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

2017-11-15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许衡曾子道德修养

【古籍概要】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產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作者简介】

曾子是孔子三千门徒中的佼佼者,后被列入儒家“七十二贤人”。曾子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相传四书之首的《大学》为其所作。曾子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弘扬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体系。到了明世宗时,改称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踯国一品夫人。

《大学》中提出“至善”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终理想。“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这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名作赏析】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作为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深刻地固化在中华民族人民的心灵之中。无论人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那种深深根植在精神之中的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早已融汇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科学是发展的,人类是进化的,世界是多变的,生活是变化的。但是,总有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陪伴我们一生的道德。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指人格修养、济世安民的学问。在传统文化中,“大学”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博学;二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等小学内容而言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方法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也指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之中有不同的意义。

②明明德:弘扬伟大的德泽。明:发扬、弘扬。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③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程子曰:“亲,当作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史为鉴】

许衡,元朝著名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历任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殿大学士、领太使院等职。为官敢于直言,一生致力于教育,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立志学以致用,一生博览群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千古佳话,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

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天兴二年,蒙古兵逼临许衡的家乡新郑县。许衡从河阳经过,正值酷暑季节。由于长途奔波,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鲜嫩的梨子,众人争相摘梨解渴。人们吃着摘来的梨子,坐在树下乘着荫凉,感到一阵惬意。只有许衡独自忍受着干渴,端坐着不为所动。同行的人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不渴吗?

于是便有人对许衡说:“先生,路途遥远,也摘个梨吃吧,权且解渴。”

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怎么能随便去摘取别人的果实呢?”

那人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您又何必固执迂见呢?”

许衡说:“虽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中也没有主人吗?”

“我心有主”,这是挺直脊梁的一句铮铮名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能够在外在诱惑的境况下,坚守着道德的操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固守着廉耻与尊严,守护着自己心灵的洁净。不为利诱,不被色动,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原文】

知止①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节选自《大学》)

【注释】

①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译文】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以史为鉴】

徐彦伯,名洪,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七岁能写出好的文章,曾在太行山搭草庐居住。彦伯文章典缛,语言清丽沉凝,功力深厚,参与撰修《武后实录》,两次出任州刺史,都很有政绩,后官至太子宾客。年老辞归,对待他的寡嫂和孤侄很好,受到乡邻的赞誉。

徐彦伯任太子宾客时,正值则天皇帝清除异己,大兴冤狱。有不少读书人乃至王公大臣因语言不慎而被治罪,致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鉴于此,徐彦伯撰写了《枢机论》一书,反复阐述“多言”的危害,告诫世人慎言谨行。他认为言论是道德的手柄,行为的主宰,志向的端绪,立身的表现。它像是一个人的枢机,只要发动,外物就会随之有所感应,得失就会立即表现出来。语言可以帮助自己成功,也可以毁灭自己、败坏事业,它同自己的灾祸、幸福、光荣、耻辱密切相关。如果能经过思考以后再说,反复推敲之后再做出表达,看准对象以后再谈论,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那么后悔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怨恨仇隙也不会到来。只有做到“慎思”,而后才可“谨言”。

诗词常识知多少

诗韵术语。指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两个不同韵部的字可以押韵,可以通用,包括对转、旁转和通转。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古代对韵脚要求十分严格,不同的声调都不能算是同一个韵,比如说安和按,在古代是不同韵的,在我们现在的白话诗中,这可以算是同韵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许衡曾子道德修养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曾子杀猪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惊堂木
许家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