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课程实施的多途径实践研究

2017-11-14王志芳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古代文学

王志芳

摘要:课程实施的多途径化是学校教研项目“古代文学课程优化探究”的一项课程改革措施,通过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开通“飞信读书”方式、增设专业选修课、普及现代化文献检索方法和途径、设置经典诵读时间等课程实施方式也能顺利开展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也证实了诸多课程实施方式在古代文学的教和学两方面都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优化;多途径

在解读经典、传承文化方面,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开设的古代文学课程,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古代文学在同类专业课程中一向是以开设时间最长、开设课时最多而著称的,有的学校曾经安排八学期500节课左右。而如今有学校仅安排4学期144节课,今昔相较,不可谓不相形见绌。这门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人文内涵的课程,在当今高校课程改革完善的趋势下,尤其是在新建专升本院校的课程改革体系中,面临诸多老问题和新矛盾的挑战,这些问题和矛盾也恰好给了我们一次反思与总结的契机,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古代文学课程优化方面做一些思考和切实可行的努力。

笔者结合承担的一项教研课题“古代文学课程优化探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在古代文学课程实施的多途径方面开展了初步的课程优化实践,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对诸项古代文学课程实施多途径的可行性方案付诸实施,且初见成效。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

古代文学课程中大量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需要系统全面且细致深入的介绍,这种系统性和细致化的目标只凭借有限的板书和被过度压缩了的课时来实现是有很大难度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难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将多媒体课件运用至教学中,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古代文学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也很有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节约了板书时间,能向学生展示出更多的内容。课堂信息量的增加拓展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他们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设施运用于教学是一个典型的教学相长的过程,除了上述学生的受益,于教师而言,准备多媒体课件是一个细致的工作,制作课件的过程是一个讲求深度、讲究美感、讲索效率的综合技术的运用过程,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无疑也是一个知识再强化、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不否认在内容选取丰富、方法运用恰当的前提下,传统课堂讲授同样会展示出其充实生动的魅力,不过,顺时而进,诸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精心选取和适量介入,会令这门传统课程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诗词虽是古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学生很不情愿花时间和精力用于诗词的诵读,基于此,笔者借用了一个视频刺激了一下学生的意识,比较成功地通过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一档诗词文化的节目,节目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手法,以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方式,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由一位理工科女生成功闯关击败时任擂主荣升新擂主之位的片段,节目中女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熟识和熟练运用令中文专业的学生汗颜,这有效激发了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经过两个学年的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学生真实感受到了这种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在优化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它使抽象的语言教学具象化,从而更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甚至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通“飞信读书”方式

学校学生绝大部分运用的是移动公司的手机号码,缘于此,在众多的现代通信方式中,笔者选取了飞信这一方式,充分利用其惠而不费的特点,与学生之间开通了“飞信读书”这种新的读书方式。这是一个习惯于速读的时代,年轻的学子们甚少能静下心来认真领略和感受一下这些于人们身心皆有益的经典,“飞信读书”这一读书方式的产生就是基于对当代学生的这一阅读现状的实际而设置的。笔者选取了篇幅相对短小但是在各种角度的价值体认上皆属经典中的上乘之作,在除去周末和假期之外的正常学习日的非上课时间,每日通过飞信发送给学生经典著作的部分内容,三年下来,通过“飞信读书”的方式,学生陆续完成了《老子》《論语》《大学》《中庸》《孝经》《菜根谭》《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等书籍的阅读,参与“飞信读书”的学生由最初的四十多人增至四百余人。令人高兴的是偶尔会有学生在阅读完某一次的飞信内容后会有一点疑问和思虑反馈回来,并对此进行探讨。由此而观,“飞信读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校园之外的作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非实时的研讨交流,教师要让现代信息技术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三、增设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相近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给予广度或深度上的补充,那么,在古代文学课程实施的多途径方面,笔者尝试了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以专题教学的方式加强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的方式。目前,中文系已开设的与古代文学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有《诗经》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古典诗词精品赏析、汉字趣谈、姓名用字例析、中国古典小说欣赏、唐诗宋词名篇鉴赏、唐诗宋词元曲名篇导读、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周易》入门等课程,这些课程是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研读领域开设的专家、专著或者专史性质的专题课,都非常注重专题性和学术性。这一类研究色彩比较浓厚的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于教师而言,激发了其研读兴趣,促进了研读深度;于学生而言,拓宽了其阅读广度,可谓一举两得,教与学、师与生各有所获。

