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7-11-14钱明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广校分校办学

钱明

泰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下辖靖江、泰兴、兴化三个县级市,海陵、高港、姜堰三区和泰州医药高新区。全市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5所,其中市级分校1所、县级分校4所,主要承担学历教育、农业科技和农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职能。2006年农业部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泰州区农广校结合实际,积极面向农村从业者和农村青年,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中职学历教育,自2009年以来,累计招收中职学生9358人、毕业9346人,现有在籍学生2666人。通过涉农中职教育载体,为农村经济繁荣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中专学历的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管理等实用型人才。但自2011年开始,泰州地区涉农中职教育招生人数总体呈现负增长。

一、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多数人不选农

随着教育基础条件的改善,泰州地区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目前全市有普通本专科院校8所,中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升,泰州地区各类人员教育的选择性不断多样化。此外,面向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录取率节节攀升。2010年泰州市成人高校录取率达77.46%、2015年录取率达86.63%,高等教育的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在职人员学习。在泰州,教育资源“供小于求”的短缺状况已经发生改变,“供大于求”的饱和竞争在学校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出现。教育资源的丰富,让两后生(“80”“90”后)有更大的選择空间。非农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广校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城镇进程加快,农民不从农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大批的农地变成城市用地,农民的生活方式由住农家院变成住高楼大厦,农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进城就业、从事非农产业成为新常态。2015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44.3万人,其中以农业为职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5‰。此外,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低,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因此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逐步减弱,农民参加涉农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想学、愿学、主动学农的人数减少。面向农业、农民的农广校教育则面临生源不足的难题。

(三)教育经费欠缺,广校不愿办农

在江苏,经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广校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期15天、7天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有“2500元/人”“1000元/人”的培训经费,学历教育与培训经费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农广校的办学积极性。此外,相对于“短、平、快”短期培训而言,中职教育系统性强、要求高、时间长、教学内容多。此外,一些基层农广校适应时代要求、主动创新意识欠缺、有怕苦畏难情绪,不少农广校选择只办农民培训、不办中职教育。这是导致泰州地区近几年招生人数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自身能力不足,办不起农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教职成〔2010〕12号)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此外,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做出具体规定。目前,泰州五所分校共有专职教师57人,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分别为2人、10人、43人、2人。五所分校办公、教室面积共分别为3917平方米、8981平方米,电脑、图书等教学设备、资料总价值394.5万元。个别分校只有2、3名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公章、一间办公室,没有图书、没有实习实训条件,办学条件艰苦。县级分校硬软件条件、独立办学能力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相比明显不足,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不强,这也是制约基层农广校办学的一大瓶颈。

(五)教育缺乏针对性,农民不学农

不少农广校对农民学习特点研究少,坚持传统“教师为主、学员为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政府主导”变成“政府包办”,缺乏对产业发展、农民需求的广泛调研,对农民教育需求重视不够。一些教师不能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发挥了教师“教”的主动性,却未能有效满足农民学员“学”的需求,致使“教”“学”脱节。

二、强化农广校中职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自身优势,注重研究农民和农民教育,提升对中职教育认识水平

1. 农广校建校30多年来,有建成中央、省、市、区县、乡镇五级办学体系,有最熟悉、最贴近、最专注“三农”的办学经验,有组织、人社等多部门共管的优势,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是各级农广校办好学的基础条件。一是中央校、省级农广校要积极、广泛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基层需求,为基层办学提供有效服务。服务主要集中在四方面:提供各种时新实用媒体教材及其配套教学资源,有效保障基层教学的正常开展;开展基层师资培训,开阔一线教师眼界、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与教育、农业、人社、编制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为基层分校办学培训、稳定发展提供各类政策、经费保障;建立平台,加强基层分校的协调、组织、联合,增强体系凝聚力,检查指导基层办学工作。二是基层分校特别是县级农广校,需要加强沟通、联系,广泛合作,互通有无,共享教学资源、信息等,实现优势互补,形成集体效应。三是明确办学主体和重点。从实践情况看,农广校体系办学的主体是县级校,重点在乡镇,因此要加强县级农广校建设,要充分调动县级农广校和乡镇办学积极性、主动性。

2. 提升农广校中职教育内涵。当前,农广校中职教育更应该是一个给农民学员提供持续服务,开阔眼界、提升思想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帮助其致富增收的平台,不应把拿学历、发文凭作为中职教育的落脚点。如果农广校的中职教育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与功能,其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因此,开展中职教育,各级农广校要看清自身优势,研究农民教育,丰富、发展农广校农民中职教育内涵。endprint

(二)基本途径

1. 坚持走联合办学之路,具体做到一个“融入”和三个“联合”。

一是融入政府中心工作。利用农广校多部门共同管理的优势,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定期例会制度,实现农广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政府主要、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工作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切合度,不断提升农广校在地方“三农”工作中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联合,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办学经费。

