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到底是个什么币
2017-11-14钟伟,魏伟,赵鹞
比特币到底是个什么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传统金融机构、市场和监管,还影响了人们对法定货币的认识。例如,一些央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在强调利用金融技术增加支付便利性、改善客户感受、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而努力推动电子货币发展的同时,也在尝试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能前景。一些民间人士则全力投入网络虚拟币或代币的设计、挖掘和交换之中。其中最为有名的代币是比特币。那么到底什么是比特币?网络虚拟代币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究竟是殊途同归,还是风马牛不相及?
钟伟:欢迎二位参加本期圆桌讨论。近年来,比特币热潮渐起,且其巨大的价格升幅也令人惊叹:据说如果2009年在比特币上投资1美元的话,今天便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有人将其称为“未来货币”,绘声绘色地形容其已被银行广泛受理,甚至有可能纳入一些央行的外汇储备。传统法定货币承担计价、交易、汇兑、储备等各种基本职能,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维持增长、物价和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那么,在两位看来,比特币究竟是什么?它由谁发行,由谁假定如何流通?比特币究竟是不是货币?
魏伟:比特币当前更类似于一种虚拟资产。今年6—7月,其价格经历了从接近3000美元的高点至1758美元低点的巨幅波动。比特币交易的参与者寄希望于技术能够助力其成为数字货币的预期,也抱有在货币无限需求之下比特币因供给的有限性而能够实现价格长期上涨的预期。但实际上,比特币更类似于虚拟资产的炒作。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而是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使用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性。考虑到比特币应用场景的现状和未来,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虚拟资产而非货币。
赵鹞:比特币是数字货币的一种。目前,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形式,通过数据交易并发挥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及价值存储的功能,但它并不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货币;没有政府当局为它提供担保,它只能通过使用者间的协议来发挥上述功能。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分布式总账(Distributed Ledger)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支付机制。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认为,数字货币就是“加密货币”(Cryptocunrrecy),具有新型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支付系统和类似早期金本位时期的货币属性,即不受中央银行控制。一些比特币追随者以比特币供给总量稳定故而没有“通胀”为由,将比特币看作是人类未来最好的货币形态的这一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比特币尚不具备货币的三大基本职能。
钟伟:随着科技的进步,货币也逐渐摆脱了贵金属、纸币、银行卡等具体物质载体的形态,正在向电子货币过渡。在两位看来,未来法定电子货币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在法定电子货币之后,是否有可能存在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时代?
魏伟:电子货币本质上是法定货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按照发行主体和应用场景分为储值卡、银行卡、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等。法定电子货币的首要特征是国家信用,其次是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仍然是重要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法定电子货币在交易的可追踪、可追溯,以及支付便利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账户的实名监管要求也将日益提升。货币本质上仍具有“人类社会最高信用本位载体”的特征,中央银行,尤其是大国央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正是漫长的信用竞争的结果。在当前数字货币在大国央行和私人部门的竞争中,如果大国央行有能力胜出,那么未来法定数字货币时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赵鹞:货币金融学教科书向我们揭示了货币从实物货币、商品货币到现在信用货币的发展。原始物物交换对应的是贝壳、斧头等实体的一般等价物;随着农业生产的扩张,出现了丝绸、金属等体现价值稀缺性的货币,即商品货币;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信用货币、记账货币,以满足大规模商品贸易的需要。现在,我们迎来了数字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物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未来即使不是“数字货币”也会有其他形式的某种货币取代法定纸质货币,但其本质仍应是更好地、更节省地建立及维系人们之间的信任而体现的经济价值。
钟伟:当前,各种网络虚拟代币活动日益升温,并被统称为I C O(initial coin offering)。一些人在忙于编写代码、程序和扩大应用场景,他们被称为码农;另外一些人在忙于用类似电子游戏机一样的“挖矿机”提供高能耗机器的连续运行获得代币,他们被称为矿工。矿工和码农构成了ICO的独特风景。两位如何看待这些代币或者商圈币?他们究竟是什么?代币(Money Talkie)究竟和货币(Currency)或硬币(Coin)有没有关系?代币替代的是什么?
魏伟:代币可以类似赌场的筹码。当前主流的网络虚拟代币包括比特币、瑞波币、以太币等。这些代币在其特定的虚拟网络交易平台上可以进行交易买卖。商圈币的概念也类似。一个商业圈子兑换的介质,就是这个圈子内的专用币,也叫商圈币。数字代币在特定虚拟交易平台,既具有交易介质的作用,同样具有虚拟资产的性质,与筹码在赌场的作用类似。当前代币和货币之间是具有价值联系的,而且代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机者;但代币和货币之间的价值联系非常不稳定,波动极大。虚拟网络中的一些交易正在逐渐接受代币的形式。代币本身的交易已经非常广泛。代币以技术解决信用问题,并在网络虚拟世界推广以代币作为真实货币的交易,从而刺激码农和矿工的工作热情,也刺激代币本身的价值显著上升。
赵鹞:网络虚拟空间里的数字加密货币ICO(数字货币首次公开众筹),相比股市中的IPO更自由,也更疯狂。无论是谁,身在何处,只需复制一串代表“钱包地址”的代码,将一定量的“原币”(通常是比特币或以太币等数字货币)打给ICO项目的发起者,即可参与ICO众筹,类似于股市上的“打新股”。若“打新”成功,将得到相应数量的“代币”——一种新的数字加密货币。这种众筹赌的是“代币”会升值。而“代币”升值与否,取决于ICO项目的应用前景。ICO发起者会发布一个技术白皮书,阐释其技术上的创新。但同时,这其中很可能会存在诈骗,使参与者最终血本无归。ICO与货币和硬币没有任何联系。至于“商圈币”则属私人货币(Private Money),早已有之,与数字货币没有直接联系。
钟伟:从全球范围看,主要代币的大致种类和规模如何?中国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设计、挖掘和交换代币的行为,究竟会给中国经济和金融活动带来哪些影响?此外,法定数字货币与网络虚拟代币和非法网络传销的五行币等,存在哪些差异?
