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间的青春探索
2017-11-16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王 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以借鉴好莱坞创作经验、吸收本土文化为基本特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动力,根据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调整类型惯例作为思路,在吸收借鉴中谋求发展。在笔者看来,中国类型电影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新世纪左右——以本土化大片的初探奠定中国内地类型电影之路;新世纪前十年——多元泛类型电影格局出现;新世纪前十年后——青春片、小妞电影等类型异军突起。当然,在众多“类型片”中,就成熟程度而言,内地青春片(怀旧类)更具有类型片的特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商业价值。
一、何谓青春片
近几年中国内地青春片(怀旧类)发展迅猛,取得了可喜的票房。路易斯·贾内梯曾讲道:“许多类型片是针对一部分特定观众的。青春片通常是针对青少年。”①如此看来,青春片是以描绘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生活为内容,将他们主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以及表达对异性的爱慕和好奇加以展现。在笔者看来,青春片主要是以青少年观众为受众目标、以青少年生活为表现内容、反映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影片,并且具有标准化、程式化、模式化的叙事策略。
二、借鉴基础上的内地青春片
美国校园青春片对中国内地青春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校园青春片主要以讲述青少年校园生活为主,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往往是校园,描写的人物为校园的青少年,或者是刚从校园毕业的学生。但由于美国特殊的环境,影片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和政治意识,将美国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和美国社会联系在一起,来表达美国青少年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压抑下的成长历程和对于“性”的焦虑。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国校园青春电影思想意蕴不断调整,青少年与社会的关系逐渐由“反叛”走向“和谐”。自20世纪50年代《无因的反叛》(1955)起,美国校园青春片开始发展,电影将青少年的反叛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新世纪以来,校园青春片对于反叛和性做了合理的缝合,达到向主流价值观的归依。
在市场经济驱使下,内地青春电影面临巨大考验,部分新锐导演大胆创新,学习好莱坞影片——“青春片”,吸收其叙事经验,在保证情节程式化、人物设置公式化、视觉图谱固定化基础上,逐步将本土化的怀旧风情融入其中,在表现校园生活中追忆青葱岁月,形成了内地独具特色的校园青春片。纵观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2013年以前基本没有真正的青春片(第六代导演所拍摄的青春影片只能说是青春题材的电影,并未形成统一体系)。直到2013年4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问世,形成了内地青春片的雏形,促进了内地青春类型片的发展,此后,《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少年班》《左耳》等蜂拥而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
三、内地青春片以“不变”应“万变”
(一)中、美青春片的创作“变异”
1.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观念思想存在差异。好莱坞校园青春电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但社会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和家庭产生反抗,对异性产生情感焦虑,校园青春片以反映青少年认识社会和爱情为主;但是,在中国内地,青春片形成于2013年,其产生目的更侧重于获取商业票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校园怀旧青春电影思想内涵缺乏深度。
2.不同爱情观下:一个像童话、一个像噩梦。大部分美国校园青春片中的爱情故事如“童话”,在美梦中感受美好的恋爱时光,恋人相处过程中的冲突、误会在时间和爱情面前都变得渺小,是一种唯美的爱情。《舞出我人生》作为美国经典校园青春电影,将男女主人公甜蜜生活、成长的愉悦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中国反对学生“早恋”,导致校园青春片如同“噩梦”一般,最终一无所有,男女爱情呈现割裂与破碎的状态,男女主角往往因现实的原因,最终不欢而散,像是一种黑色闹剧。
3.人物形象塑造:圆形与扁平的对视。在好莱坞校园青春片中,影片开始主角往往呈叛逆少年形象给观众造成假象,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一些细节中观众又会发现他的善良,人物形象呈立体饱满的圆形人物;内地青春片中,虽然注意到了观众的欣赏倾向,采用帅哥靓女来饰演,但主要人物形象设置略显扁平,性格并不鲜明立体,更像是一种次要人物。
4.权威符号的父亲形象:转变与缺席。父亲形象在美国校园青春片中极具戏剧化和符号化。“父亲”作为家庭权威的代名词,对青少年要求过于严苛,或处于缺失状。早期美国校园青春片中,父亲被塑造成代表中产阶级虚伪和不负责任的形象,是青少年反抗的对象。新世纪以来,美国校园青春片中父亲的权威形象依然存在,但此时相对温柔,父子/女关系有所缓和;纵观近五年来,中国内地校园青春片,父亲形象往往停留在“缺席”的阶段,影片中青少年往往缺少父亲的正面引导,老师代替了父亲的形象,来指导青少年的成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缺少父母关爱的表现。
5.人物语言运用的别样化:轻松幽默与严肃。作为影视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对白不仅可以突出人物性格,宣泄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起到交代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不同的对白可以传达不同情绪,营造不同风格。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嬉皮文化的影响,美国校园青春片中人物对白变得自然、质朴甚至略带几分搞笑成分,更贴近青少年真正的校园生活,语言中流露出轻松幽默感;而中国内地校园青春片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语言运用上相对含蓄,加上审查制度的限制,语言风格相对严肃。
