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到“三有”的华丽转身
——习近平总书记妙解贵州“三无”引发的思考
2017-11-16吴大华
文_吴大华
从“三无”到“三有”的华丽转身
——习近平总书记妙解贵州“三无”引发的思考
文_吴大华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重新诠释了历史上“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当代含义,这是对贵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近些年,“有山有水有优良空气”,“三有”的贵州正在成为一个“聚宝盆”,变身让人向往的观光度假花园、寄托乡愁故园、改革创新田园。而曾几何时,贵州被贴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三无”标签。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重新诠释了历史上“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当代含义,这是对贵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让全省各族人民感到非常温暖、非常亲切,深受感动鼓舞、倍感光荣自豪。
妙解贵州
从“天无三日晴”到“生态环境优良”。在传统农业社会,多雨低温的气候环境对粮食生产是件坏事,对于人多地少的贵州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刚需”,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今天的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这证明贵州的空气好,经常下雨,把空气都洗干净了。的确,作为三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正在成为一个“聚宝盆”,变身让人向往的观光度假花园、寄托乡愁故园、改革创新田园。
从“地无三尺平”到“各类资源富集”。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高山深谷不但阻隔了与外界的经贸往来和信息流通,更是束缚了贵州人民的思想观念。近年来,通过交通大会战、水利大会战等重大举措,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原来躲在深山人未识的丑小鸭,正在变成人人皆知人见人爱的白天鹅。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贵州到处都是山山水水,风景秀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搞旅游的好地方。除了旅游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源等,正逐渐发挥优势、释放红利。
从“人无三分银”到“同步全面小康”。长期以来,贵州因为交通阻隔、工程性缺水,加上教育、科技滞后,经济发展缓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贫穷落后成为贵州人民的心头之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着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世界之最”“全球首个”已经成为贵州频频出现的关键词,2017年上半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4%,经济增速连续26个季度保持全国前三位次。贵州正在撕下贫困落后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贵州人早已是“袋里有金银,心里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幽默地说:看穿着盛装参加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身上的银饰不要说三两,三斤都有,这说明贵州的经济发展很好,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了。
肯定发展
总书记妙解贵州“三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对贵州近年来工作的高度肯定。总书记指出,贵州在解放思想上有新进步、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在后发赶超上有新成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有新跨越。总书记认为,“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表明了近年来,在党中央和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贵州走对了发展路子,冲出了经济洼地。
“三无”有了正解,贵州多了自信。从此,贵州无须再为“三无”而茫然,贵州人民无须再为“三无”而自卑。总书记的正解,提振了自信、鼓舞了士气。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充分肯定,对贵州发展的深切厚望,对贵州各族人民的关怀牵挂,让全省干部群众感觉非常温暖、非常亲切,深受感动鼓舞、倍感光荣自豪。当前, 赆衙峋伛苤忿巅忿呲润忿伛得振倩全省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
总书记对“三无”的解读,既是妙解,更是正解;既是肯定成绩,更是指明方向。总书记要求贵州干部群众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是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科学指南,是我们做好贵州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我们夺取新胜利、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吴大华在学术会议上。(贵州省社科院供图)
哲学思想
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些年贵州发展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关怀厚爱、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
我们必须要以辩证思维和发展眼光看问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总书记对“三无”的解读,充满了辩证法、矛盾论和认识论的哲学思想。“天无三日晴”,在过去是劣势,但在今天则转化成生态优势;“地无三尺平”,在过去是短板,但在今天已补齐短板成为长板;“人无三分银”,在过去是事实,但在今天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总书记教育我们,要正确认识贵州的过去和现在,不能以老眼光、旧思维来看今天的贵州,也不能以今天贵州的成绩否定过去贵州的努力;要辩证看待贵州发展的成就和问题,脱贫攻坚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依然是贵州;要科学分析贵州的优势和劣势,善于从劣势中发现优势,从后发中寻找赶超的路径;要准确判断新时代的新要求,不能以僵化的思维应对变化的时代。
“三无”的核心问题是生态优势能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因为过去的贵州,一直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徘徊犹豫,走过一些弯路。2008年以来,总书记多次到过贵州,参加过贵州代表团的活动,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指示,对贵州的情况非常熟悉,对贵州的发展指路明向。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再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总书记对贵州问题的思考始终围绕“三无”所揭示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从总书记对“三无”的新解,到“守住”与“守好”的一字之变,体现了总书记对贵州问题的新思考,对贵州成绩的新肯定,对贵州工作的新要求。
新时代条件下,贵州的发展思路也应适应这一转变,全省上下必须把十九大精神贯彻到各个领域,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转化为动力,紧紧抓住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决胜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谱写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总书记的关怀和关爱。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省核心专家 责任编辑 /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