魏伟:当前全球主要的代币包括比特币(市值455亿美元)、以太坊(市值212亿美元)、瑞波币(市值72亿美元)、莱特币(市值24亿美元)等,其特点是每日的交易极其活跃。以比特币的交易为例,人民币被用于交易的占比极高,属于最为活跃的比特币交易币种。由于代币在互联网交易的便利性,以及当前监管尚未覆盖此领域,使得在资本账户管制的情况下,交易者可以通过数字代币实现洗钱和资本转移。这种行为类似于地下钱庄的交易,对于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具有负面影响。
央行理想中的法定数字货币倾向于选择“央行-商行”二元发行模式,即由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至商业银行业务库,后者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法定数字货币的存取等服务,并与央行一起维护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体系正常运行。网络虚拟代币如果无法获得货币发行权,其货币本身的价值就是虚拟化和泡沫化的。如果其脱离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本身,我认为其和五行币等非法网络传销并无本质差异。
赵鹞:据了解,可用于ICO“代币”的数字货币多达144种,主要是比特币、以太币、莱特币等。相对于投资者的收益来说,ICO的发起者更容易聚集财富。《纽约时报》近日将ICO称为“最简单的通往财富之路”。该报援引新加坡市场研究公司Smith&Crown的数据称,2017年年初到6月份,共有65个项目通过ICO融资,融资额达5.22亿美元。以太坊的创始人维塔里克·布特林曾公开说,他自己持有55万枚以太币。如以300美元的单价来计算,这是一笔16.5亿美元的财富。另一段“黑历史”则来自黑客攻击。2016年6月18日,一名黑客从一个叫做The Dao的ICO项目团队盗取了价值5500万美金的以太币。之前The Dao通过ICO众筹形式,在短短的28天众筹到了价值1.5亿美元的以太币。黑客利用代码的漏洞,盗取了其中三分之一的财富。
钟伟:跟随比特币和ICO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各种网络“钱包”。这些钱包能不能对现有金融账户体系形成威胁?这些代币钱包,与支付宝、微信钱包的差异何在?
魏伟:数字货币是一种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货币形态,其支付、结算、储存均通过互联网实现。其所具有的去中心化、无需中心信任、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特性的区块链技术,使得数字货币得以脱离传统金融体系,成为互联网金融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发展形成的“钱包”,显然会对现有的金融账户体系形成威胁。其中最核心的是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权。去中心化决定了未来在数字货币时代,可能并不需要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而现有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以央行为中心的货币发行体系之下的,金融机构可以作为中心下的重要节点,构成整个金融账户体系,金融账户只有记账和转移功能,而不具备货币发行功能。当前支付宝和微信钱包是和现有的金融账户体系相连接的,其可以认为是金融账户的互联网映射,是一种电子货币形式。
赵鹞:数字货币包括私人数字货币(Private Money)和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两个分支。而微信、支付宝等则属于电子支付概念下的第三方支付。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电子货币是法定货币的电子化记录,电子货币的交易全部是法定货币。但数字货币的交易却不一定都是法定货币。理论上,第三方支付的“网络钱包”是支付账户,不具有结算功能,只是电子货币的电子簿记,不会对银行账户体系产生威胁。但支付账户若越界结算,由于支付账户普遍存在实名制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而远程开户也难以落实KYC(充分了解你的客户)、KYCC(充分了解你客户的客户)等基本监管法律要求,必然会冲击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危及结算账户实名制这一金融安全的基石。
钟伟:法定数字货币离我们仍然遥远,但各种ICO已如火如荼。传统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面对网络虚拟代币活动和钱包体系,是否有些力不从心?应如何对代币、钱包、矿工和码农的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
魏伟:当前的虚拟网络代币活动和钱包体系,一方面已经脱离了现有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其也已经对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技术开发者可以技术创新的名义逃避监管、规避监管。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金融领域的快速渗透,金融监管当局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加有效的监管。
赵鹞:数字货币的负面影响不少:一是理论上会对传统货币体系造成冲击,影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由此可能危及金融稳定。以比特币为例,其价格与价值偏离幅度较大,风险极大,甚至与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极大地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三是可能危及金融诚信。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正在被用于恐怖融资与洗钱活动。四是数字货币的技术安全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监管,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系统架构看,“中本聪”“人间蒸发”以后,所有的投票权交给了25个“矿池”,单一国家的政府无法管。从消息追踪来看,现在普遍使用Tor网络,处于“暗网”层级。从法律监管看,我国在2013年虽然五部委发文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定位,但却给其以“虚拟商品”的定位,这给了ICO各种各样打擦边球的机会。
钟伟:谢谢两位的深度讨论,为我们厘清了法定数字货币和私人数字货币的差异,厘清了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之间的差异,也清晰解读了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账户、网络代币等概念及其运作。在我看来,未来数字货币运行机制必须实名、强制留痕和可追溯。任何游离监管的暗身份、暗网和暗交易都不会被政府所接受。同样,对试图游离于现有央行和金融账户体系之外的ICO也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比特币不是价值的数字记录,而是颠倒了的数字记录的价值炒作。为适应金融技术的跃升,央行和监管当局在资本管制之外,还应大力强化自身技术监管能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