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小圈子”圈掉的人生

2017-11-14非文江苏南京

清风 2017年10期
关键词:涟水小圈子酒厂

文_非文(江苏南京)

被“小圈子”圈掉的人生

文_非文(江苏南京)

习近平指出:“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体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习总书记的警告,击中了一些人的要害。江苏省涟水县委原常委杨亚专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雾霾”来时不善“防尘”,物欲面前不能淡泊,为一己私利,频踩“红线”,屡破“底线”,用那双“喜欢向上看的眼睛”,专看“小圈子”,千方百计往“小圈子”里钻,从“圈子”里捞好处,结果被“圈子”套牢,圈掉人生。

谁官大就与谁“对表”

今年51岁的杨亚专,本科学历,在大学里学的是食品分析专业,1988年毕业后,到涟水县高沟酒厂(今世缘酒业前身)工作。由于专业对口,再加上肯干能干,杨亚专在酒厂如鱼得水,历任厂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厂长。高沟酒厂改名为今世缘酒业集团公司后,年仅34岁的他又成为集团总经理。杨亚专觉得自己今世与酒业有缘,甩开膀子大干,就在今世缘集团蓬勃发展、酝酿上市时,一纸调令,却让其离开酒厂,到涟水县政府担任副县长。

虽然戴上了官帽,杨亚专却高兴不起来。这些年今世缘名气越来越响,酒厂效益越来越好,他这个总经理拿的可是百万年薪,副县长虽然名声好听,工资却不敢恭维。好名声能当饭吃么?他心里闷闷不乐,心里不痛快,脑子就要想:在今世缘干得好好的,谁让自己与“今世”无缘,把自己从米箩往糠箩里赶?想来想去,杨亚专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这些年只顾埋头拉车,没有抬头看路,与今世缘的主要领导没有搞好关系,未进入人家那个“圈子”,所以处处受排挤,常常穿“小鞋”,最后不得不走人。

那段时间,杨亚专不是发无名之火,就是把自己灌醉,时发感慨:如今是谁的官大谁的表准,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要与主要领导对好表,搞好关系,他将这一教训记在心坎里,刻在了脑子里。

2006年年初,涟水县迎来新的县委书记——李卫平(因犯受贿罪已被判刑),杨亚专睁大眼睛看着,这位新书记兜里会掏出什么样的牌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杨亚专发现,新书记也好“小圈子”,平时依靠、重用的都是他看得上、信得过的人,一句话,是“圈内人”。对此,杨亚专还有个切身体会:新书记刚来时,他为了留个好印象,工作十分卖力,每天从鸡叫忙到“鬼叫”,可没见李卫平给个笑脸。倒是未给其圈内人办好一件事,却饱受指责。

一次,在县城某地块招拍挂时,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分管城建的杨亚专将地块的底价从5000万调至9800万元。他根本没想到,投标人与新来的县委书记关系密切,是其“圈内人”。李卫平获悉后大发雷霆,指责他:“总经理出身,改不了小家子气!”

李卫平的一顿批评指责,如同一瓢凉水,将杨亚专彻底浇醒了:在涟水这一亩三分地上,就数李卫平官大,是个说了算的人,就应向他看齐,与他对表,傍上他,手里就等于有了“同花顺”,牌就好打了。思想一通带百通,杨亚专迅即“转基因”,开始抱大树、攀高枝,努力钻进李卫平的“小圈子”,成为其“圈内人”。

根子一烂骨头必软

挤进李卫平的“小圈子”,杨亚专大有“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之感。人啊,根子一烂骨头就变软,他与李卫平搅在一起,打得火热,不但千方百计满足其“内需”,对其“圈内人”也是满腔热情地服务,丧失原则。

私企老板林洋(化名),长期在涟水经营酒店和做房地产生意。林洋年纪不大,可头脑却十分活络,深知要在涟水这地盘上混,必须与李卫平及其他一些用得着的人搞好关系。他的法宝就是“送”,不知给李卫平投了多少“桃”,终于博得李的欢心,成了其“圈内人”。

李卫平上任不久,涟水要建中央城商业街,地段堪比南京的新街口,谁中标谁就能赚大钱。这是一块肥肉,哪个大老板不想吃?可李卫平早就给其兄弟林洋留着了,指示杨亚专要给予照顾。领导的脸色就是杨亚专的决策,把头点得像小鸡啄米似的,对林洋的照顾无微不至。

就拿投标来说,哪个老板不想得这块宝地!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可林洋却稳坐钓鱼台,安心等待结果。他心里清楚,有李卫平撑腰,有杨亚专操作,此事早已木已成舟。在李卫平的授意下,杨亚专将商业街这块地定价为每亩400万元,同时提高门槛,仅报名保证金就达上亿元。这一道关卡,不知拦下多少老板。竞争对手少了,杨亚专接着操作,让资金雄厚的今世缘集团和林洋联合投标,中标后又让今世缘退出,用今世缘资金在县国库空转,林洋只用5000万元资金便推动投资200亿的商业街。仅商业街这一项,便让其赚得盆满钵溢。

