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农科教融合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训模式

2017-11-14吴洋高燕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广校田间农民

吴洋+高燕

一、践行农科教融合

(一)农科教组织的结合

精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有机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领导组织要以这三个部门为主,且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农业部门主要负责提供培训对象、培训需求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标准和要求;科技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科技项目、科技内容和技术要求:教育部门主要负责教育培训和考核。

(二)农科教内容的融合

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渠道,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农广校充分利用田间学校和教育培训实训基地,把培训对象、科技培训内容和教育教学贯穿融合。如昌平农广校在大棚蔬菜实用技术培训中,聘请了科技推广部门的专家到田间地头结合大棚蔬菜出现的问题和菜农的困惑手把手答疑解惑。另外,学校在校社合作中聘请农业和科技部门的专家为顾问,由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工作监督和培训验收。

二、打造精准培训模式

(一)社校合作培训模式

昌平农广校走进农民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社创办田间学校,满足了本地产业和农民的需求,助推了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学校在本区445家农民合作社中选取8家作为试点,创办田间学校,成立农广校工作站,开展精准培训。培训重点是: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对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培训。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办6期农民合作社社长培训,8期农业技术人员培训,10期职业农民培训。在南邵镇昆利合作社、兴寿镇鑫城缘果品合作社、延寿镇黑山寨果品合作社开办9个中专班,培训农民368人,助推了农村合作组织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田间学校”培训模式

昌平农广校走进农民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社中创办“田间学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田间学校”进行;培训坚持“学用结合”、“农、学融合”、 “半农半读”原则;培训通过集中授课、村头田边指导、个别辅导、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多样化形式、方法开展教学;培训内容符合产业需求和农村实际;培训效果是“教得實,学得好,用得上,有实效”。田间学校培训模式的优势是接地气,培训对象对技术本领学的快、易掌握,能解决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困惑。

近年来,学校在农民合作社中创办的8所田间学校中深入践行。农科教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北京谷氏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专家的指导下,以流村镇养殖基地为中心辐射延庆、通州、大兴、顺义、房山、密云及河北、山东、辽宁、陕西、内蒙古等多个地区。目前合作社已吸收会员573户,会员年均纯收入2.3万元,比当地非成员农民年纯收入高30%,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

学历教育培训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举措,培训通过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新内容,提升职业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开办果蔬栽培、现代农艺、畜牧兽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5个专业。2016年,学校开办9个涉农中专班,在校生392人;衔接6个大专班,在校生116人。2015年至2017年,学校通过摸底调研、对象遴选、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等工作,推荐出38名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中高职毕业生等),参加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高职贯通培养全日制大专学习。这些学员将通过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二年的学习,逐步使自己在农业技能水平和创意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激活,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发挥,成为一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骨干力量。

2016年11月,北京电视台走进昌平,对崔村镇振明顺通果品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录制宣传,提升了昌平农广校的社会影响力,肯定了学校精准培训的效果,巩固了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主导地位。

(四)信息、数据化培训模式

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学校在原有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音像的基础上,开通了手机短信;建设了微信平台;成立了电影放映站;开通了卫星终端接收站。随着教育平台的不断拓宽,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提升了。目前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

2015年,学校率先在昌平区南邵镇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试点,建设“互联网+农业”平台,学校出3名老师和一名和外聘专家成立工作组,为合作社的营销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指导。另外组织农民学习电脑和手机的知识与操作技巧,然后开设互联网+农业”平台、淘宝店铺、微店、微信公众号等。同时针对市场陆续推出了二维码、集赞送好礼亲子采摘、果树领养、双十一促销等营销活动。“互联网+农业”平台的建设,使合作社的营销业绩有了显著增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三、开办“四个课堂”让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

学校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改革是通过“四个课堂”进行的,即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

(一)空中课堂

学校推行“空中课堂”, 探索、实践“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落地应用。通过学习云平台和APP的使用,学会查询在线组班、授课教师、课程设置、选用基地及学员评价情况。通过学校的“卫星小站”组织职业农民收看节目。“空中课堂”拓宽了农民的信息面,“空中课堂”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教育,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真正体现了“时时、处处、事事、人人”。使农民的学习随时随地,更具有自主性和针对性。

(二)固定课堂

学校办好“固定课堂”,把农民请进学校,集中培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让农民全面掌握先进的种、养、加技术,不断提高创业和致富能力。

(三)流动课堂

学校坚持“流动课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送教下乡,为农民发放相关的学习资料、放映相关的农业专题片,适时组织农民到创业典型、种植示范户、果蔬、基地观摩学习。

(四)田间课堂

学校用活“田间课堂”,学校教师和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答村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把课堂开设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开办“四个课堂”,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进门学知识、下地获技术、上网得信息、业余受教育的甜头;增强了学校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效果和培训的覆盖面;初步克服了农民量大、面广、需求内容多的难关。

四、创新教育培训内容

(一)精选培训内容

学校本着服务本地特色产业、方便农民和贴近农民的原则,将培训课堂搬进农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和田间地头;培训内容以主导产业为基点,注重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两条主线,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和培训内容;学校经反复调研和实践,确定了“都市农业”、“农民创业”、“电商知识”、“农产品营销”、“惠农政策解读”等为主要教育培训内容。

(二)编制乡土教材

近年来,学校自编了《农村知识集萃》、《文玩核桃栽培》、《蔬菜与食用菌种植技术》、《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农村合作社百问》5本乡土教材;完成《合作社运营与管理》、《林下经济》等8门核心课程的课标制作。

下一步,昌平农广校将更加注重办学能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不断加强体系建设,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广校昌平分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广校田间农民
春日田间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田间地头“惠”果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