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肾阳虚型泄泻特色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研究

2017-11-15陈淑芬黄平花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6期

陈淑芬 黄平花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效果,為临床护理干预脾肾阳虚型泄泻提供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案。方法:将确诊为脾肾阳虚型泄泻的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泄泻进行护理,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泄泻; 脾肾阳虚; 特色中医护理方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6.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6-0068-03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Diarrhea NTCM Scheme/CHEN Shu-fen,HUANG Ping-hua.//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26):68-7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of TCM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diarrhea,and provide TCM effective nursing plan for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diarrhea.Method:The diagnosis of 60 patients with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diarrhe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observed.Result:The clinical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nursing progra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n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diarrhea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nursing,worthy of promotion of use.

【Key words】 Diarrhea;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CM nursing program

First-authors address:Z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angzhou 363000,China

泄泻是指便次增多,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成水样的病症。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1]。临床上,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型,其中虚证又可分为脾气亏虚和肾阳亏虚二型。脾肾阳虚型泄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为探索一种能更好地护理脾肾阳虚型泄泻的护理方案,2O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在某三甲中医院脾胃科对脾肾阳虚型泄泻运用中医护理方案展开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三甲中医院脾胃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诊断为脾肾阳虚型泄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9±4.1)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

(37.1±5.9)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脾肾阳虚型泄泻诊断标准,具体表现为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不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粪质清稀;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则腹胀如鼓,面色晄白,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1]。年龄18~65岁,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对烫感觉不敏感,感觉迟钝者;(2)试验过程中脱离试验者;(3)经临床检查证实为痢疾、霍乱,以及全身性疾病、中毒、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4)皮肤不完整、破溃等无法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治疗者;(5)妊娠或哺乳期或绝经期综合征妇女;(6)有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患有其他正在用药治疗影响本试验措施的腹泻以外的疾病和精神病患者;(7)近3个月曾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endprint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用药护理,以及一般生活起居、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等。病室环境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指导患者慎起居,避风寒,畅情志;饮食宜清淡、温热、细软、易消化,可选用健脾补肾之品,如:山药莲子粥等,忌食生冷、辛辣及肥甘厚味之品;卧床期间强化肢体功能锻炼;同时确保局部皮肤的干爽,完善对肛周皮肤的清洁工作,应用温水每日进行擦洗。及时记录患者大便色、质、量及伴随症状。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應用特色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1)隔姜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将生姜切成大约长6 cm、宽4.5 cm、厚度为0.3 cm的片状,在片上针刺数孔;将艾条包纸撕去,掰下艾草,将艾草用事先准备好的卡纸卷成圆锥状艾柱,然后将艾柱置于姜片上,点燃艾柱,每次3柱,每天1次,上午实施,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2]。(2)艾灸:将三根艾条点燃,分别插入艾灸木盒中,置于患者神阙、中脘、关元穴位展开艾灸,一次需维持30 min,每日1次,下午实施,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3]。(3)穴位按摩:腹痛时可按摩天枢、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以减轻疼痛。(4)注意事项: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中,应做好患者的腹部保暖,隐私保护。密切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感觉,控制好按摩力度及施灸温度。如患者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展开对症处理。若是患者感觉温度过热,需要把姜片与艾柱进行上下移开;使用艾灸盒者,患处感觉稍烫时,把艾条往上拔出一点,通过调节艾条高度,来控制艾灸温度,避免烫伤,如果温度不够的时候,只需要把艾条往下再插进去一点即可。注意观察实施部位的皮肤,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若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若施灸部位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让水泡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碘伏,并用无菌凡士林纱布包扎,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防止感染。指导患者灸后1 h不可洗澡,避免着凉;饮温开水,忌寒凉食物。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于干预前1 d及干预后第30天收集患者数据。记录腹泻次数、大便性状(人体正常排便情况:每日排便1~2次,也可隔日1次,排便通畅,便色黄褐,成条状,干湿适中,成形而不燥,无脓血、黏液和较多未消化的食物[1])及腹痛腹胀程度及其他伴随症状。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泄泻效果进行判断。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治愈+显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中医护理中,中医护理技术作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常见症状的护理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对于脾肾阳虚型泄泻的治疗,从根本上提高体内阳气,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是临床治疗的最终目的。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更多时候是治标不治本,远期疗效不满意。在国内,文献[4-13]表明,除了使用西医疗法,还根据“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虽然中医治疗手段有多种,并相结合使用,但相关的护理方案文献却少之又少。众所周知,有效的护理措施直接影响疗效。中医历来强调“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标本兼治”的护理基础。

