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穴中药导入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疗效观察
2017-11-15余凌云
余凌云
【摘要】 目的:观察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从而丰富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发热的途径,为临床治疗外感发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住院的外感发热患儿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涌泉穴中药导入30 min,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观察并对比两组方法对外感发热患儿退热的起效时间、持续有效时间、不良反应等疗效。结果:0.5~1.5 h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中频治疗仪中药导入涌泉穴30 min退热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时两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穴位导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使用简便易行,对患儿的损伤小,患儿及家长接受度高,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關键词】 涌泉穴; 中药导入; 小儿; 外感发热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6.0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6-0026-03
外感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医学三字经·小儿》曾说:“稚阳体,邪易干”。因小儿卫外机能未固外感时邪后,易于由寒化热,由热化火,火者热之极,可出现高热、抽风、昏迷的实证。目前,常用的退热方法有物理降温法与药物降温法。《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推荐退热药物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腋温高于38.5 ℃,年龄>3个月的婴幼儿。但退热药过量使用可导致虚脱,甚至肝、肾功能损害。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对于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物理降温是最安全有效的退热方法,但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上呼吸道感染后体温易急剧上升,持续不降,物理降温退热虽迅速、安全,但欠持久,降温幅度小[1-2]。近年来国外有关学者认为擦浴退热浪费护理时间,表示不支持这种做法;国内张丽敏等[3]研究也认为当前采取的擦浴退热的物理降温方法,弊多利少。擦浴退热消耗护理时间多,疗效不够确切,干扰患者休息[4]。故寻求快速起效、简便易行的物理降温方法非常重要。福建省闽东一带民间历来就有采用中药黄栀子研粉调面粉及高度酒,敷于小儿涌泉穴,起到很好的退热作用。受此影响和启发,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中频脉冲治疗仪进行了本课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住院患儿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入选标准:确诊为外感发热患儿,T波动于38.5 ℃~40.0 ℃,年龄3个月~6岁,性别不限,就诊前12 h未用过其他药物,包括退热药和抗生素。排除标准:排除内伤发热患儿、足底皮肤破损、敷贴过敏者。在治疗前常规测量患儿腋温2次以减少误差。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治疗组:利用中频治疗仪中药导入涌泉穴30 min加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354)。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用法:10~15 kg,
4 ml/次;16~21 kg,5 ml/次;22~27 kg,8 ml/次;28~32 kg,
10 ml/次。持续发热可间隔4~6 h重复用药1次,24 h不超过
4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1)观察用药后0.5、1、1.5、2 h患儿腋温变化情况。(2)观察两组疗效、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满分均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越高。(3)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用药后,腋温下降≥1 ℃为显效;腋温下降0.5 ℃~1 ℃为有效;腋温下降<0.5 ℃或上升者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用药后2 h内腋温下降的最大幅度为最大体温下降值[5-6]。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Excel记录,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68例,显效7例,有效61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63例,显效5例,有效58例,无效7例。
2.2 退热效果对比
两组患儿在0.5~1.5 h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中频治疗仪中药导入涌泉穴30 min退热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 h时两组腋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种退热方法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比较
两组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单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降温存在的问题
国内有关布洛芬混悬液疗效的研究文献较多,而且多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都对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肯定[7-9]。但高热伴呕吐患儿、热性惊厥患儿、先天喉部发育不良患儿、腭裂等患儿常存在喂服口服药困难,且多数患儿对服药有本能的抗拒,即使市面上常见的各类水果口味的药物也不能掩盖药物本身的苦味、辛辣味,从而导致患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服用,造成呕吐、呛咳、药物泼洒等情况影响药效。本次试验中对照组有7例患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时出现“呛咳”,给予改变体位拍背后症状缓解;有3例发生恶心呕吐,出现上述情况可能与婴儿的贲门发育不全,胃呈水平位,以及布洛芬混悬液口味微苦服药后粘附于舌根部刺激咽喉有关。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出现2例患儿脱水,可能与口服布洛芬及中药导入涌泉穴后,患儿大汗淋漓,加上高热呼吸加快,致体液大量丢失有关。因此,无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执行相关操作,护理人员都应注意观察患儿血压、脉搏、呼吸等临床表现,并根据医嘱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endprint
