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亚”格局渐成
2017-11-15编辑宁翠娟
编辑/宁翠娟
“中国+东南亚”格局渐成
编辑/宁翠娟
2015-2016年,在中国纺织业境外投资的主要国家及地区中,越南、新加坡、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孟加拉6国的投资总额占比累计19.7%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拥有一定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础,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东道国政府对投向其纺织服装行业的外资相对热情。加之这些国家华人分布广,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因此不少中国企业纷纷走向东南亚,其中越南、柬埔寨、缅甸、孟加拉、老挝等国备受青睐,逐渐形成了“中国+东南亚”的供应链格局。
发展迅速的东南亚纺织业
东盟纺织业在2000年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纺织产业链不断完善,特别是服装出口加工业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000年,东盟在全球服装出口市场份额的占比不到5%,而2015年已超过11%,见表1。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在建立完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其纺织服装业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国民支柱产业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纺织业,孟加拉的成衣加工业,都逐渐与中国形成正面竞争。
最具代表性的越南、孟加拉的服装出口增速明显,2010-2015年平均增速分为达到17.7%和12.3%,明显超过中国(6.05%)。两国在全球,如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加,孟加拉、越南分别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第三大服装出口国。柬埔寨,乃至缅甸也逐渐成为服装业投资和成衣出口的重点国家。
以孟加拉为例,纺织服装业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2016财年增长11.7%,纺织服装出口在整个GDP 中占比达12.7%。目前,孟加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棉T 恤出口国,第二大针织服装出口国及第五大牛仔输出国。随着其服装产业实力的提高,世界知名的连锁店和品牌店,如沃尔玛、C&A、H&M 、Marks & Spencer 、Zara 、GAP 、Puma、Uniqlo等都在将部分订单转向孟加拉进行采购。
孟加拉成衣制造业发展迅速,2016年出口额接近281亿美元,从2004年以来,年均增幅达14.4 %。据预测,2021年其成衣出口额将达到500亿美元(见图1)。其服装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美国是孟加拉最大的单一成衣买家,而欧盟是最大的整体出口目的地。2016财年,其对欧盟和美国成衣出口分别达171.5亿和56.25亿美元,占其服装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61%和20%,见图2。在欧盟国家中,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比为16.6%、12.5%、6.6% 和6.1%,见图3。
至于越南,其成功建立起规模较大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约有纺织工人250万人,超过5900家纺织服装厂,纺纱700万锭,纱线年产量99万吨,规划到2025年纱锭达1790万锭。其在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制造等不同供应链生产环节吸引了大量本土及海外投资。同时越南已发展成世界纺织服装出口大国,2016年其纺织服装出口金额达283亿美元,中国大陆是越南最大纱线出口市场,2016年越南出口到中国的棉纱线总额约16.7亿美元。但是越南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原料、织染、坯布面料等环节相对薄弱。
近年来,印度棉纺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其原料资源丰富,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2016/17年度印度棉花产量预计为586.5万吨。印度是少数拥有纺织业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其纺织工业约占全国制造业产值比重的10%。印度正逐渐成为纺织品服装生产贸易大国,其纺织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全国超过3400家纺织厂,5000万纱锭,84.2万转杯纺,拥有年产25亿平方米布料,250万吨人造纤维及长丝纱线的生产能力;其纺织品服装年出口额近400亿美元,主要出口美国和欧盟,两者约占50%。
纺织业为巴基斯坦的第一大产业,工业产值占制造业的46%,2015年出口纺织品服装133亿美元,其拥有相对较好的纺织工业基础,棉花产量排名世界前五位。目前巴基斯坦全国纺织业就业人数1500万人,拥有1130万纱锭,30万纺纱杯,35万台动力织机,1.8万台编织机,面料生产能力达到52亿平方米,工业化和家庭式缝纫机70万台。虽然巴基斯坦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但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品附加值偏低,出口产品主要以纺织品(棉布、棉纱等初级纺织制成品和床上用品、毛巾等简裁制成品)为主,而服装出口占比稍低。而生产成本攀升,国际竞争力削弱;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融资成本高,外资流入持续下滑;政府鼓励政策频出,推动效果未达预期等都是其纺织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表1 2015年中国及东南亚、南亚主要服装出口国出口金额统计(单位:十亿美元)
