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生的“皮雕人生”
2017-11-15沈阳市铁西区兴华中心商务区兴华街道体育场社区
沈阳市铁西区兴华中心商务区(兴华街道)体育场社区 王 珏
方振生的“皮雕人生”
沈阳市铁西区兴华中心商务区(兴华街道)体育场社区 王 珏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不然,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工匠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住在我社区的76岁老工匠方振生的“皮雕人生”。
方振生,著名皮雕艺术家,1941年出生于一个满汉交融的皮匠世家。之所以说是“皮匠世家”,是因为从外祖父一辈开始方氏家族三代都是皮雕艺人,百年来皮雕技术在方家一直口耳相传。到方老师这代,兄弟姊妹七人没一个自小跟随父亲学习皮雕手艺,因为父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读书进入国营单位,有一个“铁饭碗”。
方振生的皮雕手艺源自他的父亲。方振生记得,他小时候睡觉的床就常常被父亲当成做皮匠活的“工作台”。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方振生自小就喜爱绘画、雕刻技艺,虽然长大后学的是工业机械,但还是时不时跟着父亲在作坊里鼓捣一番。皮雕艺术自20世纪30年代鼎盛时期之后,就进入了黯淡时期,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再度兴起。在那个年代,要结婚的人都想着做上一对皮箱,由于老爷子的手艺远近闻名,许多人都纷纷上门求购,方振生开始帮忙给老爷子打下手。直到老爷子去世,方振生在父亲的遗物里发现了一箱未完成的皮雕作品,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定捡起皮雕手艺,把父亲的作品完成,承担起作为一个老方家子孙的责任。
每个来到世上的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和使命,而方老的命运,必然是与皮雕联系在一起的,皮雕是他一生要做的活计。
做一辈子的皮雕艺术是方老今生的宿命。每个行业想要做深、做精都离不开你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只要你愿意为之努力付出,它必然会给你一个令人惊喜的回报。初学皮雕时,由于经验和手感不足,指肚被戳了数不清的血窟窿,那十指连心的痛这辈子都令他难忘,而在这条学习皮雕的道路上像这样的记忆还有许多……在父亲的教导与自己的刻苦钻研下,方振生逐渐对皮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它的制造工艺有了深知。选料、剪裁、画稿、雕刻、打边、着色……方振生的皮雕作品总要经历百余项工艺流程,每创作一个作品,他都要独自在工作台前坐上十多天。方老一年只出两三件作品,不做多,坚持慢工出细活,一件顶百件,跟时间较着劲,慢慢地雕刻出爱和活着的意义。
他的纯手工的制作和对材料细节的精益求精使得方氏皮雕售价不低,无法规模生产,方振生对此却不是很在意。他认为如果为了大批量生产而因此降低了质量,这样的皮雕就失去了意义。正是这种在当今社会难寻的工匠精神,才造就了一个个构思独特、工艺精湛的皮雕作品。在方老看来,皮料即使脱离了动物的身体仍然是有生命的,因为它的鬃孔可以呼吸,它的柔软度、颜色等会因温度、时间而改变。在方老眼里,可以感知到大自然的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也正是有这种感知的皮雕艺人,才能为每一块皮料选择适合雕刻的物体形态,找到属于它特有的归属。
方老的皮雕作品风格吸取诸家艺风之余,结合祖传非遗手艺,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方氏皮雕艺术风格,并将祖传的皮革雕刻工艺演变成浮皮雕艺术,应用在浮雕皮箱和牛皮浮雕装饰画,填补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空白。经方老的双手雕刻出的皮雕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你可以从图案中读到美好的祝愿,也总能看到佛学中的一花一世界。
传授和传承民间技艺是方老的使命。对方振生老先生来说,比起古老皮雕艺术“传承者”的身份,他更愿意做一个新皮雕艺术的“发扬者”,让原本“小众”的皮雕艺术打上更深的中国烙印,并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年,方老应邀去过许多国家和地方展出作品,传播皮雕文化,获得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多项荣誉。如今,他正忙于将方氏皮雕技艺付诸文字。如果成功,他将成为方家百年来第一个将家族手艺传世的人。就像他不断加入到作品中的各种潮流元素一样,方振生觉得“时代不同了,创新才有发展”。
不论世界多喧嚣,方振生老先生总是坐在满是花花草草的工作室里,不慌不忙、一针一针地缝合着,一刀一刀地雕刻着他的作品,仿佛雕刻着他漫长但精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