3.2 中频脉冲治疗存在的优缺点
3.2.1 优点 “中药导入”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早在公元二世纪已见于我国医典《内经·素问》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中医外治小仪器的发明层出不穷,现代的“中药导入”早已突破了传统界限。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是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仪器,它从中医传统经皮给药疗效发挥的整体观出发,借鉴现代透皮吸收研究手段和方法,是一个集经皮给药、靶向给药(即电疗、热疗、灸疗、药疗)于一体的药物导入治疗仪。
3.2.2 不足 (1)中频脉冲治疗仪仪器占用空间较大,治疗时护士搬运不方便。(2)患儿哭闹时有要求离开治疗场所,但仪器没有内置蓄电池必须接上外部电源才能正常使用,而病房电源插座位置固定,故需护士外接电源插排以扩大使用时患儿活动范围,但外接电源插排存在用电安全隐患。(3)缺少高温报警,对于无法表述的婴幼儿来说存在烫伤的安全隐患。(4)目前仪器配套固定电极贴片使用的是魔术贴布,方法单一,对于哭闹、烦躁的患儿魔术贴片偶有脱落,需家长或执行护士用手按压固定,以防电极贴片偏离正常使用位置导致脱落报警。
3.3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涌泉穴中药导入退热法的优势
(1)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乃是肾经的首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黄帝内经》云“病在上者下取之”,诸药合用外敷涌泉,可清火退热,引火归元,故治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甚好;同时涌泉穴中药导入法操作简便,涌泉在足趾屈曲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故只需脱去患儿鞋袜即可操作,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节省人力从而达到护患双满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本次试验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涌泉穴中药导入退热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显著,这与农秀明[10]的试验结果一致。(2)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尚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药物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而儿童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性很好,某些药物制成外用制剂后吸收好、起效快。有些中药成分在内服时往往代谢失活,因而需长时间口服给药。涌泉穴中药导入将中药制成经皮给药制剂,药物可直接吸收进入体循环,从而可避免内服时经肝脏代谢失活。对于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呕吐量无法统计的患儿及对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不足6 h重复发热的患儿,选择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涌泉穴中药导入退热法不仅安全而且不受重复给药时间限制。
3.4 患儿及家属更容易接受中医外治退热治疗
(1)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涌泉穴中药导入退热法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患儿的个体差异,施护时能根据患儿的病情、症候特征需要,合理地进行护理;同时,在整个降温过程中,护士还会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儿的主观感受,与患儿进行良好沟通,使患儿与家属更容易接受降温护理。(2)中药导入法将中药制成经皮给药制剂,避免中药固有不良气味对小儿味蕾的刺激,患儿接受度高,家长更满意。同时,涌泉穴中药导入退热法还避免肌内注射及静脉输液给患儿带来的恐惧感,增加了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避免了肌内给药、静脉给药等可能引起的身体损伤和院感相关问题。因此,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涌泉穴中药导入退热法不失为临床退热的首选方法。中医传统的中药导入退热法配合口服布洛芬混悬剂与现有临床上常见的退热方法相比,不仅操作简单,退热快速,延长退热持续时间;且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反应,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群.感染性高热病人不同降温方法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7):15-16.
[2]张鸿敏,赵爱玲,杨秀琴,等.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4,17(8):47-48.
[3]张丽敏,强薇.降温方法护理进展与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5(3):6-8.
[4]刘霄.布洛芬、赖氨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33-35.
[5]高锐.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婴幼儿急性感染伴高热疗效分析[J].中原医刊,2006,11(7):25-26.
[6]叶玉珍.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口疮200例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1):111.
[7]李俊华.中药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疾病中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3):35-36.
[8]麻向伟.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4):50-51.
[9]李淑清.中药灌肠配合生石膏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4):110-111.
[10]农秀明.中藥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5):11.
(收稿日期:2017-0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