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社区舞蹈艺术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2017-11-16周娴
■周娴
中外社区舞蹈艺术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周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的周边地区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艺术空间和艺术机构并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当代艺术机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社会结构中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领域。由于北京正在向国际大都市发展,这些艺术机构也相继开始逐渐扩张,并根据它们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使得周边环境逐步演变成一个具有独特功能和外观的艺术开发区。
作为舞蹈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舞蹈的供给主体应该向多样化发展,群众可以通过积极的参与来得到相应的服务。本文通过介绍“中外社区舞蹈艺术管理模式”的相关内容,以北京和伦敦两座现代化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中外城市社区艺术管理模式的不同点,对社区舞蹈艺术管理的整合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社区艺术管理模式的实践操作性,充分调动了群众参加公共艺术的积极性。
一、北京社区舞蹈艺术管理模式:实践公共创意分享体系
(一)社会艺术资源的整合
就现在的发展状况而言,北京的公共文化空间仍然缺乏集中的高质量的艺术资源。相对来说,对舞蹈社区文化的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北京社区舞蹈的发展仍然停留在群众自发、缺乏专业人士参与、时间不固定、自由活动的阶段,尤其关键的是缺乏专业方面的创新,审美资源也还没有有效的传播,未能带领社区舞蹈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舞蹈艺术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其实,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新活动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一个更好的选择。由于日常工作和繁杂的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人们更需要通过玩乐或者参加艺术活动来进行协调,使心情放松,灵魂得到释放,还原人类的真实本性。
因此,政府应该提倡让人们经常地、积极地、灵活地参加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由于公共文化生活具有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真正体现公共艺术资源的公共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面向社会公众的艺术公共空间,使之具有开放、便利的氛围并且具有专业化的指导。
对于艺术公共空间的建立,需要政府实行有效的政策进行引导,也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北京要发展社区舞蹈,首先要有一个范围广泛的舞蹈观众群,而想要扩大这个舞蹈观众群,则需要积极培养广大市民对社区舞蹈的兴趣。
因此,北京加大发展和舞蹈相关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力度,比如交通的便利,设施技术的支持,市政建设,公共媒体技术的形式,媒体的支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外部条件。而公交车身广告、地铁广告、国家大剧院及相关系列活动、楼宇电视媒体宣传活动等,这些都是提高艺术资源普及性和便捷性的途径。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进一步拉近人民群众和公共艺术之间的距离。
(二)激发多种社会力量
国家文化艺术公共教育标准化模式的实现成果是“资源共享”。随着艺术发展的专业化,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介入人民群众的艺术活动中,引导人们走向公共艺术,使得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使得艺术共享模式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因此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还需要激发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共振”。
首先,社会力量可以通过非赢利组织或某些赢利性活动,利用城市画廊、展览广场、剧院等公共艺术基础设施参与到舞蹈的公共理念分享活动中,增强公共舞蹈艺术活动的人文关怀性。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上,不要过度追求它的物质空间以及座位的数目,而且还需要注意营造一个无形空间的氛围。因为通过激发无形空间的氛围,意味着有更多的展示和分享平台的艺术活动。例如,剧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戏剧场所,它应该融入人们观剧的体验。可以将一些微型艺术馆、艺术书店、具有文化氛围的咖啡馆等纳入剧场的外围,既使观众有一个空间可以进行回味,又使得艺术创意分享的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在公共艺术设施的基础上,空间设计能保持主体的创造性并增加它的无形化。例如表演广场的空间设计,将有效地扩大观众在艺术活动中的体验空间,也是艺术设施可以有效被利用的途径。而表演作品和艺术节活动的通知,不仅展示了艺术的内容,更多的是丰富了人民群众参与艺术活动的途径。这实际上也推广了影院的主要剧目,经过长期的坚持,将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公共舞蹈创意分享平台。
作为一个典型特例,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苑”对校园内的校园庭院社区舞观众的发展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师生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事实上只是一块具有几百平米的楼间空地,在精心的设计下,增加了长廊、小树林、竹林、喷泉、茶楼,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策划一些庭院式的舞蹈则可以拓展观众的活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剧场导流到室外庭院,如何处理室外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在设计与技术层面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传统意义上的“买票——进剧院——看剧”的模式就会得到突破,还可以将多种展示空间与方式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促使舞蹈创意活动向各种户外平台的拓展。
其次,激活现有的舞蹈艺术家资源也是一种社会力量的参与方式,通过强化舞蹈艺术家在人民群众间的影响,目前国内主要利用创办有新意的艺术工作坊、开展系列研讨会、开展大师讲座等方式,使得艺术走入社区、走进群众,这样一来艺术家与民众的共享模式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艺术家们从艺术“殿堂”走下来,走出“象牙塔”,以平易的口吻、风趣的语言走进人民群众当中,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对民众传播舞蹈艺术理念,讲述舞蹈家从事艺术工作以来的故事。人们通过对公共艺术的不断了解,逐渐对舞蹈产生极大的兴趣。
