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

2017-11-14陈雪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养效能个体

陈雪艳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教育理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

陈雪艳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6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用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现状,探讨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和理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与母亲的拒绝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尤其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具有直接作用,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能够在35.5%的程度上解释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变化。

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交往效能感;情感温暖;拒绝

人际交往活动是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社交的需要,都希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归属于某个团体。人际交往能力更是大学阶段的个体迫切希望能够提高完善的重要能力。大学生的年龄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的成年早期,面对亲密感—孤独感的发展任务,主要的发展目标就是建立友情和爱情,发展爱的能力,如果这一阶段个体没有得到良好过渡,可能会与社会疏离,感受到寂寞和孤独。个体执行人际交往活动是在对自己人际的交往效能判断的前提下实现的,付梅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1]。谢晶这样定义人际交往效能感: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2]。个体如果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才有可能在交往动机的促使下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活动,研究个体人际交往效能感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史慧静等人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十分显著[3]。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的研究表明儿童表现的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和富有反抗性与母亲的拒绝、干涉、溺爱、独裁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对待子女的态度行为,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会对个体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个体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性格和能力作用于学校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个体与父母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他人和自己关系的理解影响着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制约或是促进着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大学抽取大一至大四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0份,得到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89.7%。其中男生122人(45.4%),女生147人(54.6%);文科76人(28.3%),理科193人(71.7%);一年级76人(28.3%),二年级63人(23.4%),三年级56人(20.8%),四年级74人(27.5%)。

(二)研究工具

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蒋奖、鲁峥嵘等人在Arrindel等人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的基础上,考察其在中国人群中的使用情况,编制了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该量表含有父亲、母亲两个分量表,各21个项目,共42个项目,各题都是四级计分,考察父亲和母亲的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维度。该量表的Cronbach’ s a系数在0.74~ 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70~0.81之间,信度良好。且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4]。

2.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谢晶等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含36个项目,采用六级计分,考察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六个维度。Cronbach’ s a系数为0.56-0.78;将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校标检测,效度良好[2]。

(三)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性别和学科分类上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见表1-2)。

表1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M±SD)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表2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学科上的差异检验(M±SD)

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利他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这两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文科和理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突出表现在亲和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这几个维度。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年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在年级上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六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通过事后比较法(LSD)发现,二、三、四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优秀。二年级在亲和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效能四个维度上都显著高于一年级,三年级和一年级在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沟通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上的差异显著,二年级的亲和效能显著高于四年级,四年级的利他效能相对于一年级学生要高很多。

表3 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M±SD)

(二)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如表4,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与母亲的拒绝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亲和效能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印象效能与父亲的拒绝维度和母亲的拒绝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利他效能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自我价值感效能与母亲的拒绝维度、父亲和母亲的过度保护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控制效能与母亲的拒绝维度和过度保护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表4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在上述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和母亲的拒绝维度为自变量,以人际交往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母亲的拒绝未能进入回归方程,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尤其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具有直接作用,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能够在35.5%的程度上解释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变化。

表5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利他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谢晶认为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2]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男生和女生在应对人际交往活动中各有各的优势。在利他效能上的差异与社会对男女的定位不同有关,男性被认为是有力量、有能力、可依靠的,而女性则是柔弱的、被保护的,这样的定位使男女主动或是被动地对自己的利他效能的判断出现差异。而女性天生的细腻和柔软让她们在面对情绪变化时能够以合适的方法抒发和控制,男性则较为意气和冲动,在应对情绪变化上需要更多的心理资源,以至于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出现差异。

将学科分为文科和理科,数据分析显示文理科同学在人际交往效能感上的差异显著,与田梅[5]的研究结果相同。文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身的人文修养十分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这样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交往过程中诸如冷场等尴尬境况的发生,使得个体在自身交往需要的推动下能够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同时文科学生一般较为感性,会在交往时表现出与理科学生显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技巧。理科的学生思维深刻理性,对自身的价值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对自身的情绪能够妥善处理,但不善于制造交际活动的乐趣,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这些维度上出现差异。

