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
2017-11-15彭文琴
彭文琴
摘 要:为了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要关注语文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的教学。学生通过对文言字词和句型的探究,会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实现对文言文的理解,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句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够阅读并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可以看懂文言文并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解答题目。为了看懂文言文,学生要对其中的字词和句型有明确的认识和清楚地理解,通过对字词和句型的判断来深化认识和提高理解。学生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或者是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文言知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对于文言文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虚词、介词、连词,使学生可以细化理解,了解文意。
一、自主探究,掌握实词含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文言文,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理解和认识文言文。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分析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正确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含义。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会感悟文言字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最根本的词汇,它有自己实际的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认识这些实词,并且理解这些实词的用法。实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已经发生了一些含以上的变化,有的是词义变大,有的是词义缩小,还有的是词义发生了转移。例如“怨”这个字就发生了词义缩小的用法。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慢”就发生了词义转移的用法,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的“慢”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这种变化只有学生结合具体的文言文内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理解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合作讨论,明确虚词用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会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在辩论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地总结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文言虚词是很难理解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沟通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交流中理解虚词的用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文言代词就包括了人称代词、近指代词、远指代词、疑问代词等几种不同的代词,而每一种代词都会有多种不同的词来指代和表示。例如在用作人称代词时,常用“翁”来表示“你的”用作第二人称。当用作近指代词时,会有:是、此、斯、兹、之、然等词。可以翻译成“这个”“这里”“这样”,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此”,此处。当用作远指代词时,会有:彼、夫、其等词,都可以翻译成“那”“那个”,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翻译为那。而用作疑问代词的则有:谁、胡、奚、孰等,如“谁可使者?”讨论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交流中提高認识,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三、融入情境,把握介词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言语境来分析和探究字词和句型的用法,使学生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和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用法。学生借助语境中的词汇来分析和探究,会更好地理解词汇,体会其在语境中的用法和作用。例如为了使学生明确文言介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语段或篇章来鼓励学生结合段落来探究词汇的用法。如教师给学生提供句子:“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学生在探究中会认识到句中的“以”是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学生通过具体的句子会更好地理解这些介词的用法,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语言是需要一定的情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理解文言介词的用法,实现学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关注衔接,理解过渡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并表示他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它在文言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理解了连词的语法结构,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含义,实现学生认识的提高。教师要从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来带领学生学习连词,使学生可以在正确理解连词的前提下,更准确地理解句意。通常情况下,文言文中的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常见的连词有并列连词、层进连词、选择连词和承接连词,学生需要关注前后文以及上下文的关系来判断连词的用法。例如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抵、其、或、非……则……如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的‘其就是连词,理解为或者。”“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其中的‘或也是连词,理解为或者。”这些连词的应用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使文章可以连贯起来,读起来更顺畅。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判断的方式来理解这些连词,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认识连词,更好地理解连词以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对连词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对于用文言文的学习。
总之,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和思考会总结出语言规律,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对于字词和句型的分析,使学生在对每一个的字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高能力。通过学生的不断努力,就会夯实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晖东.文言文有效教学之“六读法”[J].语文教学之友,2012,07.
[2]李艳莉.文言文教学中“读”为重头戏[N].开封日报,2015.
[3]孔晓玲.怎样用故事点亮文言文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