6.电影镜头本体的认识:灵动与静态。美国青春电影校园文化多以各种社团、舞会和激烈的体育赛事为主,通过短镜头的快节奏切换表现校园的青春活力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景别运用恰当,中近景切换一方面清晰地展现了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近景乃至特写的运用表现了青春活力。而中国校园青春电影由于其以回忆为主,更侧重于“抒情”,在一定程度上,其镜头的调度和切换处于一种照片状态,给观众一种含蓄意味,但也容易造成一定的沉闷感。
(二)中国青春片创作中的“不变”
中国校园青春片(怀旧)与好莱坞校园青春片在创作中虽存在部分差异,但就表现内容而言,两者通过微妙的电影手法渲染美好的青春,表现青春的活力、对生活的热情、对异性的萌动、梦想的追求,在黑色浪漫中感受青春的意蕴和内涵。对于青少年而言,浪漫的爱情、真挚的友情和伟大的梦想是青少年的青春回忆和理想,而与家庭的困扰、父母的隔阂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成为他们心中的焦虑。在生活中他们需要通过友情或爱情来寻找心灵的港湾。作为一种基本类型,纵观近五年中国内地青春片,其依然延续了好莱坞校园青春电影的叙事惯例来获取观众的关注。
1.情节程式化。近五年来,内地青春片在叙事上有着相似的情节结构,情节的重复性和剧情发展的可预见性非常明显。聚会成为回忆的源头。聚会往往充满戏剧化,成为影片中整个故事的导火线。在2015年上映的《夏洛特烦恼》中,以夏洛参加昔日暗恋的校花的婚礼为开始,老同学们功成名就,而他却生活平平,心中暗生酸楚,夏洛在酩酊大醉中大闹婚礼。这种开端必定会给受众以观影期待,对推动剧情发展有一定的艺术效果;集体式犯错已成为青春的印记,堕胎和打架成为表现青少年青葱岁月的标志。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自私的赵世永因一时性冲动最终导致谭小晶为其堕胎,这是一种伤痛。打架成为青少年挥发荷尔蒙的途径,男女情感的爆发往往会引来第三者的关注,而三者间关系的解决,往往通过打架来加以判定。在《左耳》中,尤他爱着李洱,而李洱却静静地爱着许弋,当许弋误会李洱的时候,尤他拼尽全力保护着自己的“表妹”,即使要迎来学校的严厉“处分”,但为了心中的爱他依然努力争取着;情感道路上布满荆棘,但仍对之留恋。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享受着爱情和友情的滋润。就爱情而言,“早恋”成为青春电影的标配,但在老师和家长看来是一种过错,并会极力遏制其萌芽。在《左耳》中,当许弋妈妈知道许弋与黎巴拉的“恋情”后假装生病,以“病”阻挠。除了来自家庭的阻挠外,“第三者”的阻挠也不容小视。张漾喜欢黎巴拉,但受到蒋皎和黑子的阻挠,正是由于两者的阻挠最终酿成了黎巴拉悲惨的命运结局。对于友情,中学和大学阶段建立起来的情谊是纯真的,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同窗数年后,终究会面对分离,此时情谊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挠。《小时代》中四位女主角建立的深厚友谊,最终因为生活现实逐渐分离;有情人最终难成眷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处于被抛弃的状态,她独自来到异地,本该与心爱的人重逢,但林静因无法面对上一辈的情感纠葛,最终选择远离;当她从绝望中走出来并准备迎接一段新恋情时,陈孝正选择出国,进一步加深了她内心的伤痛。
2.人物设置公式化。在好莱坞校园青春片中,人物设置一般分为7类:叛逆的主人公及其胆小鬼伙伴、娱乐伙伴、帮助者、敌对者、教师、父亲等人物形象。内地青春片中的人物设置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土化元素逐步完善,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典型性人物,基本符合故事创作中主要人物两三个、次要人物一两个的创作规律,正所谓鲜花在绿叶的映衬下会绽放得更加美丽。以《少年班》(2015)的人物设置为例,角色设置借鉴了好莱坞校园青春片的经典手法——帅气阳刚的麦克推动爱情发展,凭借健壮身体进行青春期的反抗;神童方厚政和神算王大法则负责引人发笑,起到拯救气氛的作用;心地善良的吴励志智商不高,但他具有保护玩伴的作用;少女周兰聪明伶俐,外表高冷,内心情感饱满,在一定程度上是暗恋和被暗恋的统一体,充分展现了青春期懵懂少女的情感状态;性感、热辣的江依琳作为天才少年们心中的女神,人物形象塑造沿袭西方社会女神风格,风韵而又性感,热烈而又深情,深深吸引着天才少年们萌动的心;青春片中的主角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智者指导与帮助。该片中周知庸积极拥护少年班精英们的权益,他如同父母一般指导少年们避免情感伤痛。以上人物设置为剧情的发展迸发戏剧张力,推动了剧情发展,为影片表现主题注入新活力,同时也将青少年在青春期中对于“性”的萌动给予恰当的表现。
3.视觉图谱模式化。为满足受众需求,内地青春电影经常通过梦境或者回忆,将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在视觉形象对比中展现两个时空,表达不同情感。怀旧青春片回忆部分充满浪漫清新感,现实部分却惨淡不堪。在回忆部分场景设置沿用好莱坞校园青春片“五点一线”的视觉图谱模式:明亮且充满正气的教室、杂乱不堪的宿舍、充满青春气息的篮球场/操场、情愫迸发的楼梯、精心设计的小亭,五点间连线,一切都那么美好;而现实环境却是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酒吧成了消遣时光的驻地。在对比中,将同一人物不同空间的生存环境加以展现,将青少年复杂的情感加以渲染;校园时空中常见的校服、球鞋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发型等,在现实时空中不复存在,留下的尽是无穷怀念。
四、结 语
通过以上内地与美国校园青春片的探析,会发现中国在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策略基础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本土化特色,填补了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短板。但是与好莱坞校园青春片相比,中国内地青春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内涵的创新上需要继续努力。中国内地青春片要想获得更大的进步,在票房和口碑中达到统一,创作者仍需要在遵循类型电影创作惯例的基础上,杜绝简单复制,加强创新,将中国所特有的观念和文化进一步融入创作中。
注释:
①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焦雄屏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