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调查
2017-11-14刘毓敏
刘毓敏
内容摘要:“互联网+教育”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在于教师对学生付出很多而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重复的教学使得教师工作缺乏创造性,繁重的教学任务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标准削弱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职业倦怠 成因
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工作容易使人工作效率降低,对职业丧失热情和兴趣,情感变得疏离和冷漠,身体感到疲惫。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方面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技能,另外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兼顾家庭生活。多重角色的压力日积月累便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其恶果就是教师对工作丧失了热情,控制感和成就感降低,对学生也失去了耐心和爱心,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在翻转课堂和慕课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冲击下,“互联网+教育”时代呼之欲出,这场“教育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解析“互联网+教育”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找出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施治,帮助教师有效克服职业倦怠获得工作的满足感。本研究受到启林教育研究院的资助,是研究项目《“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旨在了解教师职业倦怠在“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从而归纳出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访谈对象是不同年龄段的四位大学英语教师,访谈内容为他们对大学英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以及职业倦怠原因的分析。通过整理这四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纪录,总结出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1.教师对学生付出很多而回报很少
教师的高付出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投入量这个方面,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班级规模大而且课时较多,每到学期初看到密密麻麻的课表老师们普遍感到头皮发麻,烦躁不安的情绪滋生。另外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缺乏热情,这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许多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只知道被动接受老师的指令而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无疑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使老师们感到心累。其次,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教师觉得自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却很高。老师花费很大心血备课上课,但是学生评教的分数却达不到预期,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让他们感到很受挫。教师感受不到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虽然社会倡导尊师重教,但是教师地位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体现出教师职业的悲壮。
2.教师教学工作重复而缺少创造性
大学英语教师常年承担同一门课的教学任务,周而复始的备课上课,换汤不换药的教材和教学过程很难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虽然不断循环的工作磨练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工作越来越娴熟,但是也同样磨蚀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在访谈中,有教师谈到二十年的教龄让他从一名教学新手成长为资深教师,对教学内容耳熟能详,教学流程能够轻松驾驭,但是越是觉得得心应手的工作越是丧失了激情。简单重复的劳动使得工作缺乏创造性,迸发不出新的火花,无法给老师带来快乐。
3.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而无暇在专业方面获得发展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他们还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占用了大量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没有时间看书充电来提高业务素质,完全沦为“教书匠”。这样的工作状态不利于教师的业务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长期的超负荷运转透支了教师的健康,加重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教师在访谈中抱怨到,在学校里整天围着讲台转,回到家还要被家务琐事包围,连轴转的生活使他们身心俱累。那些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更是只有把自己锻炼为超人才能在工作,学习和家庭三者间取得平衡。
4.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教师制约了教师发展
外语科研难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一致呼声,现状是外语核心学术期刊数量少,外语科研项目申报难,外语博士点不足,这些困难制约了教师的科研发展。此外,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忽视了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英语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没有意识到应该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有效的教学才能得到推进,外语教学和外语科研严重分离。而科研成果却是高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并且和职称评定挂钩,没有科研成果,职称就上不去,让教师感到非常苦恼。特别是青年教师常常陷入一个怪圈--职称低难以成功申报科研课题,反过来没有科研课题评职称又难上加难。这种不合理不人性化的教师考核体制大大削弱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造成了他们的职业倦怠。
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为后续探求对于教师职业倦怠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制定解决对策打下坚实的前期研究基礎。
参考文献
[1]韩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9-101.
[2]李永鑫,杨瑄,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07(4):952-9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