优秀的舞蹈艺术家还可以利用网站视频教学、开展电视公开讲座的形式传递舞蹈观念,让更多的观众不受地域的限制。观看了这些活动后,民众会不断关注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平台,一方面拓宽了民众的关注视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创意的体现。
最后,社会力量不仅可以参加社会公共艺术活动,还可以参与到艺术中心、小剧场、社区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建设中,使得“艺术就在家门口”。例如,社区博物馆利用节庆展示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如节庆习俗、饮食、宗教仪式、音乐、舞蹈等,利用馆藏展示当地的物质性文化遗产,如生活用具、服饰、工艺品、居民建筑等,并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展示。目前建国门街道社区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舞蹈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要加强公共创新意识,以博物馆、小剧院、艺术中心等为载体开展各种分享活动,促进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与传承。这不仅使人们在社区生活中受到舞蹈艺术的熏染,也促使舞蹈艺术共享模式在广泛、有效的基础上得到良性发展。
二、伦敦社区舞蹈艺术管理:创意分享的高度社会化
“社区舞蹈”概念来源于英国。上世纪70年代早期,英国东部社区舞蹈围绕一些“舞蹈积极分子”逐步发展起来,这些“积极分子”开始成为社区舞蹈的“倡导者”,并借助对当地社区的了解以及个人与社区的关系促进“社区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从1976年的3位舞蹈“倡导者”,慢慢增加到了大约600位社区舞蹈人员,并且遍布各个地区。社区舞蹈的成功发展已经成为近二十年英国舞蹈行业的一个独特案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社区舞蹈参加的活动已取得很大的突破,全国各地的倡导者与一些社区和学校建立起了基础的合作关系,并且加强了与体育组织、卫生局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等部门的联系。1988年,英国社区舞蹈倡导者建立了网络系统,使得舞蹈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社区舞蹈逐渐变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英国政府设立一些“官方”的倡导者岗位,并从国家政策的层面给予支持。
英国政府对舞蹈行业的资助更注重于专业团队的发展与创新,但是对于社区舞蹈则主要是对舞蹈艺术的推广,从而使观众对舞蹈艺术产生更大的兴趣,促进舞蹈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样的发展被称为“赞助者”模式。艺术机构和地方政府展开合作,在公众场所举办非盈利性质的舞蹈活动,让群众们参与舞蹈艺术创意的分享。例如,2012伦敦奥运会文化节,侧重于对当代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展现,有电影、舞蹈、戏剧、音乐会、博物馆和嘉年华等多种形式。舞蹈单元是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文化节的重点,伦敦组委会邀请世界级舞蹈大师来英展现优秀代表作品,借此机会号召英国各舞蹈专业或非舞蹈专业的机构组织各类活动,调动起英国全民的积极性,在奥运会期间,有近一千场次的教学体验课、舞蹈表演、研讨会等各类活动在英国各个城市展开。通过这种方式,从国家层面引领、推动舞蹈创意在民众生活中的分享与传播。
英国社会力量对社区舞蹈活动的支持则更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组织性,并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传统舞蹈联盟、民间舞联盟等组织。如果民间舞团或民众想要学习专业的舞蹈,则可以通过组织的资源介绍专业舞者进入社区传授舞蹈,从而推动社区舞蹈艺术的发展。
政府会和不同的社会组织共同合作,不仅仅限于社区舞蹈,以项目形式推广不同形式的舞蹈创意分享。例如,以英国兰登舞团为“创意引线”的著名公共舞蹈活动“大舞汇”,由伦敦市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舞蹈盛典中心网络和英国社群舞蹈基金会等机构联合运营,启动于2006年,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是由兰登舞团韦恩麦格雷戈先生及其带领的优秀演员带动伦敦以及全英国各地的舞蹈爱好者完成的一个大型广场舞蹈活动。此活动除了人数众多之外,其核心是通过职业舞者与非职业舞者结合的创意工作坊,民众完成属于自己的创作并表演舞蹈作品。其创意在于自始至终让参与者自己创造和编排作品,以表达真实自我。
2012年4月9日—13日,英国兰登舞蹈团与北京城市当代舞蹈团成功创办了“2012大舞汇”工作坊。在团长滕爱民先生的指导下,北京城市当代舞蹈团与兰登舞团的来京舞蹈艺术家共同完成了此次“2012大舞汇”项目。此次活动的核心项目是通过舞蹈艺术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在北京,此次舞蹈的普及拓展并未得到英国本土的“全民皆舞”效果。探其原因,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主办方错估了北京社区人民群众对舞蹈的重视程度,和以芭蕾舞为基础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的普及程度,同时也缺乏与社区有效沟通。通过这次活动可知,英国社区舞蹈的社会化模式与中国现有的社区舞蹈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三、结语
社区舞蹈本身需要群众的共同参与,不仅仅是跳舞本身,还包括了观看剧目、体验创作、文化传承等各个环节,是舞蹈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伦敦与北京两地社区舞蹈管理模式的梳理,可以发现两个国家的舞蹈艺术公共创意分享体系的基础与载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次对比并非一较长短,而是为了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取其精华。
当前,我国社区舞蹈的公共创意分享体系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百姓自发的广场舞缺乏专业舞者的引领,以及高雅审美的薰陶;另一方面,剧场舞蹈的观众群单一、小众。群众舞蹈活动的创新能力不足,管理体制陈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外的经验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政府的引领,多种社会力量、不同阶层的参与是公共艺术成败的关键。社区舞蹈的发展,是舞蹈艺术社会化、民俗化的可操作途径,同样也是德育、美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重视社区舞蹈及其管理模式,才能为舞蹈行业的提升与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1]武倩.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探讨[J].戏剧之家.2015(23)
[2]侯丽娟,宋雨秋.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J].音乐时空.2015(24)
[3]扎西江措.浅析白俄罗斯舞蹈艺术与花边艺术的交融贯通[J].戏剧之家.2016(01)
[4]徐喆.浅谈舞蹈艺术的市场[J].牡丹.2015 (22)
[5]李雪.数字舞蹈艺术初探[J].戏剧之家.2015 (01)
[6]程海霞.浅谈高职院校舞蹈艺术教学[J].戏剧之家.2015(03)
[7]许德奎.宗教在舞蹈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之家.2015(07)
[8]李建擘.针对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探究[J].北方音乐.2015(04)
[9]周燕乐.试论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J].艺术品鉴.2015(03)
[10]才让昂毛.浅析舞蹈艺术创作中的音舞关系[J].中华少年.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