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核和意象符号

2017-11-15

电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族人印第安人白人

琚 磊

(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与其说《与狼共舞》是一部西部影片,倒不如说它是成功地糅合了西部片的表现元素与影像质感。电影中印第安文化的呈现、关于自我身份的寻找与认定、宏大的场面、精妙绝伦的视听感受、美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都是西部影片惯用和史诗片必需的元素。在影片的主题意蕴与内核上,电影无意粉饰西部片中惯用的英雄气概、男性气质,主人公邓巴非但没有呈现出军人的伟岸与气派,恰恰相反,而是衣裳不整的邋遢形象。这种在影像上对传统英雄形象的解构与颠覆,又恰恰是《与狼共舞》的最大特征,而这种影像上的质感,更多的是借助其无与伦比的摄影手段予以实现的。在《与狼共舞》中,白人不再是文明的化身,而印第安人也不再是野蛮形象的代言人。主人公邓巴最终与和他结为夫妻的白人女子“挥拳而立”以及在印第安的生存轨迹便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界限消融的印证。影片热情、奔放地投射在银幕上的印第安人的形象是真诚、正直、纯洁和善良的。正是这些所谓的“狼”,改变了邓巴生命和生活的轨迹。

一、“英雄”走进“狼窝”的变奏

南北战争中自杀未遂反倒成为英雄的白人中尉邓巴,双腿负伤,万念俱灰地逃到了未开发的西部草原。这里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满目焦土、弹痕斑驳、充满了血腥味。邓巴凭着一丝不苟的军人风格决定与这里的印第安人共融生活。选择了这样的共融对象,是对人生与生活的极度挑战。因为他将面对一个被称为“野蛮”(狼)的群体,将要伴随着寂寞、孤独、恐惧,这意味着“文明”的结束。

与“狼”共舞的日子邓巴腰胯佩刀,策马闯入苏族人部落,亢奋、激昂,朝圣般的情感与久违的英雄主义情结在观众心里油然而生。后来,邓巴与拉克塔人中最令人喜欢的人“踢鸟”和富有阳刚之气的武士“风中散发”逐步交往,建立了友谊。这些不寻常的际遇铺垫了主人公之后惊世骇俗的行为。这些铺垫印证着邓巴的骁勇善战,能征服凶残的敌人,也能征服荒野,与印第安人相处的过程中凸显英雄的第二本色。

影片主题包含的颠覆性表现在:其一,对印第安人性格忠诚的描述。他们中有“十头熊”首领的笑口常开和赏心悦目的表演;有“踢鸟”(苏族人领袖)妻子“黑皮肩”“攥拳挺立”“自我解嘲”时英姿与妩媚的动作;有拉克塔三少年独立、开放、傻气、自我牺牲的性格再现。其二,对其他白人角色的描述。浮空自负的运输车夫廷蒙斯(令人发笑、厌恶),士兵中的残忍、粗暴,嗜酒成性的军官范布鲁尿湿裤子等。编导用事实说话,让观众看清他们的卑鄙、残忍、低俗、令人憎恶。他们杀死了漂亮的黄马西科斯和“两只袜子”(狼),戏谑与凌辱异族人,他们恐惧、憎恨大自然的美好。其三,邓巴“与狼共舞”的生存轨迹。改变自我形象,留土著人那样的胡子、长发,穿土著样式的上衣、帽子、胸甲。与土著人交朋友,热爱那里的土地,和那里的动物交往密切、爱意连连。对“两只袜子”,他关爱有加,由本能动作想射击时又放下了猎枪,让它们幸存下来活得有滋有味。

这,或许是《与狼共舞》名字的由来,或许还有邓巴与白人俘虏的“攥拳挺立”。他和女友拥抱时,象征着爱情的滋生,象征着印第安人与欧洲白人冲破了传统观念的阻碍最终联姻了。这也是两种文化、两个民族恩怨消融与意向共融的印证。

