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篇书目的“适时性”

2017-11-16马志伟

剧影月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坛书目听众

■马志伟

长篇书目的“适时性”

■马志伟

苏州评弹从形成到走向成熟的历史就是长篇书目发展、流传的历史,评弹长期发展的艺术积累是以长篇书目为载体的。评弹的演出形式主要是长篇书目在书场中的演出,从而吸引并拥有大量的听众。长篇演出的收入养育了一代代评弹艺人,演出队伍生生不息,评弹艺术得以绵延发展。

长篇书目不仅是吸引听众的载体,也是艺人立足成名之根本所在,回看苏州评弹的发展史,凡能立足于书坛成为一代宗师的,都传承有一两部优秀的长篇书目。如:沈俭安、薛筱卿传承有《珍珠塔》;蒋月泉传承有《玉蜻蜓》;杨振雄、杨振言传承有《大红袍》《长生殿》;徐云志传承有《三笑》;张鉴庭、张鉴国传承有《十美图》;顾宏伯传承有《包公》;张鸿声传承有《英烈》;唐耿良传承有《三国》等等。但是,苏州评弹毕竟是旧时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色情之类的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弹从最初的市井“露天书场”,慢慢地登堂入室,最终进入大城市后,商业化倾向趋于严重,又增添了许多低级庸俗的内容和表演。

人们常说苏州评弹是“活”的艺术,或称它是“流变”的艺术。评弹的“活”或“流变”是它的命脉所在。评弹艺术不“活”了,或者不“流变”了,那么它的艺术生命也将逐步停止了。评弹在其历史上,艺术是不断“流变”的。它产生艺术“流变”的原因有三:其一是艺术的时代性所决定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听众。评弹要适应不同时代的听众审美要求或娱乐要求,就不得不使艺术“流变”,以满足听众的要求。只有这样,它才能实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其二是评弹传艺方式的可变性所造成的。苏州评弹在其历史上传授艺术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艺的。这种传艺方式使受艺者有了进行再创作的广阔余地。每个学艺者大多会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及所掌握的各种文化知识对书目内容和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从而使评弹艺术产生“流变”。其三是艺人或演员为追求较丰富的经济利益和较高的艺术声誉,拼命努力创造新的书目和新的表演艺术,从而推动艺术“流变”。这是评弹艺术“流变”的内因。苏州评弹的发展历史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疏到精细,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艺术“流变”的历史。

如今,评弹的艺术“流变”逐渐停滞了。虽然评弹书坛上也有新编二类书出现,但这些书大都是从老到老,评弹逐步远离时代,艺术的败落现象已出现。如今书坛上跟着时代艺术“流变”的优秀传统书已很少见,具有艺术“流变”特点的老二类书也已不见,三类书在书坛上已无踪影,艺术“流变”更无从谈起。现今充满书坛的是内容粗疏、情节离奇、道理不通、缺乏人物刻画的新编二类书。当然,也有少数几部质量较好。但从艺术总体来看,它给人的艺术感觉是沉沉的陈旧感,似乎评弹艺术的“流变”停止了。

因此,前辈名家艺人在传承优秀长篇书目的过程中也适时地不断推陈出新,如《玉蜻蜓》一书,原本在金贵升游庵堂到落庵,整个情节围绕前主人公与庵堂里一众尼姑荒唐、淫乱等事情展开。这显然有违现在的道德准则,后来在前辈艺人的努力下,把这一情节改为金贵升从一开始就钟情于智贞三师太,二人日久生情并产下爱情的结晶。既合情合理,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得到了广大听众的支持和认可。

正是在这一大批优秀的评弹前辈艺人的传承演绎下,评弹这一古老的艺术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那个时期一大批名家纷纷脱颖而出,很多流派多形成于那个年代。许多脍炙人口的开篇、折子,一直到现在还广为流传,常演不衰!其中优秀的代表性作品有《求雨》《老地保》《厅堂夺子》《林冲》《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李双双》《老子、折子、孝子》等等。苏州评弹流派纷呈,新腔迭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评弹界有句老话叫做“书说人,人说书”。此话形象地道出了书目与演员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艺人要靠好的书目作为载体去展现自己艺术魅力,书目同样也要靠优秀的艺人去打动观众、感染观众。书目和艺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书目是评弹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务之急是书目的创新,书目的创新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评弹艺术要革新,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评弹艺术有变化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才能争取到新的观众。相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但是,如何革新,如何改造,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其严肃而迫切的课题。背离评弹传统艺术规律,对传统全盘否定,拒绝传统艺术之精华而讲革新,无异于妄寻无本之术、无源之水。凡是传统的,前辈传下来的都是金科玉律,一丝一毫都不能走样,难免固步自封,自毁前程!

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评弹观众的鉴赏水平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尽管我们的观众是以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为主体,他们未必会像年轻人那样喜欢新奇,追求刺激,但他们都是最讲究实际的群体,下午进书场听书被视为每天必须的精神消费。他们带着期盼走进书场,总希望能得到较多内涵和较高品味的艺术享受,而绝不是仅仅满足于某些传统长篇书目的基础上,多创作一些时代感强、能吸引青年观众的长篇,把那些徘徊在书场外的潜在观众吸引进来。

任何一门表演艺术要想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吸引更多的观众,都必须在保持鲜明个性、丰富自身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苏州评弹若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发展,还是要从它的本质特征出发,树立精品意识,坚持长篇书目的更新换代,在长期的实践演出中不断完善。评弹表演手法属于在说法中现身,于叙事中抒情,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紧要关头设下恰到好处的“关系”,在力求完整地学习和继承前人流派的前提下展现艺人的艺术魅力,从而从根本上巩固和扩大评弹老年听众,逐步吸引中年听众,努力争取青年听众,吸引青年到剧场中来。

苏州评弹要发展、要生存,就应十分重视长篇书目的改编与创作。没有优秀的长篇书目,自编自演无疑是正确的做法。评弹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论书目还是表演艺术,始终是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其艺术的时代性十分明显,故有“文艺轻骑兵”之称。陈云同志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向评弹界提出“评弹要就青年”的问题。“评弹就青年”就必须创作出能反映时代或具有时代特色的书目来。要创作出贴近当下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生活化的表演艺术,这样的苏州评弹才会被今天的青年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有专业评弹表演基础的专业演员来从事评弹长篇书目的创作应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演员在传承优秀长篇书目的演出过程中,对书目和苏州评弹的艺术表现手法了然于胸,而且创作者身处演出第一线,时时刻刻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对于观众的喜好了然于胸。他们所创作的长篇书目往往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但是,不是每个演员都有自编自演的能力。这样评弹就必须有专业的创作队伍,按市场化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组建编创队伍。如将已退休的创作人员返聘出来,将业余创作人员与有创作能力的专业演员结合起来,将有一定编创能力的听众组织起来等等,集合多方力量组建创作队伍,抓住重大题材进行编创工作,一定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长篇书目!

评弹艺术的发展必须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适应时代的改革,使苏州评弹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永葆青春。

猜你喜欢

书坛书目听众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当代书坛二十家
表达心情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