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青春电影的成长叙事

2017-11-16蔡激浪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诺拉威廉斯街舞

蔡激浪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美国青春电影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上尽管称不上一枝独秀,但始终保持了较为强势的发展势头,多年来佳作频出,票房成绩优异,带动了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同类作品创作。而成长便是这类电影的核心元素,成长贯穿于几乎所有的美国青春电影中,以不同的表现维度和道德指向存在着,但就叙事题材、叙事方式以及美学内蕴而言,美国青春电影中成长叙事在这些方面却是较为一致的。

一、对抗性的叙事题材

美国青春电影在成长叙事的内容选择和主体指向上一般都是青少年的各种对抗,以及这种对抗带来的痛苦与蜕变。有的是青少年与成人世界的对抗。由于成人与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与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存在差异,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与成人世界(尤其是父辈)的抗争是始终存在的,这种抗争既有身体上的,又有心理上的,青少年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从父辈中求得独立。尤其是在崇尚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文化的美国,电影中往往会塑造一些愤世嫉俗、激进桀骜的青少年形象。如《邦妮与克莱德》(BonnieandClyde,1967),邦妮·派克之所以结识克莱德·巴罗,正是因为看见后者在偷自己母亲的车,结果邦妮不仅没报警,反而与克莱德一起到处打劫,浪迹天涯,甚至成立了一个“巴罗帮”。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惨烈的,最终也因犯罪双双落网而戛然而止。在迈克尔·科斯塔的《长岛迷情》(L.I.E,2001)中,年仅16岁的豪依因为父亲很少给予他关注而开始和其他不良少年厮混,然后发展到小偷小摸。在偷走了大约翰的枪后,豪依结识了大约翰,在明知对方有可能是恋童癖的情况下却为了得到父爱而与对大约翰投怀送抱。

有的是青少年彼此之间的对抗。例如,在安妮·弗莱彻的《舞出我人生》(StepUp,2006)中,男主人公泰勒和女主人公诺拉之间存在对抗关系。一开始诺拉看不起泰勒,因为泰勒是由于打碎了马里兰艺术学院的东西被罚来做两百小时的劳动以进行改造的。因此,在诺拉的舞伴脚踝扭伤,诺拉找遍所有男生无果后,在一旁洒扫的泰勒毛遂自荐,诺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两人成为舞伴后,又在排练中磕磕碰碰,如泰勒迟到惹诺拉生气,诺拉伙伴重归队伍后泰勒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可悲的替补等。此外,泰勒与自己原来的朋友们也存在对抗。先是因为泰勒忙于排舞而无暇与朋友们打篮球,被指责为见色忘友;后是小弟弟斯肯尼为了向泰勒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小屁孩”以融入泰勒的圈子,偷开了别人的汽车最后被枪杀身亡,让泰勒悲愤无比。但无论在友情抑或爱情上,在电影中最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这种从对抗到和解的过程正是泰勒的成长过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如《青春舞会皇后》(ConfessionofaTeenageDramaQueen,2004)、《魅力四射:战斗到最后一刻》(BringItOn:FighttotheFinish,2009)等。

有的则是青少年与自我的对抗,如西尔维恩·怀特的《街舞少年》(StomptheYard,2007)。青少年的成长是迅速的,昨日之自我与今日之自我之间势必会出现矛盾,后者必须正视前者,战胜前者,才可能成为一个更为理想的明日之自我。在《街舞少年》中,主人公DJ·威廉斯有着出神入化的舞技,因此被人们给予了“舞王”的称号,街舞是他满足自尊与自信心的一种方式。然而一次热血沸腾的飙舞引发了社团之间的流血冲突,一直被威廉斯宠爱的弟弟意外丧生。威廉斯心灰意冷地离开洛杉矶,前去亚特兰大的一所黑人学校上学,在新环境中郁郁寡欢。直到威廉斯又加入了一个街舞爱好者组成的同盟会时,他的舞技才又一次得到了施展,同盟会的人都将威廉斯视为英雄,期待着他能帮同盟会夺取全国街舞大赛的冠军。而威廉斯所要战胜的,便是每次舞蹈时都会出来干扰他的心魔,即弟弟的死。最后,威廉斯摆脱了残酷的阴影,继续在街舞之路上前行。在得到街舞大赛荣誉的同时,威廉斯也对街舞的至高境界有了新的认识,自己曾经的飙舞行为是幼稚的,因为当时大家较量的仅仅是谁的动作更加花哨好看,难度更高,这只是街舞的表面,只有当人彻底融入音乐中时,用肢体语言打动人心才是街舞的精髓。