二是联合高校。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实现农广校中、高等办学的有机衔接,提升农广校学历教育办学层次。同时,积极转化高新农业技术,利用中职教育平台积极向农民推广,提升农业科技利用率,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联合基层。目前,泰州地区开展学历教育的主体是县级农广校,为方便农民参学,教学班一般都设于乡镇、村组。顺利开展农民中职教育,县级农广校要主动联系乡镇农技中心、兽医站、成人教育中心、农经站等单位、部门,设立本地区全程覆盖的基层办学点,聘请相关人员担任辅导员,具体负责基层教学点工作,开展学员组织与服务、常规教学、学员生产指导等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办学体系。通过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各种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基层参与、支持农民教育的积极性。

四是联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示范,是开展农民教育的基本经验和成功做法。当前,开展以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的中职教育,农广校应积极吸纳、优先选择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学习,并在学员相对集中的地区选择产业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家庭农场等作为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其知识密集等优势,以产业为载体,通过结对引领、技术帮扶等多途径吸引普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

2. 强化各级农广校自身建设、提升办学和服务能力。一是建立专门工作班子。建立县级分校牵头负责的县、乡镇、村级办学网络,聘请热心农民教育、责任心强的基层相关人员担任班级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建好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基础;按照“产业发展和专业教学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三农、学员喜欢”的标准建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建好专职班主任队伍,每个教学班配备至少1名班主任。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立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升教师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积极组织专兼职教师进高校、进重点实验室、进科研一线、进生产一线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能手比赛、成果评比、实践指导效果评价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分校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农广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减少对兼职教师的过分依赖,实现职能从单一“组织”向“组织、教学、科研、指导、服务”复合性职能转变。办学应坚持“量力而行”和“少而精”的原则,提升办学质量、讲究办学效果,从传统粗放式的追求教育数量向追求质量、数量并重转变。

3. 落实农民教育经费。落实教育办学经费是顺利开展农民教育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县级农广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减少支出:一是坚持基础公益性办学方向,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分配利益通过激励机制合理且毫无保留地补贴给农民学员,调动农民学习积极性。二是加强与市各部门的联系,将农民教育与政府、部门重点、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服务、服从于中心工作,争取各级政府、上级农广校和当地组织、人社等部门的经费。三是积极开展农民教育项目申报,获取专项资金。四是实行学历教育与培训、从业经历互认机制。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的相关要求,规范、稳妥开展成绩、学分互认。充分利用好中央校提供的文字、视频教材,广播、电视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试卷等资料,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五是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广校应结合农民教育实际,制定年度招生及资金使用计划,用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两条“腿”走路,有计划、合理调度各类可控资金,按照教育部按“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的标准,从可控经费中统筹补足差额部分,并适当控减广普式、效果不明显的短期培训规模,支持农民教育事业,实现学历教育与农业技术培训两者的合理、协调发展。

4. 积极开展问需制的精准教育。从泰州地区情况看,接受中职教育的不少农民学员由于就业的不固定,呈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今天在村学习、明天离家务工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提升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保证质量、确保实效是农民教育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条件,围绕并有效满足农民需求、实行问需制的精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准教育对象,应优先选择热爱农业、具有初高中文化基础和一定产业规模的农民,从目前泰州情况看,应优先将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基层组织负责人等作为教育对象。建立招生联动机制,积极加强与市组织、农经、工商、民政等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更新规模生产户的人员情况,建好后备学员信息库,精准确定招生对象。

其次要了解需求,精确内容。开展过细的调查研究,全面、准确了解每个班农民学员的生产实际、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动机等情况;明确专业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将教学目标与学员学习需求、兴趣点通过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教学联系起来。教学人员与农民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头、深入一线开展教学,要紧贴三农需求办学,明确重点,确保教育工作实效,增强办学吸引力。中职教育实现从注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

三是主动开展有效的跟踪服务。坚持服务大户、规模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一线指导、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难题,让农民学员切实感受到知识、科技的力量,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办学吸引力。

四是要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坚持“少而精、办精品、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教育工作,确保每个基层分校年年有教学班,可以按照“每个专职教师至少每2年做一次班主任,每个教学班招生不少于50人”的标准确定办学规模。

5. 建立招生教学工作考核机制。工作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立培训经费平衡机制。下达培训项目資金时,应适当考虑该校招生情况,没有招生或没有完成省级规定招生任务的,应控减培训任务和经费;并在各类表彰奖励中实行招生一票否决制,对招生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实绩好的分校应给予奖励和经费补贴。二是办学实绩考核评价监督机制。对教育、培训的实效,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查等,准确了解农民学员学习效果,对各农广校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对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的分校应适当减少招生、培训指标数,适当减少补贴经费。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市分校校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广校分校办学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