图1 孟加拉国成衣出口情况
图2 孟加拉国主要成衣出口市场
图3 孟加拉国对欧盟各国成衣出口在全部出口占比
投资东南亚的动力
东南亚纺织业发展成绩令人瞩目,由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东南亚纺织业发展环境与贸易投资前瞻》给出了东南亚纺织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实也正是中国纺织业“走出去”的动力。
图4 孟加拉国人力成本在T 恤衫总成本中比重分析
(图片来源:《中国海外投资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和风险调研报告》)
图5 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2008-2016)
宏观政治经济形势较为有利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国家近年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自身优势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据外媒预测,到2020年东盟GDP将增加一倍(目前约2.6万亿美元),到2030年东盟有望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境贸易,刺激经济增长,将为中国纺织业“走出去”带来潜力巨大的发展机遇。
人口红利优势明显
东南亚国家因其劳动力成本及人口红利优势,制造业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该地区国家人口基数大。目前,印度拥有超过13亿人口;巴基斯坦人口约1.89亿;孟加拉约1.6亿;越南接近1亿,缅甸接近7000万,且人口结构均比中国年轻。巨大的人口红利奠定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人力基础。虽然近年来东南亚纺织工人薪资水平虽持续上涨,但其劳动力成本较中国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据调研,目前越南工人工资约为我国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工资的1/2,柬埔寨和缅甸的劳动力薪资水平分别为我国的1/3和1/5左右。据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孟加拉制衣业工人的工资占一件T 恤衫总成本的比重仅有0.6%,见图4。另外,东南亚国家受儒家文化影响,工人较为勤奋,如越南产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经过培训可接近中国。
棉花原料具备价格优势
自2011年开始,中国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同时对进口棉花实施配额限制并征收高额关税,导致高品质棉花供给严重不足和国内市场棉花价格的高位运行。而越南、孟加拉等国的棉花进口没有关税及配额限制,对于棉纺及后续棉制品的产业落地生根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越南棉纺产业近几年也得到迅速发展。
税费等综合成本较低
越南企业所得税税率20%,政府对生产企业特定设备及原料的进口给予关税和增值税减免,以鼓励外商投资,外国企业赴越南投资设厂,一般可以获得商业税免2(年)减4(年)的优惠,在经济特区设厂还可获得商业税免4(年)减9(年)的更大优惠;孟加拉将服装制造商和出口商的所得税税率降至12%,而持有国际“绿色建筑证书”的工厂只需支付10%,另外孟加拉政府对所有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都采取4%的现金补贴返还,并且在EPZ出口加工区的企业享受所得税和部分内销的税收优惠及减免。此外,能源成本较低也是一大优势,例如越南工业用电约0.42元(人民币)/度。
表2 中国纺织业境外投资的主要国家及地区 (单位:亿美元)
贸易环境良好,享受减免关税优惠
欧盟普惠制(GSP)待遇、12个自贸协定(FTA)和仍在谈判中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越南享受的关税减免待遇。越南与欧盟签署的双边自贸协定(FTA)将于2018年生效。目前,越南出口欧盟的纺织品税率百分比从0~9.6%不等,协定生效后,该类产品关税直接取消,立刻享受“免税出口”待遇;部分服装类产品可享受即刻免税,其余产品出口税率也将在3-7年内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孟加拉则可以享受亚太贸易协定(APTA)、南盟自由贸易协定(SAFTA)、南盟优惠贸易安排(SAPTA)和孟印缅斯泰经合组织(BIMSTEC)成员国的关税减免待遇。根据欧盟“普惠制”和“EBA”制度(除武器外所有商品),在欧盟市场享有免配额、免关税优惠待遇。其获得了加拿大、挪威、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免关税、免配额市场准入优惠待遇。对进入中国市场而言,东盟十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都享受零关税;孟加拉也凭借其最不发达国家地位享受很多纺织服装类产品的关税减免。在孟投资企业还可享受南亚地区贸易优惠政策,大部分商品关税低于5%。
巴基斯坦享受欧盟超普惠制(GSP Plus),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投资保护协定,与52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中国、南盟、伊朗、印尼、斯里兰卡等签署自贸协定及优惠贸易协定以及与阿富汗签有转口贸易协定。
美国将对缅甸的5000种商品实施免税政策,恢复对缅甸的贸易普惠制待遇,加拿大恢复向缅甸出口产品提供普惠关税优惠待遇和最不发达国家关税待遇,缅甸还与韩国、日本、中国、美国和印度等12个国家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同时享受欧盟普惠制(GSP)。