二、自诉式的叙事方式

美国青春电影在进行成长叙事时,往往采用自诉式的叙事方式,着力于向观众呈现电影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自诉式的叙事方式旨在让青少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一种拉康所谓“镜像式”的自我投射,对主人公产生认同感,随即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得到青春的宣泄。这种自诉其中也包含着电影主创的思考。

一般而言,这种自诉首先体现在以青少年的眼光来观照成人世界,为观众展现何为青少年的“他者”。例如斯科特·卡尔维特的《边缘日记》(TheBasketballDiaries,1995),主人公篮球少年吉姆在自己的“篮球日记”中,表露了自己对成人世界的种种不满和困惑。日记是吉姆逃避成人世界的一个隐秘空间,如早晨被邻居家的“疯女人”吵醒的时候,吉姆就要开始写日记。在日记中,吉姆写到8岁的时候自己被罚跪在地上,被老师的木板打,而他心中想的是屁股在挨打,不是他,并且吉姆看到同学们的表情时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吉姆在篮球队的教练史维特竟然是一个同性恋,想约吉姆,而吉姆并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吉姆和朋友们晚上遇到了一个出来卖淫的叫戴安的女孩儿,吉姆等人将戴安轮流嘲弄了一番走了。吉姆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黑暗丑陋,只是本能地感到厌倦,但并不能深入思考造成这些丑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自己的出路何在。在好友波比罹患血癌之后,吉姆放弃篮球选择了毒品,在纽约的街头每天游荡,最终因为伤人、抢劫以及藏毒被关进感化院强行戒毒。后来吉姆才逐渐成熟,其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了转变,如他将世界上的吸毒者分为三类,其中大学生吸毒者的唯一好处便是令他们的父母注意到社会的病毒,从而向政府施压,让政府采取改进的政策等。吉姆不再茫然不解、颓废懵懂地站在成人世界之外,这便是他的成长。

其次是展现青少年的“自我确认”。“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一般会进行积极的探索,他们想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想在过去的自我、现在的自我之间找到一种‘连续性’,想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为此不断陷入困惑。”这种自我确认有时是通过个人世俗意义上的功利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如肯尼·奥特加《歌舞青春》(HighSchoolMusical,2006)中特洛伊和盖布利拉共同参与音乐剧,特洛伊率队参加篮球比赛,盖布利拉则利用自己的高智商参加学术比赛等。而有时则是通过一些让成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实现的。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克里斯·韦兹和保罗韦兹执导的《美国派》(AmericanPie,1999)。电影中四个美国少年吉姆、凯文、芬奇和奥兹的理想便是在高中毕业之前告别处男之身。四人为了这重要的一刻而着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比如为了勾搭女生而加入合唱团,请教有性经验的过来人等。结果他们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成功,直到毕业晚会的到来,四人眼见时间所剩无几,不由得决定倾尽全力一定要在晚会上得到自己的伴侣。将性经验视为自己成长的标志,这无疑是幼稚的,但这又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的。只不过电影对这种青春期骚动心理进行了大胆的、略微夸张的表现,如主人公将苹果派当成性伴侣、集体裸奔等。电影带有性喜剧的成分,尽管主人公们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个笑点,但他们并不是电影嘲讽的对象。电影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百般渲染他们在性上的饥渴,以性为中心带出了他们在成长中的绚烂和多彩,也让观众能够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压抑、懵懂或甜蜜。

