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趣化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7-11-15高莉
高莉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情趣化教学,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教学中的情趣氛围
教材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朗读、语言描述等来创设教学氛围,渲染气氛。把课文描绘的情景变成“此情此景”,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地,触景生情,具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如,教学《望洞庭》这首古诗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的美轮美奂,可以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所表现的美景,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月夜美景,并配以抒情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古诗描绘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似乎看到了风平浪静、色调淡雅的洞庭美景。这样,学生就能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
二、发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描写的是首都千百万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伫立于街头送别灵车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周总理、哀悼周总理的一片深情。然而如今的学生,在周总理逝世时都还没出生,对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了解不多,对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时的情景没有感性的体验。因此,如何激起学生对总理去世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有效地激发情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体会课文中人们的那种复杂情感,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引导学生融入那个悲痛的世界中。课文第二节中,有这么几句“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和我们永别了。”前两句是美好的回忆,可用高昂、激动的语调范读,将学生带入一种幸福、兴奋的状态,周总理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容”似乎尽在眼前,学生在学习朗读时自然就能感受到一种与总理在一起时的幸福、满足;后一句是残酷的现实,由“然而今天”过渡,课文内容由“检阅人民群众”“迎送國际友人”变为“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和我们永别了”,失去周总理的悲痛重压心头,朗读时,聚然间语调由高昂变为低沉,语速由快变慢,情绪由喜变悲,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反差,心理震撼也不少,同时也使课文巨大的感染力艺术地再现出来。
三、丰富学习中的情趣体验
如,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摇花乐”。可以在课前先查找资料,了解桂花;再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紧接着抓住“桂花香”这一线索,带着“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那些乐趣”这一问题,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寻找答案。在朗读中,让学生想象“摇桂花”“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会“摇花乐”。在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调动师生的情感互动
师生的情感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所学东西的爱好和兴趣。教师要学会讲故事,纪连海就是用故事来吸引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样,加上节奏使故事具有可听性,语言亲切,又有变化。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象声词,各种动物叫声的模拟词,把角色的对白进行扩充,适当重复,适当提问,让学生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还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为了认识一个事物而去主动观察,而是由于情绪的激动和兴趣的引导而不由自主地去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
和颜悦色的教态,清晰有条理的思路,妙趣横生的讲解,活泼生动的谈吐,好像信手拈来而实则深思熟虑的语言,似山涧清泉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教学充满情趣。语文是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诗,字字句句跳跃的是浪漫的情愫;语文是画,流离色彩调和的是人间缤纷的故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