腰包几乎撑破了的林洋,也没忘记“帮助”过他的人,除了感谢李卫平,还要感谢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杨亚专。一天,他将10万元人民币揣进一个大信封,来到杨亚专的办公室,放到了杨亚专的办公桌上。

瞧着这厚厚的信封,杨亚专忍不住伸出手要接,可他清楚,1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万一事发被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杨亚专的这一细微举动,聪明的林洋岂能不知?这姓杨的不是不爱钱,而是没那个胆,得给其壮壮胆!于是赶紧送上“定心丸”:“杨县长,咱俩谁跟谁?我是出卖朋友的人吗?你就放宽心吧,不会有事的!”杨亚专想想也是,林洋能说这话,说明其是有底气的,这底气因其是李卫平的圈内人,自己也是,李卫平是护圈的,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我怕什么!想到这儿,他把手伸得长长的,接过10万元,放在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啥事也没发生,杨亚专彻底相信林洋了。他还给自己划了一条底线——只和李卫平圈内的人交往,只收他们的钱,其余的一概拒绝。他觉得这样做保险系数高,既减小了暴露风险,还可以在公众中树立清廉形象,是一举两得啊!

自此,杨亚专谈笑有“圈人”,往来无“白丁”。2012年7月,开发商顾伟(化名)在未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在其开发的小区内建设两栋别墅及附属设施,这是明显的违规违章之举。县规划局要其限期拆除,然而顾伟却充耳不闻,顶着不拆。胆气何来?原来,他背后有李卫平;杨亚专也知道顾是县委书记圈内的人,讨好还来不及呢,怎敢提“拆”字?反而做起县规划局的人的工作,要他们“稳妥处理”,这一“稳妥”就不了了之了。后面的事自然水到渠成,顾伟要表示感谢,献上10万元的红包,杨亚专笑纳了。

像这类违反原则的事,杨亚专做起来就像家常便饭。李卫平的朋友张清(化名)欲将获得的地块由商业用地改成商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商住用地虽然都有一个“商”字,但赚钱效应后者明显要比前者多:张清想,县委书记那里不会有什么问题,倒是这杨副县长要疏通疏通。一天,他包了个8万元的大红包,上门打通关节。杨亚专知道张清是李卫平的圈内人,不敢怠慢,收下钱后,答应帮忙。他锦囊里的“妙计”就是多:先将地块收回,再重新评估挂牌,而张清所补交的近千万元土地出让金,又以补偿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名义进行返还,让其空手套了个白狼。此外还有种种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权限由40年延长到70年,利润转眼增加了几倍。李卫平得知后,很满意杨亚专的做法,夸他:“长进了,有大家子气了!”

深陷“小圈子”的泥淖

杨亚专以加入李卫平的“小圈子”为荣,处心积虑地为其圈内人服务,任职以来,通过违规操作和暗中包庇,许多与李亚平关系密切的企业老板都获得了巨额非法利益。将这些人喂肥了,杨亚专也不瘦,获得他们“回赠”的40多万元感谢费。

作为公仆,能得到这么多的“果实”,杨亚专曾沾沾自喜过,一来有成就感,二来只收“圈内人”的钱,有了“保险丝”,是聪明的表现。

谁知好景不长,李卫平的贪腐在涟水激起了众怒,终于被“中举”。2014年年底,法网收起,李卫平被判处13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跌入牢监。坊间议论,下一个将被绳之以法的,该是陷入“小圈子”泥淖的杨亚专了。

议论贯耳,杨亚专犹如“南天门失火——慌了神”,他不甘心束手就擒,为求自保,挖空心思采取补救措施。

1997年,杨亚专所在的高沟酒厂出现了系列贪腐案件,遭到查处。为示清白,他将自己拒收、退还他人赠送的钱物记录备忘。到涟水县政府任职后,他也不是将所有贿赂都收入囊中,有时也装装门面拒收,不过这些“拒收”,他要作为功德记入备忘录。这可是“护身符”“救命宝”啊,关键时刻也许能发挥些作用。他将近些年已不怎么记的备忘录从箱底翻出来,作为自己清正廉洁的证据,以应付审查,泥门塞洞。

杨亚专加入并服务李卫平的“小圈子”,领导也曾有所察觉,曾找其谈话提醒,但他总是矢口否认,还竭力表白自己当副县长和常委如何辛苦,政绩多多。他准备着,若相关部门来找其谈话,就用这些“台词”,绝不多说话、乱开口。

私下里,做贼心虚的杨亚专还到处打招呼,找人帮助说情,或到庙里烧香拜佛,以求神灵保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假相岂能掩盖真相?既然权力出了笼子,人就要进入笼子。

2016年2月,淮安市纪委对杨亚专进行立案审查,发现其严重违法,将其移送司法机关。2016年11月,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查终结,认定杨亚专受贿49万余元,决定以犯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0万元。

猜你喜欢

涟水小圈子酒厂
血与火的拼搏——涟水保卫战
涟水之子
羿神:神奇之地的一家诚实的小酒厂
酒厂工人
党员干部要自觉远离“小圈子”
圈子
小圈子:滋生腐败的温床
县委书记一年调整百名干部
托关系
连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