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花丝镶嵌”中自我审美过程
2017-11-16赵文
赵 文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传统工艺“花丝镶嵌”中自我审美过程
赵 文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本文主要研究的课题是审美经验的过程描述,从传统工艺“花丝镶嵌”的工艺品中浅谈自我的审美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高潮阶段、延续阶段。说到审美过程,从自我的一次经历中对美的感受,在中间的高潮阶段,自我联想出了两部电影《百鸟朝凤》和《百花深处》来对传统工艺的美进行具体的阐述,最后针对这次审美过程的描述,带有自己主观的审美回味和审美批判,对传统工艺的渐渐衰落提出了自我的看法和建议。
审美注意;花丝镶嵌;联想;主体;美
一、审美准备
去年有机会参加一个文化鉴赏交流会,其实就是模仿北京的798文化产业园区,搞文化和创意,此次艺术品品鉴交流会不仅为该地区的广大市民安排了名家书画欣赏、皇家工艺品的展览、手工艺品欣赏等文化赏鉴环节,还为市民安排了现场观赏工艺品制作环节,让市民有机会去自我体验“非遗”工艺品的创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的当天,有很多所谓的工匠:木匠、铁匠,还有雕刻师、泥塑师;有国画、手工品、科技前沿发展品、蛋雕、景泰蓝等,文化创意的气息很浓厚。在这个产业园区,我有幸接触到了一种叫花丝镶嵌的传统手工艺,当我看到这个工艺品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东西是美的。
“花丝镶嵌”又称为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秀并称为“燕京八绝”。[1]听旁边的师傅讲解:这种手艺属于皇家贵族的工艺,在古代皇宫里的人才能够见到,而且还必须是皇宫中妃子以上地位的人才能够用到。比如电视剧《甄嬛传》、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皇宫中妃子戴的饰品,宫中御膳用的器具,皇上的乌纱冠都是出自此手工艺。两千多年来,花丝镶嵌工艺一直为宫廷御用,极致柔软,极尽巧思,千变万化中挑战工艺极限,它作为“燕京八绝”之一,可能没有景泰蓝、玉雕、牙雕那样的知名度,但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花丝镶嵌包含了“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花丝”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丝,编制成型;“镶嵌”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形,把珍珠宝石嵌进去,制成装饰品,基本技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掐、填、堆、垒、织、编、攒、焊。[2]这其中用到的花丝有些比头发还要细,不仅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决心,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工艺的精湛。
二、自我联想与想象
一件工艺品摆在那,作为审美主体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审美过程中的自我联想和想象也是不同的,花丝镶嵌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个人的一种感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但是又爱不释手,被它特有的皇家工艺所折服。它是金与火的艺术,是古代皇家的珍宝,它用最为精细的工艺,加上最为珍贵的宝石,将金银的美感推向了极致。[3]
说到传统工艺品,让我想到了之前有个电影叫《百鸟朝凤》,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孩子从小向师傅学习吹唢呐,想学的人很多,但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继承下来学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片中的主人公天鸣最终继承了师傅的技艺,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唢呐匠,坚持着师傅的信念,敬畏着“工匠精神”。《百鸟朝凤》即是一曲唱给日渐消逝的传统民俗技艺的悲凉挽歌,听到这首曲子是美的,这种传统工艺和上面说的花丝镶嵌实际上也是一个意思,有很多都是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慢慢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各种事物都在进步,这种代表艺术的手艺慢慢地在消逝,影片中在一次结婚出礼的时候,天鸣和他的跟班们遇到了西洋乐队的表演,好奇图新鲜的人们自然没人理会这些唢呐的声音了,都跑去看热闹去了,面对新鲜事物的冲击,他们显得那么的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办,随从他的唢呐匠们最后该走的走,该散的散,只有天鸣一人坚守师傅的承诺,还在凭着一己之力坚持着,“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个儿听的。”这句话是焦三爷说给游天鸣听的,也显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
陈凯歌导演之前拍了一部《百花深处》,讲述的也是老北京的文化面对新时代的冲击,铃铛、紫檀衣橱这些都是代表北京老胡同文化的标志,新文化的来临,又何去何从呢?片中的主人公代表了老北京的味道,面对“外面的新世界”,一切对于冯先生都是新奇和陌生的,矗立的大楼、外放的歌曲以及搬家公司,所有的这一切不禁让我们观众觉得有一丝丝的心凉,片中的结尾,随着冯先生的表演,让搬家公司的人不再觉得可笑和滑稽,他们仿佛看到了真正的“百花深处”,伴随着铃铛声的再一次响起,一幅水墨画出现在我们观众眼前,领略了百花深处胡同的美。
说到花丝镶嵌,我们能够理解它是代表传统工艺的一种手工艺,但是目前却面临着严峻的情况,越来越少的人去了解这种辉煌一世的美丽。但是在2007年,花丝镶嵌工艺被列入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之前我会利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手工艺的东西,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师傅的工作室有几块红檀的木头,就有了动手做梳子的想法,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最终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了。后来查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做木梳的技艺也是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的一个视频说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从小就跟着师傅学习做梳子”,做了一辈子的梳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老爷爷的年龄大了,让他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手艺没有人能继续传承下去,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这门手艺了。而且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冲击,传统梳子的销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老爷爷说:“年轻人喜欢潮流的东西,以往的梳子的传统做法也要试着变一变,梳子的功能是不能变的,但是梳子的外观是可以设计的。”就这样,梳子的做法也不断地推陈出新,梳子的手艺也在慢慢改变,顺应发展,自我在创新。其实,传统工艺品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打造之后,完成的成品都是美的。歌曲《悟空》,词曲是一位叫做戴荃的人创作的,在唱完之后曾在网络风靡一时,后来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有一位叫单良的人翻唱了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这首歌比原唱好听了很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是翻唱者单良把传统文化中的京剧元素加入了这首歌中,流行音乐与传统京剧曲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为之惊叹,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三、审美回味与批判
央视之前拍过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百上千个皇家文物在岁月的摧残下可能有很多的瑕疵,这需要一些专业的工作者去修复和完善,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时间,还需要职业精神道德。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进入这个行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片中的大哥就是这样,他认为经过自己精心修复和保护的文物,完成之后都是独一无二和美的,他们在用更大的精力坚持着这些事情,有些人觉得无趣,觉得乏味,但我更多的觉得这是对传统工艺品的一种敬畏和保护。传统工艺品,带着自我的主观情感,我觉得它是美的,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对它一见钟情,然后爱不释手,但是又觉得难以触碰,一件工艺品,不管是不是完整的,但对它们本身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传统工艺品不断地发展,现在却面临着没有传人的境地,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这种工艺品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本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积极响应,让我们更多的人去明白,慢慢去接触这些东西,无论是皇家工艺还是民间工艺品,都是可以去学习和相互吸收借鉴的。
[1]颜建超,章梅芳.“花丝镶嵌”概念的由来与界定[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2]子禾.花丝再续神韵[J].中华手工,2014(6).
[3]赵静.京绣历史及现状研究[D].北京服饰学院,2007:12.
TS934
A
1007-0125(2017)15-0115-02
赵 文(1994-),男,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