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河故人》中男性角色弱化现象
2017-11-15吴婷
吴 婷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上海 200444)
《山河故人》自上映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这部被称为贾樟柯导演“冲奥的野心之作”,无论是电影蕴含的深层内涵还是纯粹的创作手段,都被广泛地研究。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来谈论影片中男性角色弱化这一现象。虽然贾樟柯导演在《山河故人》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如他在前几部电影中塑造的人物生动丰满,但是《山河故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男性角色弱化。尽管影片中主要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在数量上大体相当,但影片刻画最多的是女主角涛,而与涛联系最紧密的四个男性角色(张晋生、梁子、父亲、张到乐)在人物塑造上相较涛而言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弱化,这与贾樟柯以往的电影有很大的差别,而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目前,专家学者对于男性角色弱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对男性角色弱化的讨论主要针对男性视角和男性性别角色两方面的变化而言。视角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如果我们一直从男性的视角看问题,那意味着男性一直处在主体地位,男性并没有出现弱化现象。反之,如果我们开始从女性的视角看问题、看男性,这就意味着男性处于被动地位,相较于女性掌握着主动权,男性自然而然“变弱”。因此,男性视角的变化是反映男性是否弱化的重要标志,这也是从外部来研究男性弱化的一种途径。其次,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文化中对不同生理性别者要求不同的结果。目前来说,性别角色可分为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①研究男性性别角色的变化则是从男性内部来分析男性弱化的必要途径。本文所说的男性弱化是指男性的性别角色趋向双性化、女性化,男性的男性化特征消失或弱化。
一、《山河故人》中男性角色弱化的表现
首先,就整部影片的故事视角而言,男性视角被淡化,女性视角被突出,可以说《山河故人》是表现女性的电影。贾樟柯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女性观众的电影”,是一部从女性角度看待世界变化的电影。电影第一段从女主角涛的角度来展现她与张晋生、梁子三人复杂的爱情与友情,影片中女主角涛掌握着话语权,她对两个男性的选择成为影片接下来故事的基础。影片第二段涛带着儿子给父亲奔丧的故事更是对女主角涛的深度刻画,从涛的角度展现了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亲情。张晋生在这段中仅出了声,未见其人。而梁子则以病弱者的形象出现,接受涛的救助。第三段主要描写的是远离故乡的张到乐和张晋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张到乐和Mia的师生恋。虽然这一段中涛的镜头很少,但处处可见涛的影子。影片最后也是以女主角涛的独舞结束。整部影片就像是涛的人生经历,从涛的角度讲述着情感的变化以及世界的变化,最后一段也同样如此。而这种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的行为,从外部瓦解了影片中男性的中心地位,使男性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破坏了男性的整体塑造以及男性的影响力,也因此使男性角色出现弱化。
其次,影片中人物的男性化特征减弱,性别角色渐趋女性化。要对男性的性别角色进行分析,首先要对男性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其次要对男性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进行分析,而这种分析主要有两个途径,即从心理障碍是否存在(反面)或积极心理品质是否足够(正面)。②《山河故人》塑造的主要男性有张晋生、涛的父亲、梁子以及张到乐。张晋生是一个干过不少坏勾当的男人,他的人格特点是自私、强硬、圆滑、冲动、势利等,虽然这些人格特点指向男性化,但大都指向男性特征的负面特征。并且张晋生作为一名父亲,其父亲的身份被淡化,男性特征被弱化。影片中张晋生和儿子吵架时刻意强调“我是你老子”,当“老子”这一男性角色需要强调时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实际上,不仅是张晋生,《山河故人》中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或者是被淡化的,父亲的功能是被忽略的,涛的父亲亦是如此。父亲是男性的重要身份,当这个身份被忽视时,其男性特征也自然被淡化了。这就导致张晋生和涛的父亲的男性角色出现弱化。
梁子与张晋生不同,梁子是一个善良、被动、沉默、安分守己、压抑的男性,然而这些人格特点既不是典型的男性化人格,也不是典型的女性化人格,这些人格特点使梁子的性别角色更倾向于未分化。
张到乐是影片中性别角色最倾向于女性化的一个角色。张到乐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富家子弟”,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以及未来生活中年轻人的影子。张到乐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有时很冲动,有时又很犹豫不决;有时很独立,有时又很依赖别人;有时很坚强,有时又很脆弱不堪……但毫无疑问,这些人格特点用在女性身上更合适一些。我们在他的身上看不到男性的阳刚、勇敢、成熟,只有女儿家的脆弱、敏感与依赖。张到乐的性别角色无疑更多地趋向于女性化,正是这种女性化的性别角色使其成为影片男性角色弱化的典型代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片中四位男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男性特征弱化现象,甚至已经出现女性化倾向。特别是男性自身性别角色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了男性角色弱化现象的存在。