因此,采购商的采购订单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会向这些国家转移,据麦肯锡2016年对美欧29个服装品牌公司高层的调研显示,72%的公司计划未来五年减少从中国的采购,而孟加拉、越南、印度和缅甸成为采购转移的首选地。所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将生产转移到这些发展中国家,以此来保有订单、维护住老客户等。
中国纺织企业在东南亚
中国-东盟已发展为重要经贸伙伴,贸易额25年增57倍,从1991年的近80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4522亿美元。双方正努力争取实现2020年贸易额一万亿美元的目标。
而中国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增多,2016年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及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累计约27亿美元,见图5。2015-2016年,在中国纺织业境外投资的主要国家及地区中,越南、新加坡、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孟加拉6国的投资总额占比累计19.7%,见表2。
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英国道德贸易机构(ETI)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和风险调研报告》来看,以孟加拉和缅甸为例,通过在两国的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可知中资纺织服装企业在两国的主要特点包括:
第一,绝大部分企业从事服装加工。两国纺织产业链不完善,原料高度依赖进口,制约了两国纺织、印染等行业的发展。同时,纺织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投资,其产业迁移速度往往大大慢于制衣业,因此两国虽然已经吸纳了大量制衣业的转移,但面料生产仍然留在韩国、中国等地。
第二,企业规模较大。从员工规模看,一般雇员总数在1000-2500人;从资产总额看,一半以上企业超过1000万美元;从企业性质看,绝大部分为民营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较少,但实力较强,在国内为上市企业;从企业经营主体看,独资和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比例基本相当。
第三,企业“走出去” 战略布局仍有待加强。从问卷调查看,目前企业还是把劳动力和税收优惠视为“走出去”最主要的动力,而国外买家将订单下在成本更低的国家,则是促使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总体来看,缺乏主动性和长远发展战略。
表3 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投资实例
第四,企业对当地情况了解不足和缺乏专业人才。在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中,对法律法规、当地文化传统、国际规则的了解是基本,专业人才则是保障。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制约企业在海外发展。
此外,员工当地化比例高、产品出口目的地集中在欧美以及企业盈利情况较好等也都是中资纺织服装企业在两国的特点。
相关链接:
越南投资实例
越南中资纺织企业居多,天虹集团2006年在越南投建第一家纱厂,如今拥有超过120万纱锭,投资规模累计已达8亿美元,为中国大陆企业在越投资规模之首。
2015年3月,鲁泰(香港)在越南投资设立鲁泰(越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6万锭纺纱及年产3000万米色织面料生产线项目。2015年11月,投资3000万美元设立鲁泰(越南)制衣有限公司,年加工衬衫600万件。
百隆东方2012年在越南设立全资子公司。2016年8月,百隆越南注册资本已经追加到4亿美元,形成年产50万纱锭生产能力(占公司总产能的42%)。2017年5 月,公司决定追加投资越南50万纱锭生产项目,自筹资金总投资3亿美元。
雅戈尔(盛泰)于2013年在越南建立了棉纺厂。2014年,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高档色织面料工厂,完成了在越南的全产业链布局。盛泰进入越南后发展迅速,目前已在越南多地设厂,厂区占地近45万平方米,用工人数达12000人。
申洲国际2013年在越南投资设厂,生产针织服装产品及面料。总投资额到目前已约3亿美元。越南一期成衣制造工厂16年末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17年计划增至1万名以上。越南面料工厂二期于2016年建成投产,其面料产能占申洲整体面料总产能的40%。
青岛即发2005年在越南设立服装工厂,用工人数千人以上,24条生产线。2016年9月,与越南福盛建设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投资总额1亿美元,从事生产针织织布、梭织织布和其他无纺布及染色、印花、服装等,年产1.2万吨高档面料。
华孚色纺2013年在越南设立子公司。2014年底,越南华孚一期6万锭生产线正式上线生产,至2015年,华孚在越南投资的产能达到纺纱12万锭、染色1万吨。越南华孚二期工程16万锭色纺纱项目于2015年底开工建设,目前越南8万锭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华利达集团2016年底,在越南北部海河工业园设立工厂,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华利达集团与天虹合作,利用天虹在纱线、面料上的产业优势,对接华利达的设计、制造,以资本合作的方式,在当地形成服装面料、成衣研发的完整一体化产业链。
2015年11月,华纺集团公告募集8.5亿元投资越南。其中7亿元拟用于越南年产50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染整)项目;1.5亿元拟用于纺织产业链智能化研发中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