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风险分析及预警研究
2017-11-15仇洁
【摘要】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金融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政策并影响金融市场。本文从中央银行履职所处经济金融格局的三大因素:日益增长的全球化浪潮,不断发展的金融活动及尚待解决的国际金融危机遗留问题来探讨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公共政策框架提升自身分析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政治能力来形成预警机制并对产生社会价值。
【关键词】中央银行 金融市场 风险分析
一、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实体经济行为之间的桥梁。广义而言,金融市场是指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相互交易的场所。这些交易包括简单的借贷(需要抵押品或者不需要抵押品)或者买卖有价证券或拆借货币。因此,金融市场包含多个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二、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实施操作,主要是为了试图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融资(即借入借出资金)条件的松紧程度。通过收紧货币市场借出条件,用于贷款的流动性或者资金的可获得性将变的紧张。当收紧货币借出条件(通常表现为调高货币市场利率)时,资金的借入、借出双方在其他操作中将面临更高的短期融资机会成本。
(一)影响准备金余额
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实施的一部分,中央银行通常利用其在货币市场的特殊地位来影响货币市场,尤其是通过满足商业银行为达到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和结算需求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余额的方式来实施。当准备金余额出现净缺口,商业银行可能不愿意或者无法在美联储宣布的较低目标利率上或目标利率附近相互拆借。为了保证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或在该利率上下相互拆借,美联储会提供流动性支持来降低准备金余额的净缺口。
(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
我们把中央银行用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工具分为四类。第一,中央银行以政策利率水平作为金融市场松紧的信号,并以此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第二,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即直接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来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态。第三,中央银行设立存贷款便利(常备借贷便利),以便货币市场参与者获取流动性,从而有助于货币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一致,但又不过度依赖于公开市场操作。第四,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来直接调節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以及货币市场状况。当综合运用上述前三个工具时(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便构成所谓的“利率走廊”,其作为中央银行影响货币市场的框架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在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尤其如此。
(三)政策利率
政策利率是指中央银行用来表明其货币政策立场的短期利率。通过宣布将政策利率保持在特定水平上,中央银行能够引导货币市场借入借出利率不至于偏离政策利率太远。一般而言,鼓励市场参与者在向中央银行申请存贷款便利之前,优先通过相互拆借解决资金需求。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竞争保证了拆借利率不至于过于极端。但是当因资金短缺或者富余而在政策利率附近达不到均衡时,中央银行总会介入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市场注入或吸收流动性。
(四)公开市场操作
当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中央银行是在货币市场出现缺口时注入流动性或吸收流动性,以防止因资金过度短缺或富余而使市场利率过度偏离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指中央银行从市场参与者手中买入或向其卖出有价证券(一般为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当中央银行买入证券时支付货币,意味着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相反,当中央银行卖出证券时收回货币,意味着吸收流动性。
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风险
(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
1.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将对汇率及国内通胀水平造成压力,并催生资产泡沫。如果大量资金不加控制地流入小型开放经济体,那么该经济体的汇率可能会急剧上升。一旦资金可自由流入某国,就会造成该国经济活动猛增、价格水平上涨。通常资金流入也会引发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相反,资金流入突然转向将导致汇率大幅下跌、经济活动放缓、物价下降以及国内资产价格巨跌。因此,通过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全球化趋势将破坏货币与金融稳定。
2.商品、劳务和要素投入的跨境自由流动。商品、劳务和要素投入的跨境自由流动表明,外部因素至少短期内会对国内经济行为及物价上涨产生较大影响。进口方面,例如,由于进口要素价格的变化,国际价格水平的波动就可能影响国内价格。对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国家而言,原油价额波动以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或者预期效应为途径,不仅影响到这些国家国内能源价格而且会影响其物价水平。出口方面,全球需求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国内经济活动及物价。例如,全球自然资源的旺盛需求很可能导致资源生产国经济活动的深化,也会给国内带来物价上涨压力。
(二)金融活动的不断发展
1.非银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兴起。非银行金融市场参与者是那些参与投资、风险分担或者资金协议存款,但不具备银行牌照的机构,包括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投资者的出现对中央银行金融稳定履职造成潜在威胁。共同基金投资者汇集散户的资金并代其投资,与商业银行履行的功能类似,但并未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对冲基金的逐利性在金融稳定方面也对中央银行造成威胁。因为对冲基金需要迅速利用投资机会,因此有时可能会仓促进行同类投资,这样就可能打乱市场平衡,影响金融稳定。