三、从肤浅到深刻的叙事美学意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青春电影被认为是商业体制下典型的消费品,是并不具备足够深刻的美学意蕴的。如20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期涌现出的一批偏向浪漫化、时尚化的电影,拉加·高斯内尔的《一吻定江山》(1999), 吉尔·约格尔的《我恨你的十件事》(1999), 理查德·伽柏的《我的朋友是明星》(2005)等。在叙事内容上,电影都与校园生活有关,电影均讲述主人公在学校中的一波三折,而电影最后一般都以皆大欢喜的结局告终;在视听语言上,这一类电影极为重视当时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各类元素,如舞会、派对、摇滚乐等。就风格而言,电影往往走的是轻松、幽默、励志的路线,人和人的误会是电影制造笑点和冲突的重要方式。如《一吻定江山》中的女编辑裘西为了获得高中生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而改扮成女学生到校园中接近高中生,“成人编辑”与“未成年女学生”身份的错位带来了电影绝大部分的幽默情节。而当一直没遇到真爱的丑小鸭裘西与老师森相爱时,报社却要求她做关于师生恋的报道,重新将她拉回现实。但此时的裘西已经成功摆脱了少年时的阴影,获得了自信和梦寐以求的真爱。这一类电影,其目标观众也往往定位为在暑期档中前来观影的青少年们,积极而轻松的叙事能够迎合这一部分观众偏向休闲、娱乐的欣赏趣味。尽管这一类电影的成长叙事是完整的,也具有真实、感人的特点,然而其依然缺乏能够引人深思的美学意蕴。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青春电影在保留了成长这块耕地的同时也开始了精耕细作,开始追求在叙事中注入内涵,在揭露现实、质疑现实之上对“垮掉的一代”时期青春电影有所回归,但是又注意保持电影的积极向上感,并不完全重归后者以暴力、毒品等边缘题材来刺激观众的旧路。有的青春电影有审丑意味,如李·丹尼尔斯的《珍爱》(Precious,2009)。与前述电影相比,在《珍爱》中,迷人的舞姿、艳丽的舞台、外表迷人的俊男美女高中生等是以女主人公珍爱·琼斯的梦想存在的。且与一般的励志电影不同,这些对于珍爱来说几乎是遥不可及的,珍爱所拥有的只有千疮百孔的人生以及始终没有绝望的人生态度。电影以一种审丑的方式将珍爱碎片般的残破生活慢慢拼凑完整,尽管电影最终给了珍爱一个温暖的、鼓舞人心的结局,但电影的成长叙事已道尽一种悲哀。有的电影则重新探讨了“自由”这样的深刻话题。与邦妮和克莱德疯狂犯罪、发泄来报复社会不同,在西恩·潘的《荒野生存》(IntotheWild,2007)中,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家境优渥,成绩良好,可谓前程似锦,然而他却在毕业之后将全部财产捐给慈善机构,然后踏入荒野之中凭借自己的双手求生存。最终克里斯托弗死在了荒野之中,他也曾一度抱怨过社会,但他临死前的遗言是:“谢谢上帝,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人生……神保佑你们所有人。”克里斯托弗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异类,他的成长乃至覆亡历程同样惊世骇俗,但是却能给观众以惋惜之外的另一重思考空间。

成长是一个动态的、丰富的过程,它最为理想的彼岸则是成熟。在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不是一个被遮蔽、被忽视的年龄段,青少年在成长中的生存状况、心理信息等是电影的关注对象。随着美国青春电影的创作不衰,其中的成长叙事也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值得审视的叙事题材、叙事方式与美学内蕴。

猜你喜欢

诺拉威廉斯街舞
街舞女孩,势不可挡
聚焦《这!就是街舞》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现在就要 关心他们
我的街舞梦想
当诺拉遇见丹先生
当诺拉遇见丹先生
妈妈的红沙发
街舞青春,你的未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