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莱坞电影的中国主旋律

2017-11-15

电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沃特面纱毛姆

李 瑱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电影《面纱》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长篇小说ThePaintedVeil,小说也被翻译成《彩色的面纱》《华丽的面纱》。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神秘、美丽但是又有着不可言说的贫瘠。这样的中国,无论在毛姆还是在约翰·卡兰眼中,都呈现出一种带着丑陋感的风情万种。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打开和电影事业的繁盛,很多为中国量身定做的好莱坞类型片出现在院线,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从《2012》到《独立日2》,我们在很多好莱坞电影中发现了中国元素,但是中国元素不等于中国主旋律。

一、主旋律下的情感

以爱情为主旋律的电影,离不开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故事。在本文所研究的电影故事中,女主人公吉蒂是带着西方人的优越感、坐着轿子居高临下,以一种蔑视的态度来审视中国的。她眼中的中国人是肮脏丑陋、离奇古怪、愚昧无知的,沉默地等着救世主的降临。

随着故事的发展,她看到了一群正在山上干活的挑夫,之后镜头定格在一位老者身上,他衣衫褴褛,表情呆滞,木木地盯着她们看。这让吉蒂感到毛骨悚然,她脸上带着惊恐的表情,急忙将眼睛从这帮人身上移开,感觉自己仿佛掉进了人间地狱。随后,她们见到了一群中国轿夫,仍然是破衣烂衫、肮脏丑陋,在前往梅潭府的路上她又看到了一群穿着破旧的苦力们抬着棺材匆忙而过。到达目的地后她又遇到了怪异的仆人。后来,当沃特为阻止瘟疫蔓延下令封井断水时,当地贫民的无知野蛮、不讲道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另一个角度却表现了沃特的包容与大爱。

一对互生情愫的男女主人公是所有唯美爱情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不期而遇的邂逅更是为产生真正的爱情做了铺垫,但同时又反映了中国贫民的肤浅与可悲。一向默默无闻的民众突然爱国热情高涨,但他们只是对手无寸铁的吉蒂围追堵截,强烈的爱国热情顿时变成了对外国人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粗暴攻击,然而最终还是败给了沃特。

电影中无名无姓的配角,几乎没有话语权,偶尔会窃窃私语,说句脏话,唯唯诺诺,甚至连国民党军队的余团长也对沃特的话言听计从,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民众的野蛮愚昧、卑躬屈膝。影片中描述了腐败蠢笨的军阀,把他们的无能与势利一针见血地点了出来。这些都足以让观众对中国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西方优越感以及对东方人民的蔑视。然而与野蛮沉默的中国贫民相反,毛姆塑造了一些西方的高大形象,中国的救世主沃特以及法国修道院的修女和院长等。沃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来到中国研究霍乱病毒,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而中国父母则遗弃自己的孩子,法国修道院的修女们放弃自己国内幸福安逸的生活,做出牺牲来拯救这些孤儿,将其收留,呵护其成长。这些西方人对中国无私的爱和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更加凸显了中国人的冷漠、自私和落后,同时也显现了中国的依附性和殖民性。

眺望远方,一辆马车踏着泥泞不平的道路疾驶而来,镜头又转向别的地方,后来又定在吉蒂的脚上,她不停地踩着一洼泥水。离梅潭府越近,她越感到阴森恐怖,来这个地方就是对她不忠的一种惩罚,所以吉蒂心中的梅潭府就是死亡地狱。吉蒂眼中所看到的梅潭府就是一个被瘟疫折磨的破败不堪的东方村落,到处是肮脏杂乱、恶臭难闻,人像苍蝇似的成堆死去,到处都是乱坟岗。到达居所后,当她提着行李走进房间时,她惊呆了,行李猛地掉在了地上,然后她带着惊恐的表情环顾四周,房间陈旧脏乱,进入卧室后,看到床上有一个破旧的布娃娃,沃特告诉她:“我要是你就不会碰它,他们可能就死在那张床上,这个房间就是你的了。”吉蒂的恐惧感再次升级,对她来说,这里就是一座死城、黑暗之城。

故事发生在1925年的中国,影片中导演还借用了五卅惨案来烘托白色恐怖的气氛,更加突出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然而当观众透过《面纱》揭起毛姆有关中国形象描述的面纱一角时,我们不难看出毛姆对待中国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傲慢与偏见”。

二、异国他乡的真爱

毛姆在中国游历过很长一段时间,走访了大半个中国,由于受到叔本华和王尔德的影响,他对中国的道家思想很熟悉也很感兴趣,他也很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让毛姆感兴趣的是那暮色里消逝的东方神奇与奥秘。他心中的理想中国正是凭借其自身文化优越感,而发出的异国情调。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虽走向了物质大繁荣,却出现了文明弊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就如诗人艾略特所言,世界变成了荒原。由此,一大批西方作家、诗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寻求精神良药,所以在毛姆的作品中多少也有着美化中国的方面。但影片导演约翰·卡兰没有毛姆游历中国的经历与经验,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在电影《面纱》中并未涉及“道”的内容。

(一)中国化的韦廷顿

毛姆塑造韦廷顿这个人物在整个故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影片中,韦廷顿虽不如小说中那么敏锐智慧,也并未提及他是吉蒂寻求“道”的引导者,但他在吉蒂的蜕变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吉蒂与沃特刚到达梅潭府,韦廷顿就出现了,而他也成了吉蒂在这里唯一的朋友和邻居。韦廷顿在中国待了将近20年,会讲汉语,虽其貌不扬,但也坦率直白,是被中国化了的英国人代表。在与沃特夫妇交往后,韦廷顿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吉蒂的空虚不开心,于是便提议吉蒂去当地的修女院看看,同时也给当时迷茫不知所措的她开了一剂精神良药,为她揭开了“面纱”的一角,为她从此能真正找到精神归宿做了铺垫。随着吉蒂的改变,中国的形象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二)找到精神家园的吉蒂