本次研究中所用到的中医护理技术有艾灸、隔姜灸、穴位按摩。首先,艾灸是利用艾柱或艾条,熏烤人体穴位,达到温经散寒、升阳固脱的作用。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经,具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止呕止泻的作用。隔姜灸具有温经通络、升阳固脱的作用。其次,脐下三寸取穴关元穴,作为足三阴、任脉两者的交会穴,也是三焦元气的所发处,和命门真阳紧紧联系,有着温阳固脱、补肾培元的作用。又联合其他三穴,其一,中脘穴,和手少阳、手太阴、足阳明、任脉紧密联系,所以可以治疗一切的腑病,特别是在治疗有关胃的疾患等问题上;另一方面,脾、胃相表里,所以其也具有补中气、健脾胃、理中焦的作用,对于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相关症状联系显著。其二,气海穴,气海又称丹田,是处先天元气聚会之处,主一身气疾,此穴功效有调理下焦、补肾虚、益元气。因此艾灸关元穴需要和中脘、气海、神阙穴展开配合,完成艾灸,有效地治疗脾肾阳虚,治疗抑郁命门火衰所引发的泄泻症状。最后,穴位按摩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本研究取穴有天枢穴、足三里。其三,神阙穴一般是位于脐中,被作为经络的总枢,和十二经脉进行内连,联通皮肉筋骨,交织于五脏六腑,无处不到,同时由于肚脐组织较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在药物及灸疗的敏感度上也较高,容易穿透,助于吸收。与此同时,艾灸神阙穴本身就具有止泻止痢、温肾补脾、强身壮体的效果。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它位于身体的中点,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都要从此穴经过。此穴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与中脘、足三里合按,可健脾益气,温阳止痛。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胫膝肿胀酸,伤寒瘦损,气蛊诸股”。因此,进行此操作能够疏通经络、通达气血,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气机顺畅的效果[14]。

两个疗程、三个操作使得患者有规律地祛除体内邪气,温经通络,达到补充阳气、止泻止痛、扶正强身的效果。三项护理技术配合中医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真正落实“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及计划性,最大程度上确保中医治疗中的各项护理措施得以优化,提供给患者更加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分别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与常规护理方案后,中医护理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这套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整套护理方案,简、便、廉、验,值得推广使用。endprint

综上所述,医护理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泄泻进行护理,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新,胡昌江,耿媛媛,等.脾肾阳虚泄泻大鼠模型造模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4658-4663.

[2]张福华,张昕妍.穴位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2):1565-1566.

[3]吴继萍.艾灸治疗脾虚型腹泻的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5):57-59.

[4]刘家义,张磊,徐琬梨,等.基于现代文献的泄泻常见证型诊断标准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3,33(8):539-541.

[5]周静月.脐疗结合口服蒙脱石散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4):83.

[6]蔺晓源,张倩倩,刘富林.四神丸治疗肠道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6,44(3):115-117.

[7]陈志敏,胡昌江,熊瑞,等.“二神丸”中补骨脂、肉豆蔻炮制前后对脾肾阳虚泄泻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7):1400-1403.

[8]卢建军.艾灸关元穴治疗老年慢性泄泻1例[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6):506.

[9]潘新,胡昌江,耿媛媛,等.补骨脂、肉豆蔻炮制前后在“二神丸”中对脾肾阳虚泄泻小鼠的止泻研究[J].中成药,2014,36(5):1059-1062.

[10]姚智萍,黄娟琴.穴位按摩结合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01-1402.

[11]赵赛,孟繁洁,靳英辉,等.国内近10年有关穴位按摩临床研究的内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6):53-56.

[12]陈志敏,胡昌江,潘新,等.补骨脂和肉豆蔻炮制对脾肾阳虚泄泻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成药,2015,37(6):1298-1301.

[13]周胜强,黄孟君.黄孟君教授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J].陕西中医,2014,35(5):581-582.

[14]周媛,胡艳宁,张媛媛.脾胃氣虚型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392-394.

(收稿日期:2017-0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