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类指导

2017-11-14赵佳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分类育人政治

赵佳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试从分类指导的角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就学习、思想和生活三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当今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生思想观念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也伴随着多元化的趋势愈发复杂,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以区分,在大量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分类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的必要性

2017年开学季,最后一批90后步入高校,甚至有少数2000后也走进了高校,他们既具备90后的鲜明特征,同时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学生们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优异这一个方面,很多学生尽管学习成绩普通,但是诸如文艺特长等其他方面的才能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和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相比,90年代末出生的孩子,其父母的文化层次有了一定的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也与80后学生的父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们成长的家庭环境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在这批90末学生身上既能体现出当代年轻人的时代特点,也能反映出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全新特质。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学科专业、校园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内部也出现了群体性的分化。因此在尊重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科学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1.家庭环境的差异是进行分类指导的重要原因

家庭环境特别是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群体分化的重要因素,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发现,那些家庭经济水平相当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朋友,他们之间往往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一般而言,家庭环境相似的学生之间交流的更为密切,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也容易趋于相近,这些因素使他们自发的成为一个群体。此外,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育目标也不尽相同,父母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那些父母教育水平相当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目标也多少相同,他们之间也容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群体。因此,不同家庭环境造就的不同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分类指导成为了必然要求。

2.学科专业的不同是进行分类指导的必然要求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也会出现不同的差异性,这一点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得到了最直接的反映。“文科生想象力丰富、文字能力比较强”、“理科生认真严谨、逻辑思维能力强”,这些常见的关于文、理科学生特点的描述,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因此,只有在掌握学生专业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客观的开展高校育人工作。

此外,很多学科专业除了必修課之外,还设置了一些自主发展类课程供学生选学,这也就是说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有可能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学科培养模式使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的模式被打破,很多学生更容易和选修课中的同学产生共同的兴趣。因此,基于不同专业学科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的可能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事实上,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开展大学生分类指导提供了可能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的进行差别教育,使不同学生得到更有用得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建立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分类指导”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此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也为我们开展大学生分类指导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性。”因此,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时代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时代与社会因素。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类指导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分类指导能够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成为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分类指导,是在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学生的类别,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模式。分类指导关键在于“分类”,因此准确判断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分类是进行分类指导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据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工作实践,分类指导可分为学业分类指导、心理分类指导、经济分类指导等情况。

1.学业分类指导

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对自己在高考时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入学后,班里同学的高考成绩又相差不大,致使很多同学丧失了高中时的优越感,从而出现了迷茫、厌学、自卑等情绪。此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之后,宽松的校园环境让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对自己学业的忽视,成为了大学中的学习后进生。因此,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应该以“抓两头、带中间”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应帮助成绩优秀学生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信心,争取学业进步。通过对优秀学生的提高教育和困难学生的帮扶教育,促进中间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全体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2.心理分类指导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来说,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入学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恋爱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然而,除了这些普遍性的基础教育之外,那些结合学业、经济等问题同时出现的个别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这类学生也成了高校中的“敏感者”,很多不经意的小事都会成为诱发他们出事的因素。所以重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消除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成为了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

3.经济困难分类指导

家庭环境的差距在大学生中也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不同的家庭背景,特别是家庭经济环境是促使学生群体差异出现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有的发奋图强,表现为特别用功,勤奋,有的则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无心念书。无论是发奋图强的学生还是无心学习的学生,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会出现较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敏感、孤僻等情绪,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成才。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开展有效的引导与教育工作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抓住学生发展的特点,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更有效的做好高校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 欧渊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指导研究[D].2012

[2] 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分类教育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 曹静. 因材施教:辅导员工作的理念探析[J].学理论,2010(25)

[4]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北京.

[5] 刘和忠.加强分类指导推进教改模式多元创新.中国高等教育, 2010(23).

[6] 施燕.浅谈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6(1)

猜你喜欢

分类育人政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