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糖尿病的系统护理管理

2017-11-15李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妊娠期并发症糖尿病

李萍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当中的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88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并发症情况及围生儿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会阴撕裂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生儿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体重增加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的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显著降低妊娠妇女并发症与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改善产妇与围生儿预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 妊娠期; 糖尿病; 系统护理管理; 并发症; 围生儿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6.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6-0082-02

妊娠期糖尿病(GDM)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妊娠期合并症,其发病率呈现日益升高的趋势,产妇在妊娠期首次发生或者发现糖代谢异常,威胁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容易导致母婴并发症与合并症[1]。本次研究分析了系统化护理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当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妊娠期妇女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共有288例,以此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妊娠24~28周口服75 g葡萄糖,做口服葡萄糖耐量心试验,空腹及服糖后1、2 h的血糖值分別为5.1、10.0、8.5 mmol/L,若其中任何一时间点的血糖值超过上述标准,便视为妊娠期糖尿病。排除标准:糖尿病合并妊娠者;瘢痕子宫者;胎儿脐带绕颈2周或以上者;精神异常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者[2]。按照随机抽签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4例。对照组年龄22~37岁,平均(28.5±4.3)岁,平均孕周(33.5±4.0)周;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8.8±4.2)岁,平均孕周(33.4±4.1)周。两组产妇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内容包括病情及健康知识讲解、定期产检的重要性及提醒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管理,内容如下:建立档案,明确负责护士与医师,集中进行围生期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产妇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食谱,以健康食谱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及餐后2 h的血糖监测、药物指导和运动指导[3]。饮食控制2周血糖不满意的产妇,给予胰岛素进行治疗;指导产妇进行有氧操、散步等运动;收集围生期母婴资料,分别在分娩前、分娩时及分娩中评估产妇的疾病知识。对产妇进行心理指导,当产妇出现紧张、焦虑、忧郁、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应给予开导和安慰,缓解并消除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4]。产前观察产妇的并发症情况、血糖控制情况、胎儿是否正常,若以上均良好,则可在预产期入院治疗并终止妊娠。分娩时,采用高危儿处理方案,定时测定血糖。产后根据产妇的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叮嘱产妇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产妇的围产期妊娠并发症情况,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宫内窘迫、会阴撕裂等[5]。记录围生儿并发症情况,包括巨大儿、黄疸、低血糖、窒息、畸形、死亡、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6],评价产妇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并于妊娠末期记录两组产妇的体重增加情况、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的血糖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产妇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会阴撕裂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围产儿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围产儿低血糖、黄疸、巨大儿、畸形、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窒息及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产妇妊娠末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产妇的体重增加显著低于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的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出现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孕妇年龄在35岁以上、超重或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史等。另外,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与产妇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妊娠期糖尿病具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产妇的血糖若不能在怀孕期间得到有效地控制,就极可能危及产妇和胎儿的健康[7]。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提供系统护理管理,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方式,也是降低新生儿窒息与低血糖发生的有效方式。但是,在临床表现方面,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并没有较为明显的体征和症状,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8]。因此,需要尽早为产妇进行筛查和治疗,目前多采用在孕24~28周进行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对于疾病的发现和早期有效治疗具有显著意义,能有效推迟或缓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2]。endprint

系统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将产科、儿科、营养科、保健康复科等各科室进行整合,在不同的时期给予孕妇合理的指导和护理,以母婴安全为出发点,围绕孕妇提供全程安全全面的指导和护理,显著降低产妇及围生儿并发症。系统护理管理注重向孕妇介绍健康知识、用药方法和生活习惯等。合理控制产妇的饮食,在保证必须营养和热量的同时,严格控制糖分[9]。给予产妇合理的心理指导,帮助产妇维持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合理安排产妇的作息与运动锻炼,根据孕妇的血糖、体重指标及胎儿的发育状况对护理和治疗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产妇实施系统护理管理模式,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会阴撕裂方面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在巨大儿、黄疸、低血糖、窒息、畸形、死亡、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围生儿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的体重增加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系统护理对产妇的体重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在妊娠的末期,观察组产妇的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 h的血糖值均明显比对照组低,说明系统护理更有利于控制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血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保健康复科要做好随访,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给予适当的胰岛素治疗,严格检测产妇的血糖与酮体指标,做好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等病症的发生[10]。

综上所述,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提供系统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产妇及围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妊娠期糖尿病的社区管理与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9(9):34-37.

[2]摩西·霍德,阿尼尔·卡普尔,大卫·塞克斯,徐赫男.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倡议:诊断、管理与护理实践指南[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6,16(8):339-352.

[3]黄会芊,曾红萍.规范化生活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中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8):51-53.

[4]陈雪群.规范护理管理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结局相关分析[J].华夏医学,2016,29(2):125-128.

[5]许昌琼.循证护理模式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其围生儿的影响探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7):5-6.

[6]肖月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实施一体化系统管理模式的研究[J]. 中國实用医药,2016,12(7):277-279.

[7]李莉,刘存英.饮食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16(11):6651.

[8]李俊艳.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0(5):55-56.

[9]李伟容.妊娠期糖尿病系统管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C):102-103.

[10]程根娣.一体化系统管理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干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7-0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妊娠期并发症糖尿病
跟踪导练(一)(5)
甲硝唑联合乳酸杆菌治疗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妊娠期糖尿病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Ending teen smoking
视力改变与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