其实,贾樟柯的影片中出现男性角色弱化的并不只有《山河故人》,早在《二十四城记》中就已经出现这种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讲,女性形象的模糊和女性视角的缺失一直是贾樟柯前几部电影的特征之一。从第一部电影《小山回家》到后来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电影几乎总是从男性的角度和眼光来看世界,里面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与味道,女性形象只是男人眼中的模糊映像。而《二十四城记》却第一次将女性凸显出来,开始讲述女性的故事,并通过女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下的生活。③
二、《山河故人》出现男性角色弱化现象的原因
电影是影片导演思想和观点的外在表现,《山河故人》出现男性角色弱化这一现象,与导演自身思想和观点分不开。贾樟柯曾经说过:“我不是很喜欢中国的男性,相较女性来说,他们体制化的色彩太浓厚了,很功利。他们比较喜欢谈自己怎么按世俗要求、社会标准,形成、完善自己的塑造,对感情、家庭的世界在潜层的价值观上并不是很认同。女人的讲述普遍从感情出发,对个体经验、生活细节的记忆要深得多。”④《山河故人》是一部关于“时间”和“情感”的电影,贾樟柯想通过影片给观众传达情感,并且想让观众从影片中看到“过去的”或“未来的”自己。不管是情感的传达还是角色的代入都是非常细节化的,影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情感并能够产生共鸣,这需要影片在表达情感和刻画人物时更加细腻。在贾樟柯看来,女人的讲述普遍从感情出发,从女性的角度来表达情感,这样更能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贾樟柯选择从女性视角讲故事,而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因其需要辅助女性更完善地表达感情,他们男性化的一面无法充分完整地表露出来,就形成了男性角色弱化的现象。
当然,《山河故人》中男性角色弱化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因为女性在情感表达上比男性更有优势。当今社会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女性市场需求的增长也是导致《山河故人》出现男性角色弱化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女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实现经济独立,越来越高的地位以及独立的经济使得整个社会更加重视女性的发展和需求。“她经济”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她经济”指的是女性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围绕着女性理财、消费而形成的特有的经济现象。⑤电影市场作为市场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她经济”的影响,开始“瞄准”女性观众。一心想要重回“地上”的贾樟柯当然会认识到女性观众在电影市场中的潜力。贾樟柯本人也说《山河故人》是一部适合女性观众的影片,说明贾樟柯在拍摄影片时有考虑到女性观众和女性市场。不能说贾樟柯在影片中弱化男性角色,从女性的角度来表现情感,就是为了迎合女性观众,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男性角色弱化这一现象与女性市场需求的相关性。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保持着纪实风格,《山河故人》也不例外。《山河故人》中出现的男性角色弱化现象也不排除是对社会现实的呈现。以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小鲜肉”审美倾向为例,近年来银幕男性呈现中性和阴柔的气质,由此引发了“小鲜肉”的审美风尚,并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潮,最后这种审美思潮又反过来再一次影响银幕。银幕上的“小鲜肉”英俊、阳光、温暖、时尚,他们与充满阳刚之气的硬汉有着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形上的,更是人格特征的变化。从“硬汉”到“小鲜肉”,男性特征无疑在弱化。⑥
“小鲜肉”也许并不足以说明太多的问题,可是当相关研究也呈现出类似结果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中男性弱化这一问题的存在。西方性别角色的研究者Bem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Bem对传统的性别分化观念(男性化的男性和女性化的女性由于顺应了社会的要求而更容易适应环境)提出了批评,认为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既是男性化的,又是女性化的,这个研究肯定了男性特征弱化现象。再来看国内的研究,2000年钱铭怡等人发表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一文指出,在中国大学生中,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所占最多;2007年王登峰、崔红的《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指出双性化中女性明显少于男性;2011年刘电芝等人主编的《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同样指出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逐渐升高。这些调查显示出现实社会中的很多男性呈现双性化、女性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男性淡化了传统的男性化特征,这足以说明男性弱化现象的存在。正如托马斯·沙兹所说:“不论它的商业动机和美学要求是什么,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电影实际上在协助公众去界定那迅速演变的社会现实并找到它的意义。”⑦电影在观照现实的同时帮助公众重新认识现实。《山河故人》中男性角色弱化现象的出现有现实作为基础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接近现实。
注释:
①②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③ 吕燕:《应该用心聆听的那些沉默——评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电影评介》,2010年第1期。
④ 《贾樟柯:不喜欢中国的男性,历史50%是虚构和想象》,《时代周刊》,2009年3月5日。
⑤ 周培勤:《“她经济”视角下解读小妞电影的女性凝视》,《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第1期。
⑥ 黄静:《“男色”消费与“小鲜肉”审美——近年银幕男性审美趋势探因》,《东南传播》,2015年第4期。
⑦ 邴波:《“电影民工”的“迷惘”——贾樟柯电影的身份叙事》,《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