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是潘金莲》的平民视角解读

2017-11-15

电影文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玉河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

姚 静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IAmNotMadameBovary,2016)是一部具有强烈人文关怀色彩的电影。冯小刚游刃有余地处理了上访这一较为敏感的题材,并以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叙事颠覆了观众已经习惯了的“快餐式”的价值观,即明确的电影立意和善恶分明的角色设置。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以荒诞感,甚至叙事上也有违观众所熟悉的逻辑,以至于观众很难分辨出冯小刚隐藏于电影中的个人感情色彩以及道德判断,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暴露出了当下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中的种种无奈与矛盾。对于《我不是潘金莲》中种种剧情的是非对错以及人物塑造的梳理,我们有必要从冯小刚的平民视角着手。

一、李雪莲与平民思维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的平民视角并不仅仅在于给观众展现属于平民的日常生活,如在小镇、山区辛勤地劳动等,而是在于他对平民思维的努力挖掘和呈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重点想表达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官场政治,二是女性权益,而这两者的结合点正是在于平民视角,冯小刚是立足于平民所要求的平等与尊严来表达这两个主题的。

出身农村,靠开牛骨汤店为生的李雪莲这一形象是《我不是潘金莲》中最突出的平民角色。单纯从表面上来说,她符合传统的中国平民女性的诸多特点,如朴实,维护小家庭,她的“假离婚”初衷正是为了和丈夫秦玉河有一个更好的家庭。但另一方面,李雪莲又有着法盲、自私和泼辣的一面。她认定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对没有依照她的心意来处理案件的官员有着朴素的报复心理,甚至还动过雇凶杀人的念头。这些其实是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平民的真实写照。整部电影将李雪莲的平民思维体现得最明显的,便是她在这种思维支配之下进行的上访。

李雪莲坚持认为她和丈夫秦玉河是“假离婚”,但是因为秦玉河另外组成了家庭且当众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要求法院判二人依然有婚姻关系,随后再和秦玉河“真离婚”。毫无疑问,平民李雪莲的要求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在观众看来明明理亏的她,却凭借着一股韧劲,以一种野蛮却又是属于平民的方式,即拦路喊冤,一而再再而三地上访,甚至突破了正常的制度。当观众质疑李雪莲行为的合法性时,理应明白,李雪莲正是作为一个法盲的角色被塑造的,她是一个没有接受过应有的法律教育的农村妇女,在这个角色身上,法律意识是淡薄的。一开始李雪莲没有意识到,从法律的程序上来说,她和秦玉河之间是不存在所谓“假离婚”的,两人的婚姻在法律的判定下已经结束了。而在后来十年奔走的过程中,李雪莲慢慢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她已经无法从法律上改变自己“真离婚”这个事实,并且在这十年漫漫上访路中,她也没有在物质上给自己争取来任何好处。而一直支持着李雪莲不断上访的思维并不是属于自然人的合法权利,而是一种“法外”的“理”,即她的离婚是秦玉河的欺骗造成的,她需要他人认识到秦玉河对她的欺骗、背叛和伤害。

而这种平民思维并不仅仅体现在李雪莲一个人的身上,如电影中秦玉河对于李雪莲近乎羞辱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这也是电影的一种平民视角的体现。秦玉河当众质问李雪莲在和他结婚的时候不是处女,李雪莲对此无言以对。因为这个贞操问题,秦玉河就说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所要争的便是“我不是潘金莲”这一件事。秦玉河给她贴上的这个“潘金莲”的标签不仅本身就令李雪莲难以接受,并且随着在座之人的口口相传传遍全县,这逼得李雪莲不得不以上访来洗刷这一耻辱。在这个过程中,人物都表现出了一种非精英的局限性。秦玉河有意混淆婚前性行为和婚后通奸、谋杀亲夫之间的区别,对李雪莲进行羞辱,而李雪莲在受到羞辱后,也本能地认为自己理亏而无法当场分辨,在两人之外,围观者也采取了一种对他人“家务事”看似息事宁人的态度表示:“雪莲,你走吧,这事说不清楚。”从而间接地帮助了秦玉河,造成了李雪莲在舆论上的孤立无援。而三个人的局限性其实是普遍存在于平民之中的。

如果我们再对这一平民众生相进行延伸就不难发现,“这事说不清楚”式的和稀泥态度在官员中也普遍存在,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对事情有着道德和法律上的判断之后,官员们所想的并非把事情“说清楚”,而是每一级政府的主管者都表达了类似“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嘛,又不是杀人放火”的观点。而这恰恰也是冯小刚所要进行的点题。在整部《我不是潘金莲》的语境中,李雪莲和秦玉河“假离婚”的事情确实并非杀人放火的大事,但是它几乎毁了李雪莲的一生,而一旦平民真的遭遇了更大的,乃至杀人放火的大事,对于这些惯见风雨,但求稳定的官员来说,他们是否依然会有“不是什么大事”的念头,以至于平民遭受更为惨痛的冤屈,这是值得深思的。

二、男性群像与平民窘境

在探讨过李雪莲之后,我们有必要来反观一下她所面对的男性世界。电影中以平民身份出现的男性有李雪莲的弟弟、杀猪的老胡、李雪莲以前的同学赵大头以及李雪莲自杀时遇到的护林员,还有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前两人是李雪莲想雇佣来为她杀人的对象,弟弟想的是李雪莲给他买车,而老胡更是觊觎着李雪莲的身体;赵大头则是为了让贾聪明给自己的儿子解决工作问题,以哄骗的方式说服李雪莲不要上访,甚至以一种强迫的方式和李雪莲发生了性关系,以此和贾聪明做了交易,使得李雪莲的真心又一次遭受了践踏;而最后的护林员在看到李雪莲要上吊自杀时,想到的是让李雪莲多走几步,去另一家和他有竞争关系的果园自杀,反正“不差这几分钟”。一言以蔽之,整个男性世界或是像官僚一样厌烦、害怕她,或是像老胡、赵大头那样,只垂涎其肉体,想利用她,没有人真正在乎李雪莲的生活和心理。

