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的情感表现
2017-11-16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杨 晨(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二元对立的情感结构
《和你在一起》在影片的情感设置上,采用了标准的二元对立结构。这种表达方式对比鲜明、棱角突出,更便于观众迅速接收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使观众能够迅速融入影片的情感氛围中。
首先,影片中人物生存的背景,就存在二元化。刘成父子的生活环境,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偏僻的小镇,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生活也平淡如水。影片开头,导演就用了一组全景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古旧的南方小镇的景色,一条稍显浑浊的小河,河两边停靠着破旧的小船,岸边则是质朴的木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京的城市空间,这里人际关系充满了冷漠。一方面,大城市中也存在破败的一面。如,江老师破败的北京四合院中,空间狭小,空气污浊,过道下雨就非常泥泞,要靠人为地丢几块砖头才能勉强通过。在江老师的门口,邻居大妈每年冬天都将蜂窝煤堆放在那儿。另一方面,城市也有其繁华的一面,如,大型购物商场、星级酒店等,都呈现出城市才有的一面。音乐名家余教授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城市的缩影。他的家优渥雅致、面积超大、装修精致。
其次,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电影的叙事、情感的表达,都要通过人物来呈现。《和你在一起》中,人物形象也遵循了二元对立的标准。从家庭关系来看,父亲刘成代表着中国最普通的平民,甚至可以说,刘成属于底层平民。他是一个小镇的厨师,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着自己和儿子,他们房屋破旧、衣着土气,即使出席镇上大户的宴席时,他也是穿着一套灰色的老旧西服,脚上穿着旅游鞋,最可笑的是头上还戴了一顶白色的太阳帽。平时生活中,他则穿着褪了色的土黄色毛线衣,配着暗红色毛背心,最具标志性的是那顶红色的帽子,这种风格的着装,可以说诠释了底层的含义。在行动上,刘成更是为了儿子几乎总是点头哈腰,一路小跑地跟在老师后面,将小人物不得不卑躬屈膝的形象诠释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而在刘成底层平民的外表下,则是他对并非自己亲生的孩子小春的浓浓亲情,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坚忍以及无法割舍的亲情。反观余教授,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头发总是向后梳得一丝不乱,脸上始终保持着得体的、淡然的微笑,穿着鲜艳的红色或者沉稳的黑色毛衣、剪裁考究的西裤、舒适的皮鞋。当听完刘成的故事,余教授的妻子低头抹泪,而他则表情淡漠。在送走刘成后,余教授交叉的双手放了下来,露出了释然的微笑。可以说,余教授为人自私冷漠,他与刘成在情感上构成了二元对立。
二、温情为主的情感基调
《和你在一起》中,主人公刘小春原本是一个弃儿,但刘成选择隐瞒事实,并将他抚养长大。从刘小春不断经历的人和事中,观众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温情的内涵,这种情感贯穿影片始终,成为影片叙事的情感基调。
首先,父子间的温情是《和你在一起》中叙事的基础。陈凯歌以平凡而琐碎的细节,展现了父爱的温暖、宽广。这种呈现方式,使父爱表现得更加真实具体,细腻而又生活化。刘成本身是一个看不懂乐谱的粗人,他生活拮据,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小春的培养。他密切关注一切与小春有关的信息和机会,可以说小春成功的求艺之路,是刘成用心经营的结果。在京比赛的时候,刘成偶然在洗手间发现了少年宫江老师对小春琴艺的赞赏,随即就带着小春多次登门拜访,最终成功拜师。之后,在打工送货期间又偶遇了汤融在完成小提琴独奏表演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恩师余教授。于是,他又不惜对江老师出尔反尔,拜访余教授。甚至将小春的身世向余教授和盘托出,为小春向成功靠近,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如果说小春是刘成的亲生儿子,作为父亲望子成龙的做法无可厚非,可是作为养父,刘成的全力以赴,就显得尤为可贵了。这种质朴的、深厚的,甚至不求回报的父爱则更显伟大、无私。而作为儿子,小春对父亲的爱也是深厚的。刘成在菜市将钱遗失后,回家洗头的时候,告诉小春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将钱丢了。那是小春为数不多的学费,没有了学费,小春的小提琴课程也面临着停课的危险,甚至可能危及他的艺术前途。但小春不但没有丝毫责怪父亲的意思,还微笑地提着水壶为父亲洗头,边笑边说:“你犯了错误,赶紧低头认罪。”
其次,师徒间的温情是影片中重点诠释的情感之一。江老师对于小春的关怀,是出自真心的,他让小春体会到了师徒的温情,这也是小春努力求学的助力。早在第一次听小春比赛时,江老师就对他情有独钟。影片在摇镜头中,定格在了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江老师。随着镜头的推进,观众看到了他和其他评委的格格不入。江老师不修边幅,头发乱蓬蓬地向上奓起,在听了小春的琴音后,略微睁开了双眼,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并且在听完这一曲后就离席而去。
三、价值观的审视与重塑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陈凯歌通过影片,展现了他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审视。而刘成父子的身上,则寄托着导演对重塑正确价值观的希望。
首先,刘小春以自己的善良、纯真,修正了身边人的价值观。在小春进京后,首先遇到了三陪女莉莉。她的价值观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衡量标准也是物质利益的多少。但随着与小春的交往,她感动于小春对自己的真诚付出,坦言“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在潜移默化下,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外表着装到内心认识都有了质的变化。至于和小春亦师亦友的江老师,也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过于骄傲,不肯认错。于是,他也从自我放逐中醒悟过来,改变了自己。在给小春上最后一堂课时,江老师一改不修边幅的姿态,以干净整洁的形象授课。江老师开诚布公地告诉小春他要走的路是在成功和学艺之间选择,他也认可这对父子的选择。
其次,余教授作为狭义上的成功者的代表,则是影片抨击的对象。余教授有着富裕的物质条件、良好的声誉、高超的技术,在舞台上、大众前总是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冷漠、狭隘,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自利的代表。他所谓的成功,就是获得名誉地位,掌控他人,为自己从中牟利。这种成功标准注定了他与真正的成功永远有缘无分,所以,他始终都无法掌控小春。小春则是站在余教授的对立面上,诠释了成功的含义。对于小春自己来说,求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不仅是父亲的愿望,也是他自己的追求。小春最终毅然放弃一切诱惑,选择了和父亲回归小镇,回归平静。对他而言,和父亲在一起,能给父亲演奏,才是他的价值所在。在这种意义上,他对名利的放弃实际上是心态平和的表现,也是一个艺术家迈向成功道路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