正如吉蒂所说:“……我喜欢戏剧,喜欢跳舞,打网球,喜欢玩游戏的男人,我没办法,我的家教就是这样。”所以当他们来到中国后,她没有朋友,再加上沃特不善言辞,更看不上吉蒂所说的那些“无聊”的游戏,吉蒂感到空虚迷茫,没有精神寄托。后来由于自己的红杏出墙,被迫与丈夫来到“死城”梅潭府,她厌恶那里的所有人、物和所有的一切。然而当修道院院长带领她参观了修道院,并在与修女谈话时得知自己丈夫的工作是如此伟大后,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与愚蠢。当她从修道院出来后,对韦廷顿说了一句“真是太愚蠢了”,之后便开始走近沃特,试着了解他的工作,给他做晚餐并真诚地向沃特道歉。然而当遭到挖苦后她仍不甘心地、卑微地跟在他后面,请求沃特的谅解。在修道院工作后,她渐渐发现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吉蒂便全心全意地去照顾那些可怜的孤儿,教他们唱歌跳舞,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给别人带来了欢乐,找到了自己灵魂深处一直在寻求的东西。她也能安静地坐在沃特身边缝补衣服,与他敞开心扉地进行交谈。当中国士兵宋青又要跟着她出门时,她也微笑地对他说:“快来,一起走吧。”一切都烟消云散的时候,吉蒂与沃特之间的仇恨也慢慢变成了真爱,吉蒂也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内心强大、懂感恩、知廉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努力改正的坚强女孩。沃特不幸染病期间,她一直陪伴他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沃特病逝后,吉蒂重返伦敦,在伦敦街头,她带着儿子偶遇唐森,并抵制了唐森的诱惑。当孩子问她:“妈妈,他是谁?”吉蒂回答:“谁也不是。”她已决定自己将儿子抚养成像沃特一样优秀的人。影片中吉蒂收敛了欲望,坚守了真爱,涤荡了灵魂中的污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完成了精神的重塑。

影片中大多数中国人给观众留下无知、贫穷、野蛮的印象,但由香港演员黄秋生饰演的国民党军队的余团长却让观众感觉耳目一新。他虽然也经常沉默不语、唯命是从,协助细菌学家沃特抵抗瘟疫,但多个细节描写也表现出余团长是一个智者,是隐忍有才的中国人代表,这也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当沃特发现村民们喝的水已受到污染后,便责令把井盖封上,他用蹩脚的汉语与余团长交流着,余团长却突然用非常标准流利的英语回复:“我在莫斯科受过训练,如果你不想说英语,我们可以用俄语交流。”这场对话让中国观众顿时眼前一亮,更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也让观众第一次发现了他的闪光点。第二次是余团长与沃特向腐败无能又势利的军阀借兵时,他机智有谋、巧妙地替沃特当了翻译,最终达到了借兵的目的,这些都无不让观众鼓掌喝彩。另外,在前往借兵的途中,余团长与沃特聊天时,沃特说道:“你好像也不喜欢我在这儿,对吧?”余团长回答:“我认为中国是属于中国人的……”“……如果贵国的军队不对准我们的人民,咱们之间的合作会好很多。”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爱国忧民意识,但面对中国当时的现状,自己却无能改变的痛心。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是描写余团长在大雨中默默注视着学生们趁夜贴的爱国宣传画,漫画上顾正红的名字格外醒目,顾正红是反对资本家的先锋,在五卅运动中惨遭枪杀。面对这群爱国学生,他脸上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但又是一种无奈的表情。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一个英雄男儿的本色,一个伟大中国人的形象。除了余团长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配角人物,一个是接受过先进教育的军医,一个是善良忠厚、对主人诚实勇敢的士兵宋青,他们都是中国人的代表,也是新中国未来的希望。

电影开始时,薄雾笼罩青山,房屋建造在青山之上,这一切美丽的自然景象全被忽略。然而随着主人公吉蒂人生态度的改变,优美的景色像被揭开面纱般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当吉蒂与沃特消除芥蒂后,他们坐在船上,静静的河水流淌着,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湖水清澈,绿意葱葱,鸟语花香,淳朴恬静的自然风光,充满江南特色的水风车,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人间乐土。正是这种美丽宁静、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使得吉蒂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毛姆较早地向西方展示了一个自然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2]

中国的自然风光确实优美,然而当时的文明古国在遭受过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后,已是苟延残喘。再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军阀横行无理,瘟疫肆虐,革命不断,中国更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所以,乌托邦、世外桃源只是作者的想象而已。只有揭开面纱,放下自己高傲优越的姿态,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结 语

影片表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却在无形中融入了很多民族、社会与文化的元素,就像深藏多年的红酒,越品越回味无穷。男女主人公在经历过现实的考验之后,终于走出迷局,发现彼此才是对方所要珍惜的人。这里的爱情观是博大的,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大度的包容。诞生于殖民地的爱情的种子并没能在开始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反而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上的景象。其中渗透出的爱情观不仅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更令观众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淳朴与美好。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作者与导演都致力于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世界中的桃花源,他们有着美好的向往和挥之不去的崇拜。但是从本能来说,西方文化具有对东方文化那种存在于潜意识的轻视。这种视角下的电影,是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旋律,无关市场票房,只在文化的碰撞。

猜你喜欢

沃特面纱毛姆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用对手武装自己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拯救最后一批幸存的沃特蛙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丑角的原型
我的毛姆叔叔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冥王星的面纱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