一是在中新农业联委会合作机制下,建立奶牛遗传改良工作组和牧场精准管理工作组,具体开展合作工作;二是推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与新西兰农业培训机构合作项目落地,实现双方互派访问学者、交流师资力量,共同培训奶农;三是双方在自由贸易协定的框架内,为双方奶业投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促进两国奶业共同发展。
二、新西兰奶业发展情况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大洋洲,国土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32万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 50%以上,乳制品、羊肉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新西兰畜牧业发达,畜牧业生产占地13.5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奶业是新西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0%。
从奶业资源来看,新西兰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草地面积达14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8%,其中人工草地940万公顷,占34.8%。新西兰奶牛养殖场主要集中在北岛,约占全国牛场数的80%,主要分布在第一大城市奥克兰以南和汉密尔顿地区;约20%的奶牛场在南岛,主要分布在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基督城附近。据位于南岛的威士兰乳业公司总经理Rick Walker先生介绍,近几年随着牛群规模扩大和更多合作牧场的建立,南岛奶牛养殖数量增加较快。新西兰奶牛品种主要包括荷斯坦、娟珊和kiwi杂交牛(娟珊和荷斯坦杂交),以及少量的瑞士褐牛、更赛牛等。其中,kiwi杂交牛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已超过奶牛存栏总数的40%,主要原因是kiwi杂交牛具有耐粗饲、每千克牛奶中乳固体含量高以及体型较小适宜放牧等优点。
从奶牛养殖来看,2016年,新西兰奶牛存栏520万头,生鲜乳产量2117万吨。牧场总数1.19万个,平均饲养规模419头,奶牛年均单产4.3吨。新西兰奶牛养殖以天然牧场放牧为主,补饲为辅,实行划区轮牧。我们考察的南岛奶业发展中心奶牛存栏840头,其中泌乳牛560头,配套有人工草场100公顷,整个草场用电网围栏分隔为27块。草场主要种植黑麦草和三叶草,并搭配少量的车前草以预防奶牛疾病。草场轮牧间隔期为21天,既最大程度地利用草地资源,又避免了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总体看,新西兰以放牧为主的养牛方式和高效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降低了奶业生产成本,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据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卡尔森司长介绍,目前新西兰每千克乳固体成本5.25新币,折合人民币每千克生鲜乳2.1~2.3元,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大幅低于我国规模牧场每千克3.40元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新西兰具备完善的修蹄、去角、配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动物福利立法并鼓励更高的奶牛福利,以及执行严苛的生物安全管控,奶牛平均使用年限可达5~6胎次,甚至最高达到8胎次,进一步降低了奶牛生产成本。
从乳品生产来看,新西兰牛奶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7月到下一年 5 月初是产奶季节。为了让奶牛产奶与牧草生长的季节性相吻合,奶牛在秋冬季节配种,平均妊娠 280天左右,集中在次年的春夏季节的80 天内产犊,大约10月达到产奶高峰季。新西兰乳制品加工业以牧场主拥有的合作企业为主体,主要加工企业为恒天然集团(Fonterra)、威士兰乳业公司和塔图阿乳品公司(Tatua)等,其中,恒天然集团由占全国近90%的牧场联合组建而成,市场占有率80%以上。我们考察的威士兰乳业公司年销售额为6.3亿新币,约占4%左右的市场份额。
从乳制品贸易来看,新西兰是全球主要乳制品出口国, 95%的原料奶被加工出口,国内消费占很少部分,属于典型的出口型奶业。主要出口国家有美国、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欧盟、澳大利亚等,出口产品以奶粉为主。2016年,新西兰乳制品出口量为301.6万吨,约占全球乳制品贸易总量的1/3,其中奶粉出口量占乳制品出口量的56.3%。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奶粉出口国,2016年出口中国的奶粉50.4万吨,同比增长10.4%,占中国奶粉进口总量的83.4%。
三、启示与建议
新西兰虽然与我国资源禀赋不同,但在奶业一体化发展、维护奶农利益、牧场经营管理、奶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奶业市场开放程度高,国内奶业生产与国际乳品市场高度联动。近年来,受低价大包奶粉进口冲击影响,国内奶牛养殖亏损面达50%以上,奶源自给率持续下降。《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奶类产量要达到4200万吨,奶源自给率不低于70%。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练好内功”,继续完善现有政策,加快转变奶业生产方式,推进种养结合,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乳制品。
1.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新西兰的奶牛养殖场和乳品加工企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如恒天然集团,1万多个牧场主共同拥有集团股份,奶农既是牧场的主人,也是乳品加工企业的主人,利益高度一致。恒天然集团的利润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加工厂的扩大再生产,一部分作为奶农交奶的红利返还,一部分用于补贴为奶农提供的各类服务。利益返还解决了原料奶生产环节利润偏低的问题,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加工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建立奶业产、加、销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奶业深层次矛盾,构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机制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奶农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鼓励奶牛养殖向乳品加工拓展,乳品加工向奶牛养殖延伸,同时构建各方参与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奶农和乳品企业长期稳固的购销关系。
2.切实维护奶农利益。奶业产业链的竞争,根本上是奶牛养殖水平的竞争。新西兰奶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政府非常重视奶牛养殖及奶农利益的维护。2013年以来,受国际市场起伏的影响,新西兰奶业发展起落较大,奶农从业压力陡增。为应对该状况,从2015年开始,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实施一项政府资金项目,支持农村地区的精神卫生工作,为兽医、农业顾问和牲畜经纪人提供培训。新西兰政府有关部门还联合新西兰乳业协会、农场主协会、新西兰牛羊肉协会以及其他社会资源为奶农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在我国,乳品企业原料奶主要购自广大奶农,虽然也有订单,但遇到风险往往转嫁给奶农,限收拒收、压级压价经常发生,奶农权益受到损害。当前,我国正在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迈进,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必须保障奶农合法权益。借鉴新西兰的经验,一是组织中国奶业协会开通奶业热线,为奶农和乳品企业遇到困难或需要咨询的时候提供帮助;二是完善奶业生产市场信息体系,开展产销动态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奶农合理安排生产;三是积极推进奶业保险“扩面、提标”,扩大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范围,提高奶农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3.加强培训与示范推广。新西兰奶业的稳定发展还得益于其成熟的商业教育培训体系和示范牧场推广体系。如我们考察的新西兰塔拉塔黑农业培训中心,以农场为依托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在新西兰境内建有9个分部,培训经费的60%由政府资助。南岛奶业发展中心是林肯大学的示范牧场,将草场管理、科技研发、技术直播示范和论坛等多项业务功能紧密结合,推广牧草生产氮磷平衡、奶牛生产草畜平衡等高效的生产模式。这些做法对我国奶业发展都有可借鉴之处。我国奶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奶业的科研创新水平与技术推广能力与奶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奶业竞争力,一是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奶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不断完善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奶业技术服务平台与推广体系建设;二是鼓励相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联合开展奶业领域的重大科技研发活动,加快奶业科技进步;三是加强奶牛科技推广服务,逐步建立专业技能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稿件提供: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