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2017-11-14张榕曾礼强陈佳许俊峰周飞

中国市场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张榕+曾礼强+陈佳+许俊峰+周飞

[摘 要]创新团队建设已经逐步成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针对西部高校缺乏宏观政策引导、缺乏高层次科研人才等问题,文章分析并提出了注重政策引导、建立“传帮带”团队运行体系等措施,以加强西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

[关键词]西部高校;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政策引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2.194

1 创新团队建设的时代和政策背景

“创新团队”这一概念从21世纪初开始出现在我国,并被高校科研领域广泛使用。杨映珊认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为目的,针对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学术方向,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由若干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1]程勉中提出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专业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2]由此可见,创新团队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和“专业科研人员的组织和集合”。这与当前学科发展的形势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设需求密切相关,因此,我国高校来说,建设创新团队是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

1.1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工作逐步从“单一学科”时代发展成为交叉研究的“大科学”时代,学科的渗透、交叉和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实验技术手段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学科联合攻关的综合性不断拓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集合了人才、学科、资源等优势的科研创新团队,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核心竞争力的策动源。

1.2 国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每年资助的团队20个左右。2004年,教育部启动“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对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明确“要培养招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2012年7月6~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

1.3 国家科技体系改革的需要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科学基金工作战略定位更加强调基础前沿科技创新,更加侧重人才战略导向、更加注重战略协作、协同创新。科技项目体系发生很大变化,以个人名义申报的项目很少,更多的重大、重点项目几乎都是以策划蛋糕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高校坚持校内多元协同,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集成优势。

2 西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目前,西部地区各省市均出台了相应的省级创新团队扶持计划,在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西部各省市创新团队扶持政策情况见表1。

但是,通过统计2004年到201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立项的创新群体可以发现,西部地区所拥有的创新团队数量仍然远远少于东部地区。这说明虽然西部省市纷纷设立了为数众多的省市级创新团队,但是能够建设发展成为国家级创新群体,并培养出学术领军人才的却是少之又少。全国教育部创新群体分布情况见表2。

3 西部高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理位置偏僻、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等原因,西部高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影响了团队建设成效的产出。

3.1 缺乏地方指导性政策

在国家《人才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中长期人才政策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地方人才的引进和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根据自身建设发展需求,提出了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战略思路,推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团队发展规划。北京市发布《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建设计划,有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受聘成为北京市特聘专家。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先导作用”,并提出了“上海千人计划”,建设“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配套政策措施。

反观西部各个省市的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往往局限于较小规模的团队建设,缺少宏观、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同时,由于缺乏宏观政策的统一的布局和部署,高校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建设力度小、重复建设、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团队建设成效的发挥、制约了一流的创新学术成果的产出,最终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

3.2 科研经费投入有限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于2014年发布的《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见表3和下图。由此可以看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相当有限,仅仅相当于全国R&D经费的1/10。[3]

广东省启动“创新科研团队引进计划”,拨付重金在全球范围引进高端人才,仅2010年省财政拨付人才引进资金就达到5亿元,对于入选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可获得省财政专项工作经费1000万~1亿元不等资助经费。

仅2011年一年,江苏省斥资8.8亿元重点资助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对于引进的团队,政府承诺三年内给予300万~800万元的个人经费、1000万~3000萬元的项目经费资助。

相较于东部地区重金打造创新团队,西部地区在经费投入方面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科研设备、基础设施等科研条件较差,再加上优势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突出等问题,导致西部高校创新团队发展水平落后。

3.3 高端人才缺乏

创新团队在培育智力成果、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创新型人才是调控智慧产出并运用知识成果的关键要素。可以说,培养、吸引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把握发展机遇、创造重大学术成果的重要支撑。

《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中指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仍然维持东高西低,梯级递减的特征,东中西部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4%、23.4%、22.6%。与2000年数据相比,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4]《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0》中明确指出:“从引进人员的分布来看,千人计划引进人员相对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西部一些省份入选人数很少甚至没有。”[5]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科研从业人员的数量偏少、高端人才引进难,加上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东西部地区科研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4 明确目标、抓住人才是西部高校团队建设的要务

4.1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倾斜

要建好创新团队必须从政策层面加强宏观指导,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的战略需求,形成符合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具有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政策。从战略上优化创新团队的学科布局和空间布局,从组建条件、组建模式、建设目标等方面加以引导,避免盲目重复、随意搭建团队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地方或高校应该充分发掘自身建设发展需求,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大对创新团队的资助力度和对国内外学术领军人才的吸引力度,从经费支持、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对团队建设形成一种导向作用,使其团队结构和规模达到最优状态。

4.2 明确发展目标

作为以取得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为建设目标的创新团队,是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也就是说,目标导向是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于各项资源有限的西部高校来说,创新团队建设更需要避免跟风式、扎堆式的重复建设。因此,高校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抓住地缘特色,分析学科发展前沿,集成并拓展现有研究资源,形成符合国家重大研究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团队建设发展目标。

具体到研究团队来说,在开展团队建设之前,就必须形成明确可行的团队目标,作为团队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个共同、可实现的团队目标是指引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灵魂。[6]建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可以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形成协同工作、有效互动、高效稳定的研究团队。

4.3 形成“传帮带”团队运行机制

针对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规模,做好人才队伍规划,建立梯度合理的人才队伍,形成“传帮带”团队运行体系。以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在“自我培养是根本,外部引进是辅助”的理念下,发掘并依托“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学科优势,培育以孙才新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一支科研团队。通过十几年的自我培养,于2010年成为“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理论及技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验收获得继续资助。这充分说明一个团队是否具有自我培养、老传新带的能力,是关乎到团队长久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在创新团队建设之初,就应注重梯队结构、构建知识传递链条,形成传帮带的运行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事业造就人才,以环境凝聚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7]注重培养团队领军人才的领导力和学术传承意识,将其作为发掘人才的伯乐和引导人才成长的指路人。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帮助青年学术人才提高科研眼界和学术知名度。同时,在团队内部积极组织各类型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有效的知識传递体系,总结、积累、传递学术知识和创新科技成果。

注重团队精神层面和人际层面的良性互动,共同遵守以学术为核心的价值观和思维范式,形成团结、民主的学术氛围,培育创新文化和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形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合理竞争、戒骄戒躁的团队文化。在“分享、交流”的团队文化的促进下,团队成员会更忠诚于学术研究,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开展学术创新和学术交流,为团队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5 结 论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下,西部高校应该抓住政策红利,通过会聚人才、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人才组织机制、形成科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催生创新成果,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国家科技体系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映珊,陈春花.科研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团队运作[J].科学管理研究,2002(2).

[2]程勉中.论高等学校的创新团队建设[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6):116-121.

[3]科技部.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14-10-30)[2015-08-15].http://most.gov.cn/kjtj/201506/t20150603_119846.htm

[4]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EB/OL].(2010-03-16)[2015-08-15].http://most.gov.cn/kjtj/201003/P020100316386691314647.pdf.

[5]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0[EB/OL].(2011-10-01)[2015-08-15].http://most.gov.cn/kjfz/kjxz/2010/201203/P020120321558133124363.pdf.

[6]张红峰.高校学术创新团队的培育与保障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7]吕伟斌.西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发展,2006(1):97-10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