二、《与狼共舞》的意象符号

电影中的意象符号甚多,为主题的丰富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是狼。狼是电影的重要意象符号,也是片名的“诗眼”。其中一条重要的情节线索就是主人公与“两只白袜”的关系。邓巴第一次见它们时,导演运用了傍晚时的暖光效果,并反复在邓巴的主观镜头与“两只白袜”的特写镜头之间切换,以此来凸显独特的诗意和他们之间距离的拉近。邓巴与它们第二次见面时,镜头依然是邓巴的主观镜头与它们的特写。第一次,两只狼有明显的警惕神情,第二次时它们的眼神与防备心理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对邓巴的渴望,展现了他们精神层面的沟通。第三次见面,影片只用了两个镜头表现他们之间的默契。第一个镜头,是邓巴抛出食物;第二个镜头,两狼飞快地叼起食物,几乎没有戒备。反复三次的交叉剪辑以及三次重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完成了邓巴与小狼之间由对立到接受的叙事建构。影片中动物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影射了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影片中充斥了大量具有隐喻意义的镜头、构图、角度和道具,影像成为影片进行主题表达的意象符号。

其次是水牛。水牛是自然文明的象征。当邓巴与苏族人交谈时,二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向往与好奇。导演非常精湛地通过对比蒙太奇表现出印第安人面对自然文明的深切期盼。在第一个叙事段落中,影片重点呈现了白人对于“水牛”所代表的自然文明的态度。首先,大远景表现被白种人屠杀过的牛群,紧接着用了一连串苏族人默哀的镜头特写呈现他们对被屠杀的牛群和被糟蹋的自然文明的惋惜。白人的残忍、野蛮、贪婪至此已经呈现到了极致。电影的前半部分展现“死鹿”段落,凸显白人的残忍之后,后面的镜头运用更是将白人的贪婪与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被剥皮、割掉舌头的特写,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正是白人本质的再现、最直接的表达。而苏族人态度则与之截然相反。他们认为黄牛是上帝的馈赠,因此他们捕猎之前用跳舞的形式来神圣地祭祀上天。在此,苏族人对牛的虔诚和白人的残忍杀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后一段,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柔与亲切。影片先后交替对牛群的大远景俯拍、快移镜头,骑马飞驰的苏族人与牛群的大特写,牛倒下时的慢镜头以及特写镜头,马背上奔跑的苏族人的大仰拍镜头,表现了苏族人崇尚自然文明、渴望自然文明的良好心态。影片后面邓巴打死野牛救下苏族小孩的情节,则成为苏族人接受邓巴的转折点。面对迎面冲来的野牛,邓巴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救小女孩于危难之中,再现了邓巴对苏族人的热爱和深深敬意。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是与狼共舞。影片中,随着一匹小马的死,悲剧又逐步展开。小马的死,对于邓巴而言,是一个理念的转折——放弃白人的身份。于是,当邓巴满头是血醒来以后,面对一群道貌岸然的白人军官的审问,毫不隐晦地说自己名字叫“与狼共舞”。这是印第安的名字,在自己的同类面前,他选择了放弃所谓象征“文明”与“智慧”的白人文明。至此,完成了邓巴的成长和自我命名。如果说小马的死让邓巴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选择印第安身份的话,那么,“两只白袜”的死,则进一步构成邓巴“手刃”白人文明的直接诱因。在处理“两只白袜”被白人打死这场戏时,影像反复在白人拿枪射击的面部特写、枪的大特写、小狼的特写镜头,以及邓巴用尽全身力气与白人搏斗的特写镜头之间来回切换。当小狼最终倒在白人枪下的时候,当邓巴目睹原本美好的文明被野蛮的白人摧毁的时候,邓巴终于决定“手刃”他的同类,勒死了白人军官。

经由水牛的启迪,到小马、小狼的死,邓巴彻底完成了对白人文明的摒弃和对印第安文明的认可与接受。而影片中邓巴对于两种文明的认同态度的转变,也代表了导演对于两种文明态度的确认与否定。