四、普及现代化文献检索方法和途径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步骤,于今而言,绝大多数知识的获取在异常迅捷、便利的查找搜索工具的协助下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课堂教学不再以知识传授数量的浓度和传授时间的长度取胜。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并学会实际操作各种便捷的查询工具、搜索途径和有效的查询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检查学生做的一次抄写司马相如《上林赋》的作业后,发现学生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能力很不理想,其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络上查到一篇正确无误的《上林赋》来作为抄写的蓝本,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抄写不完整、抄写错误百出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学生们不知道最有效的资料搜集途径和方法的原因,也不排除一些学生确实有点懒惰,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再查找另外的一份做一下比照校对的工作,以保障抄写内容的完整和准确。由此看来,注重对学生现代化文献检索途径的传授,以加强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是需要及早及快进行的一项工作,否则教师仍会继续看到很多学生直至做毕业论文时,仍然不知道最有效的资料搜集途径和方法,这于教于学都是十分不利的。

五、设置经典诵读时间

“只学习、不读书”,是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之间的所有古代文学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的经典阅读量是非常不乐观的。虽然学生对古代文化典籍接触得比較早,但是数量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导致即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存在与传统文化典籍疏离的状态。普遍的浮躁之风使得很少有学生能够静心于读点典籍,更不用说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体会人生了。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学的教授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经典的前提性地位有充分的认识,然后具体实施起来,使他们的阅读量成为学习效果由量转为质的重要保障。学生要多读、熟读,甚至背诵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正如霍松林先生所言:“伴随博览、熟读、背诵而来的,首先是识解的高远和品德、情操方面的潜移默化,其次是对于诗词骈散等各种文体的娴熟和运用。”

近年,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多读、熟读经典。认知是审美的一个必要的前期环节,只有保证了前期认知环节的感性认识,经典作品中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气度风骨、意志情怀才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精神补给。保证了一定的经典阅读量,还会进一步增强学生通过比较、融通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前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把需要诵读的作品布置给学生课后阅读,事实证明许多学生都不把这当回事,没有什么学习效果。于是笔者稍作改变,在尚未申请到专门的诵读课之前,笔者先分了一小部分课堂时间给经典诵读,略做一点强制性地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诵读规定的经典作品,力求让学生在聆听和吟诵中感受经典之美,改变“只学习、不读书”现象。

在古代文学课时被大量压缩的现状下,教师将古代文学的系统框架介绍给学生不难做到,但是再要进一步细致化讲解就有难度了,这就要在对教材知识灵活合理处理的前提下,精选讲解内容并做好学生课下自学内容的引导工作,从而实现面与点的有效结合。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笔者在给2013级秘书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教授古代文学时做了一次尝试,没有像以往那样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隋唐至近代诸阶段的文学内容,而是分成课上和课下两个阶段进行学习。笔者课下安排学生通读教材,补充完善已经为他们整理好的提纲,通过这种形式达到系统了解文学史的目的。课上针对这部分内容以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为主的特点设置了12个专题,以作品介绍为主进行专题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以期达到熟识作品的目的。平时的督促和期末的考核,这两部分的学习互为补充,彼此完善,能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点和面的有效结合。

这一尝试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学生课下对提纲框架的补充完善来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课堂面对的是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他们有一部分可供自己掌控的时间,目前的教学,方法的传授和引导更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讲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通过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途径来实施。

在高校普遍重视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教师需要在保持古代文学已有的优势、突出古代文学本身特点基础上做教学的进一步优化。笔者近期所做的种种努力就是想通过课程实施的多种途径把古代文学所涉及的传统文化中的,最贴近心灵需求和人文关怀的,最有生机和魅力的内容通过更广泛的途径和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和解读出来,让古代文学所担负的解读经典、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使命更直接、更有效地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优化教学与实践
《食品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