2.电子支付的兴起。社会经济活动中,借记卡、信用卡、网上电子支付等的使用有可能减少中央银行印刷和处理钞票的资源需求,同时,也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了解电子支付方式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影响。由私营公司发起的电子支付的特定形式(比如电子货币)在理论上有可能取代主权货币,如果缺乏适当监管,还可能对货币和金融稳定形成潜在影响。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endprint
1.发达经济体沉重的财政负担。发达经济体沉重的财政负担将通过其发行的政府债券的信誉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发行的政府债券被投资者和各国中央银行认为几乎无风险。这些债券被作为基准来定价其他金融资产,也作为其他国家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储备。但许多发达经济体如医疗保健和养老金之类的政府负债并无资金支撑,这些债务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让这些国家付出高昂的代价。国际金融危机也造成财政负担猛增,使得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由83.2%上升到2012年的124.8%。除非这种情形能够得以及时修正,否则发达经济体巨大的公共债务可能会持续地给全球中央银行带来挑战。
2.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国际金融危机后期,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面临的短期挑战主要表现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时机方面(即何时停止购买本国国债,何时开始将国债售回到金融体系)。一方面,量化寬松政策的提前退出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2013年,美联储仅表达削减购买政府债券规模的意图就引起了全球金融的恐慌,随后美联储因经济疲软,只得推迟削减计划。另一方面,量化宽松政策较晚退出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甚至引发通货膨胀。
四、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风险预警机制
(一)对新型中央银行战略的探索
1.货币政策探索。在使用货币政策确保金融稳定方面,尤其是当利率触及零利率下限的时候,通过大规模购买长期债券化解危机已逐渐成为各方的共识。截止2014年,包括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本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的四大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已经推出多种形式的类似购买计划。这些措施先前被认为是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运用资本管控似乎更能接受一些,因为来自发达经济体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可能产生过度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2.监管战略。目前监管前沿除传统微观审慎监管之外,已对运用宏观审慎措施有所重视。自2007~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方对建立、完善宏观审慎工具以解决跨时期的风险聚集(采取动态资本要求和动态损失准备等措施)及跨机构风险聚集(采取宏观压力测试、全球流动性标准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额外损失吸收要求等措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宏观审慎措施的运用应该也可以帮助减轻货币政策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的负担。2007~2010年金融危机之后监管者之间的密切合作成为另一项流行战略。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区别越来越模糊。美国建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格兰银行引入审慎监管局、欧元区建立单一监管机制都反映出改战略方向。
(二)中央银行战略的有效实施
1.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中央银行有效分析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怎样变化可能影响其正常履职,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政策可以应对这些变化的能力。随着全球化加剧、金融市场增长和国际金融中介增加等诸多挑战的出现金融稳定方面的分析能力显然变得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下个时代货币和金融的稳定,中央银行将不仅需要宏观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金融、法律、会计和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了有效提高分析能力,需要通过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这三个重要交叉领域的内部运作机制,及其风险因素怎样相互影响的实践、理解和探讨为增进专业技术知识。
2.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指有效协调组织内部各方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中央银行有效协调组织内外部的能力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内部协调包括在组织内部进行数据共享以及协同解决问题。如银行监管部门可以将信用卡及抵押贷款上升的数据与负责货币政策和货币稳定的部门进行共享。影响稳定的风险还可能来源于中央银行管辖权以外的领域(譬如货币市场基金和保险公司)。因此,在识别与管理风险方面中央银行与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协作十分重要。中央银行可以主动接触其他监管机构,或者通过跨机构论坛参与协作。
3.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指中央银行为有效的实现职责目标、产生社会效益而建立战略同盟以及与重要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结成联盟并寻求支持的能力。由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不断壮大以及国际金融媒介的增多,中央银行所处的营运环境将日趋复杂。在此情形下,中央银行打交道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观点对立。如果要有效的执行政策,中央银行就需要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使他们充分相信中央银行代表了公众的最大利益。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首先要确认核心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利益所在。然后需要向其清晰表明中央银行政策的终极目标,以及政策在短期、在长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者简介:仇洁(1989-),女,汉族,甘肃靖远人,助理经济师,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中心支行,学位: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