三、“救赎者”与“被救赎”者的位置调换

电影颠覆了西部影片中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前者不再是印第安人的救赎者,恰恰相反,而是实现了主宾倒置,后者则成为前者的救赎者、命名者。

《与狼共舞》中的重要人物关系主线是邓巴与苏族领袖之间的关系建构。影片解构了传统的关系,把智慧与睿智建构在印第安人的象征——苏族人领袖身上。这种对印第安人美好品质的赞美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影片的风格。比如,当苏族领袖“踢鸟”骑着马缓缓进入画面,仰拍角度与开放构图所传递的隐喻性则更为巧妙地将苏族人的睿智描绘得尽善尽美,大俯拍角度的运用把苏族领袖建构成宛若上帝一般,俯视着民众。

作为人与“狼”的关系,邓巴中尉与苏族人的关系则更是用影像去着重建构的关系。他们第二次正面交锋的时候,摄影景别与角度渲染了一种非常强烈的紧迫感,并用此暗示邓巴与苏族人之间的隔阂。影片在对邓巴、苏族人、小马三条线索交叉剪辑时,先呈现小马与邓巴的线索。他们都沉醉在大自然之中时,苏族人突然出现了,马蹄飞奔,尘土飞扬,接着是邓巴的面部特写:焦灼的神情、红红的眼睛。通过对这种紧迫感的渲染,继而隐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其次,苏族人与白人在画面中的位置、比例暗示了两者的关系。不难看出,苏族人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画面,而邓巴中尉在画面中只占据了一个很小的点,并且苏族人和邓巴之间还有俯仰视的关系。苏族人犹如上帝一样俯视着远方象征着白人的邓巴中尉,电影影像于悄然之间解构了白人在之前西部片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经历了两次与苏族部落的交锋试探后,邓巴开始了主动出击。影片于镜头与构图上精巧设计:一个画面中同时出现了美国国旗和狼,这是美国和印第安两种文明的象征。看似是两种意象符号,隐喻两种文明彼此接受和融合。此后进一步暗示这两种文明的暗滋潜长:在邓巴与印第安人的接触中,画面中的白人与印第安人不再是作为对立面,而是非常和谐地出现在一个画面中。邓巴向苏族人赠送象征着白人文明的咖啡,最终苏族人尝试了,说明印第安人接纳了邓巴代表的白人文化。另一处暗示二者关系的细节是:邓巴中尉面向印第安部落招了招手,尽管苏族人不懂招手的含义,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也用这种礼节回敬了邓巴中尉。

影片的前半部分着重用影像去塑造邓巴被置于文明之外的不适感,以及邓巴所代表的白人与苏族领袖所象征的印第安人起初对彼此的敌意和紧张感。而其实,影片对邓巴和小狼“两只白袜”关系的处理方式,和邓巴与苏族人关系的处理方式大同小异,都是由戒备、充满敌意到试探、彼此接近,直至最终的彼此接纳、和平相处。人与狼最终“共舞”,实则影射了白人与印第安人的“与狼共舞”。如果说电影的前几次铺垫隐射着印第安人对白人文明的接纳,那么,印第安人最后赠予邓巴中尉名字“与狼共舞”,则完成了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重新命名。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空间,更加令人回味。结尾处,邓巴选择了与妻子独自离开,不愿意再拖累苏族部落时,导演运用仰拍角度一遍遍重复着“风中散发”在山顶对邓巴的呼喊:“‘与狼共舞’,我是‘风中散发’,我能做你的朋友吗?”或许,这是影片的绝妙之笔,意味深长的特写镜头中,邓巴深情地望着他,没有回答。或许,这也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

《与狼共舞》之所以经典,精髓在于其用影像化的语言诠释了欲望与梦境之间的悖论与张力,从而表达出导演的深刻反思。导演用影像化探讨了极具反思意味的哲学命题——梦境与现实、野蛮与暴力、沟通与排他之间的差异性和悖论性。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欲望,是一切的根源。

猜你喜欢

族人印第安人白人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