在对上述男性形象进行充分剖析后,观众也才能理解李雪莲无理取闹的上访背后的精神实质。从表面上看,李雪莲是以平民身份挑战官员,而她的无理又得不到大多数也身为平民的观众的认可,但实质上,官员之外的平民男性也并没有给予她善意和帮助。她是以一个女性身份挑战整个男权世界女性被不合理对待的方式,而这一点便足以触动大多数包括男性观众在内的观众。而遗憾的是,李雪莲实际上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救赎,即一句“你不是潘金莲”的论断。为了彰显李雪莲的孤独,冯小刚有意在电影中让其他女性角色退场了。李雪莲本来是一个最需要同性在情感上理解与支持的人,但是除了王公道一言不发的妻子以外,李雪莲的女性朋友、母亲和其他女性亲属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包括与李雪莲打交道时的官员也全部是男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雪莲的心结是难以解开的,她的窘境也是必然的。

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平民窘境并不仅仅是李雪莲需要面对的。在电影中,秦玉河是一个相对于李雪莲来说要更熟悉法律的男性平民,但是在发现李雪莲一次又一次地上访已经影响到他现在的合法婚姻生活,且法律并不能帮助他解决这一问题时,秦玉河也声言要上访。在平民窘境面前,在感情上水火不容,在对道理的认定上也处于对立面的秦、李二人都想到了上访这一走投无路的方式。而当低级官员面对高级官员时,身份上的不对等便会使得其也有可能陷入这种困境中。李雪莲的上访因为阴差阳错地告到了某位大首长处,于是与此事相关的市长、县长乃至法院院长都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撤换,史为民就是其中的一名失去岗位的官员。当居于弱者地位,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时,他们才有可能感受到李雪莲的“冤屈”感。在权力面前,这种平民窘境的存在是相对的。

三、官民和解与平民身份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上访最终以秦玉河的意外死亡告终,至少从表面上看,官和民之间也实现了和解。尽管这种和解是勉强的,光明县政府的人在北京的市场对李雪莲进行截访,此时的李雪莲却并不是来上访,而是来找表弟借钱以支付医药费的,而法院的王公道,贾聪明等人却在摊位前粗暴地抱住了李雪莲,李雪莲拼命挣扎,直到县长郑重告诉她秦玉河已死,李雪莲才停止了挣扎。可以预料到的是,如果郑重并没有带来秦玉河已死的消息,以李雪莲和王公道等人之间发生的肢体冲突,李雪莲势必还将继续做那个让层层官员头疼不已的“上访专业户”。官和民的和解是建立在一个平民的死亡之上的,对于官员而言,自己官位的威胁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平民李雪莲来说,她的旅馆、饭店以及婚姻,甚至是活下去的希望都已经灰飞烟灭。

对于官民和解,《我不是潘金莲》中提供了两个侧面:一个是官僚之间的对话,一个则是前官僚与平民之间的对话。在电影的结尾,市长马文斌对县长郑重说:“我们要体会到老百姓的问题,去帮他们真实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保住自己头顶的乌纱。”这里实际上是电影对平民欲求和不满的一种表达。而讽刺的是,正因为官僚们“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所以这种欲求只能由官员说出才有力量。郑县长并不是意识不到应该怎样帮助李雪莲,那便是平等对待这个被他们轻视的农村妇女,但是郑县长并不会主动地尊重和理解她在情感上的需求,而只会接受来自亲民的马市长的恳谈。

官僚和平民之间真正实现平等和理解的时候,却是官僚失去了官僚身份,回归平民队伍中的时候。在最后的尾声中,前县长史为民脱下了官服,告别了县长身份,和在北京开饭店的李雪莲不期而遇。这个时候两个人之间已经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得以如同旧识的老友一样,平静地坐在桌子两端,而李雪莲也得以将她没有对任何人讲出口的苦衷告诉了史为民:她之所以对和秦玉河的离婚感到不满,其实并不是因为房产问题,而是因为两人在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下还想再生一个孩子,然而这个孩子却流产了。李雪莲在失去了孩子之后又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这种双重伤害导致了她心态的失衡。而史为民之所以能取得李雪莲的信任,让她把这个饱含血泪的秘密和盘托出,其原因正是在于史为民回归了和李雪莲一样的平民身份。这也是电影的一个情感高潮。

“无论社会现实如何变化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影视总是试图在人们心中建构起关于社会理性和秩序的途径,帮助人类获得生活信心和心理压力的发泄。作为重要的叙事媒介的影视剧在不知不觉中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帮助建构人类社会这一共同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在有各类超级英雄式的银幕人物涌现之际,他们依然需要有可感可近的平民人物来获得共鸣。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以平民人物李雪莲为核心,展开了一系列民与官、官与官、女性与男性的叙事,展现平民的思维、窘境以及平民身份带来的和解,剖析了真实的人性,表达了属于平民的诉求。

猜你喜欢

玉河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
连载《霜满玉 六》
霜满玉(五)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玉河的 “玉”玉河的 “河”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