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时间中沉潜的诗歌

2017-11-16杨东伟

星星·散文诗 2017年23期
关键词:沉潜诗人诗歌

杨东伟

每月诗歌推荐

在时间中沉潜的诗歌

杨东伟

在海德格尔那里,时间构成了“此在”的一切境域,人类需要在“此在”的时间线中展开自我的体验与生存,并据此向“存在”发出追问。这样来看,正是时间建构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塑造了我们自己。我们活在时间之流中,且需要不断地解决和回答时间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才能最终获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写诗也是一样。真正的诗人并不沉迷于“虚度时光”,或是在消费主义的泡沫里玩弄语言游戏,而是应学会在时间里沉潜,在对时间的深度体验中加深对自我、对他者、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时间对于这些诗人而言就是生命的馈赠,或者说是米沃什意义上的“礼物”,诗人在和时间的对话与相互赠予中,也获得了生命应有的厚重感。

如果将一刻的“停顿”纳入到整个生命的时间之流中来观照,它只是如博尔赫斯说的那样是“孤独的一瞬”,既微妙如尘,也不可把捉。代薇的诗却将能将这“停顿”放大和提炼,变成一种诗意的绽放。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阅历的丰富,诗人的内心越发纤细而敏感,她甚至清晰地记得“夜晚的唱片,金属弯曲/渐失的体温”,也愈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无法撼动和改变的事物,比如“世界的方向”,这是一种 “无能的力量”。在这种撒旦之力的笼罩下,诗人既“执迷”而“痛心”,却又无能为力。而她乘坐的生命火车就像时间之流中那既短暂却又“漫长的停顿”,这“停顿”也如荒野中无助等待的戈多,充满着无限的荒诞感,此时她记起了“你的眼睛/像一个伤口挨着另一个伤口”。诗人向我们展示出生活中必然存在的某些莫名的无可奈何,同时也揭示了时间带给我们的创伤和疼痛。这种生命内在的疼痛无法被治愈,就像一个“永恒的停顿”一样,诗人只有带着它继续上路,隐忍地生活。

窗户的《身体里渐渐有木质的东西》一诗,则展现出80后诗人精神成熟的过程。伴随时间与经验的累积,80后诗人身上那些漂浮感和浮躁之态在逐渐淡去,更多了一些生命的沉淀,这是时间在他们身上的刻痕。诗人感觉“身体里渐渐有木质的东西”,但这“不是因为衰老了”,而是加深了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理解。这些随时间而增长起来的“心灵沟壑”,“更像荡漾的水面/静静容纳所有投影”,更具包容之力,也更蕴含着诗人对生活本身的领悟与参透。诗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生活:年少轻狂之时热爱树叶和花朵,喜欢女孩子的衬衫,憧憬一切“充满阳光与歌声”的事物,因为那象征着青春与活力。但“现在只剩回忆了”,诗人却并不后悔,因为时间带给他的并不是流逝与遗憾,同样带给他对生命更深刻、更内在的把握,使他领悟到“生命和心灵”会随着时光的淘洗“越久越坚硬”。诗人在时间中成长与修行,也在时间中“得道”;同时,时间也反过来拓展了诗人生命的厚度与容量。

十九岁的90后诗人余真有着超出一般同龄诗人的天赋与成熟,这是时间让她迅速成长的结果。在她身上极少能看到青春写作的稚嫩,更多的是成年诗人的洞彻与睿智,她那首小有名气的《情书》如此,这首《动摇》也一样。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随着她镜头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大雁们在南北间奔波,经过秦岭、密西西比河/在死海之岸看到低头吃草的羊群,远处豹子正产下自己的孩子”,原始自然中那些互不关联的生物群种在诗人跳跃的诗意中被联系起来,显出一副生机勃勃的生命图景,充满着蓬勃旺盛的元气。但人类自己却生活在被规训的城市中,看似是身处“在广阔的河岸”,却感受不到自然之风对我们的吹拂,因而我们也看不到“芦苇”与“水流”摇曳的风姿,更失却了“对生命恍惚的敬畏”。这也验证了本诗的开头:我们筑了一条“为了通向他方”的路,却成了“拦住了自己的去路”的路。这首诗隐含了一个人类与动物、自然与城市的二元对立结构,诗人指出了人类作茧自缚的困境,看透了我们内心的封闭与荒芜,而她内心的“动摇”或许也指向了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某种诘问与质疑,也渗透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在一个浮华的年代,只有像上述诗人一样“抱着时间”沉到我们时代的“底部”,去领悟时间本身的力量,才有可能在诗歌中让时间发芽和开花,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被时间铭记的诗人。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他们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沉潜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柳青:沉潜于生活深处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沉潜冷梅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沉潜迷醉达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