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激越年代的记忆
2017-11-14鞠永畅
鞠永畅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圆月吃月饼。而关于中秋节的记忆,每个年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回忆;人生都会经历很多年代,但充盈着您的理想和不可缺的记忆的年代可能只有一个。
不同年代的中秋“味道”
每个年代的人对中秋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也许一件老物件,也许一两句家长里短的问候,但在今日,各个年代节日的特征随着岁月的打磨而变迁了。
20世纪的中秋味道有很多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回忆,那时候的中秋是香甜、是信念、是奢侈、是团圆,偶尔也有失落。
20世纪50年代的中秋,吃着奶奶自制的月饼,喝着爷爷亲手泡的茶,即便只能分到一小块、喝到一小口,那也是会甜到心里、香到心里去的。那个年代的中秋,月亮是那么的清澈、透亮……
60年代,小时候的人们会斜挎着大大的与个头不相称的水壶,去寻找中秋仍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为自己热爱的家园奉献着精力的亲人。那个年代没有团圆,没有中秋,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70年代,“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成为彼时的流行语,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大街小巷,标语、广播处处充斥着为人民服务的影子。那个时代和家人一起过中秋,简直就是奢侈品。
80年代的中秋之夜,能够和一群小伙伴挤在黑白电视机前看大侠霍元甲,哼着“万里长城永不倒”那才是最大的乐趣,心中也就满满地都是团圆了。
90年代,争先恐后的想成为“先富起来”的人们日益浮躁,在这个下岗、下海纷沓而至的年代,股市行情大屏幕上闪烁着的红和绿才是人们最关注的东西:失落和机会并存。
……
到了21世纪,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月饼,小朋友们也从刚开始抢着吃,到后面的被强迫吃,这些年代富裕了,情也变得有价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家乡,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无法和父母团聚的人们越来越多。和父亲同席而坐,两盏清茶阔论天下的画面再难得见。时代越来越进步,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而我们离父母,却越来越远。
青春激越年代的记忆
中秋节留下了的青春回忆是难忘的,一位叫诚哲的博友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人生多年的里程,有一个中秋节是通宵无眠的。回想起来,这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大学刚刚毕业分配到一所大学当老师,充满理想,踌躇满志。中秋节到了,记不清哪位朋友提议到某郊外公园去赏月共度中秋,于是发出邀请,立即有13位朋友(7男6女)响应同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思潮与行动在中国相对封闭的大地上搅动,西方的各种思潮犹如潮水般涌入,而正统的主流意识也被许多渴望探索的年轻人在认同与坚守时提出质疑。我们这帮朋友大都是些不甘寂寞不甘于现状的人,常常谈论一些中外古今形而上的东西,又去探询如何达到形而下的结果。于是下午大家相约骑自行车出发,除了游玩交流吃月饼美食外———那时的美食远没现在丰富但似乎带来的幸福感比今日还大,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月夜在公园中休息亭子旁的草坪上,一群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彻夜的畅谈和激烈的辩论,辩论很激烈,甚至对立冲突,但温暖的回忆是,没有心的对立、隔阂与关系的紧张,而是分享,呈现,思索,碰撞火花和沉浸其中……
“今天,一些朋友走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中,他们中间有律师、媒体编辑、政府市长、企业董事长、专家学者、身心灵成长导师等,践行着自己的探索与理想,或许成就有大有小,位置有高有低,有些人交往也日渐稀疏,但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而这与他们年青时对理想的执着探询和追求是相关的。
“中秋之夜,祝福我的親人与朋友,祝福在那个特别的中秋夜与我生命联结的这些和我同样年青而充满理想的人,拥有快乐、意义、价值与幸福!”
中秋成了抹不去的思念
一到中秋节,除了团圆,思念自己的亲人、朋友之外,常常会忆起这个特别的中秋节,想起彻夜交谈、辩论的那些朋友,为亲人安康默默的祈祷和付出,为社会国家富强和自我实现的探索与努力,那些青春的希冀和尚显青涩的话语,成了一种理想,一种动力,一种承诺,一种思念。
“4年前的中秋节,我会急急往老家赶,如今却成了奢望。”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牛文丽在微信中赋诗一首,表达中秋节对母亲的满满思念之情。她在题为《我的家在哪里》一诗中写道:
我的家在哪里
在母亲牵挂的泪眼里———
古朴的家乡小镇
生长了我儿时的纯真
门前的小河
流淌着不息的母爱
小时候的我
走进母亲炽热的眸子里
像走进温暖的家
我的家在哪里
在母亲纳的布鞋上———
人生是一条流动的河
那年七月流火的夏日
为了一个绚丽的梦
我离家远行
母亲为我纳双布鞋
针针线线纳满祝福和祈愿
希望女儿走更远的路
母亲啊或许
前路不是温柔的梦乡
给予的是
风雨泥泞、漂泊动荡
靠自己
择向、撑篙、划桨
相信女儿已长大endprint
会走稳足下每一步
不负您沉甸甸的重托和希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抬头凝望皎洁的月光,游子们难免发出感慨。远在京城谋职的李群杰,每到中秋佳节就会思念豫东故乡,思念化成了《故乡的月夜》:
总是这样
夕阳尚未褪尽
你粗布衣、蓝马褂的身影
就匆匆带我走进了
那甜美的梦境
故乡的夜啊
我知道
总是在这样的时候
你才有理由为我送行
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用你纯情、甜美的故事
编织着我
未来的行程
故乡的夜啊
你知道
总是在这样的时候
我才有理由为你重生
万水千山星辰变幻
都挡不住身边的日子
从此
变得因你而生动
故乡的夜晚
时常让我浮想翩翩
每到这样的时候
我才有机会独自聆听
你那
珍藏在我心底深处
美妙的歌声
茫茫雨雾
漫漫风雪
多少个寂静的夜里
我只为等你
等你一缕温馨和柔情
太阳出来了
故乡的夜啊
渐渐变亮、变红
直到模糊无法看清
这时候才发现
脸上已有大滴大滴的泪水滚落下来
而我的心
却早已化作一只倦鸟
一遍又一遍地盘旋在故乡
那蔚蓝的空中
【链接】相关资料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民俗故事
庆丰收的节日。农民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成。”因此八月十五是农民定年成的节日。“春华秋实”是收获的日子。如果年成好的话就开始庆祝丰收的活動传说中说: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庙要演戏酬神,用竹子一根,上端绑以金纸,这种竹杖是给土地公走路时作拐杖用,并祈求明年会有更好的收成。
嫦娥奔月。射日英雄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后来嫦娥贪恋自己的美貌,保持长生不老,自己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飞升月宫。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的嫦娥祷告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月神的生日。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传为日神的配偶神。我国以嫦娥为月神,代表美丽、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优美的性格。中秋节为月神生日,八月十五日信徒们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众:有在户外院内设香案供鲜花、水果、月饼、焚香烧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团圆的气氛中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就是所谓的“拜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