人际交往效能感出现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差异与韦耀阳[6]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脱胎于初高中封闭的应试教育,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鲜少,进入大学后个人时间大大增加,在社团活动或其他社会交往活动中慢慢积累,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各种人情世故也会有较多的了解和认同,不管是失败的经验还是成功的经验都会使大学生受益匪浅,实际交往活动的体验使得人际交往效能感越来越高。经过事后比较(LSD)还发现二年级学生的亲和效能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级各种社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洗礼,与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结交,对于自我加入一个团体的效能感极高。而四年级在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期,实习找工作等新鲜经验可能使得个体受挫,导致亲和效能不高。但在利他效能上,四年级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和实用知识,更有信心和能力帮助到他人。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生活在没有冲突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和利他倾向。个体通过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推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倾向,据此应对外部的世界,王虹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亲的拒绝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显著影响个体的负面评价恐惧[7]。父母的拒绝使个体的效能感泛化,怀疑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裹足于与他人的交往。对自己自我印象管理的不可控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活动质量。同时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限制个体能力和价值的展现,也错失了锻炼自我的机会,导致自我价值效能感偏低。精神病学家B. N.米谢夫等人认为:父母的严厉和管束往往导致孩子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症。孩子性格上歇斯底里特征可以追溯到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这种性格特征还伴以易动感情,缺乏自我控制和自私自利等表现[8]。施杰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不良的情绪表达等与其抑郁情绪的出现显著相关[9]。尤其母亲是个体自小表达情感、分享兴奋或悲伤时的第一选择,也是个体学习的榜样,当母亲的教养方式是拒绝时,个体便很难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影响个体的情绪控制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产生影响。

在回归分析的结果中显示,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维度对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有很高的预测水平。父母的情感温暖指父母对子女反应敏感、反馈一致且及时、对子女的行为倾向于积极看待并表示赞同和支持[10]。父母的赞赏和鼓励促使个体趋向于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从小拥有较高的自信水平,能够积极的面对自我交往的需求,对自己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充满信心。有研究表明:被父母接受的个体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如情绪稳定、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等。个体表现出这些亲社会行为后得到的反馈也会作为正强化刺激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研究结果中显示父亲的情感温暖对个体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与传统我们所认为的父母亲对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占比有很大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大众心目中母亲的情感更为外显,而父亲则较为内敛,当父亲表现出一定的支持和信任时对个体的触动更为深刻,而与父亲的交往经验则极大的影响着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许多研究发现个体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相处,父子的互动深深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性。Dollahite和David C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方面,父亲应当在教养孩子时注重精神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亲密[11]。这提醒我们,父亲在个体成长中的位置不容缺失且十分关键,作为父亲要对抚养孩子付出心力,斟酌仔细,正确适度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表达爱护关心是必需的。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宽容理解,对其成长问题耐心沟通处理,护航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1] 付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3.

[2] 谢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01(6):67-71.

[3] 史慧静.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1):1034-1035.

[4]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94-99.

[5] 田梅.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研究——以大学生为例[J].学理论,2012,(17):96-97.

[6] 韦耀阳.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自卑感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5):49-52.

[7] 王虹.人格对小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补偿效应[J].心理研究,2016,9(5):89-94.

[8] 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5.

[9] 施杰,王建女,石银燕等.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083-2086.

[10] Gauvain M, Huard RD. Family interaction,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using archival data[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9,13(1):75-92.

[11] Dollahite D C. Origins and Highlights of the Special Issue on Fathering, Faith, and Spirituality[J].Journal of Men s Studies,1998,7(1):1-2.

ToJudgetheInterpersonalEfficacyfromtheDimensionofParentalManner

CHENXue-yan

(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personal efficacy and to discuss the effect that parenting manner has on it , this paper employed s-EMBU-c and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interpersonal efficacy to conduct a survey on 3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Henan universi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self-efficacy between genders was not prominent. There also existed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efficac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The interpersonal effic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mong grad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arental affection had an obvious effect on interpersonal self-efficacy, while mother’ refusal posed an obviously negative effect. Parents’ sense of happiness especially father’s had a direct effect on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elf-efficacy, which could explain the conversion of students' interpersonal efficacy nowadays in 35.5% degree.

parenting manner; interpersonal efficacy; sense of happiness ; refusal

2017-04-18;

2017-06-06

陈雪艳,女,河南焦作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B844.2

A

2095-770X(2017)11-0044-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11.010

[责任编辑雷润玲]

猜你喜欢

教养效能个体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