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

2017-11-14于强福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老腔剧目艺人

于强福

华阴老腔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皮影戏曲,亦称拍板灯影、老腔灯影。华阴老腔历史悠久,以悲壮古朴的曲调、雄浑沉稳的唱腔、粗犷奔放的风格、高亢宽广的音域为特点,散发着大西北黄土地独有的韵味。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愈来愈多新兴时尚的文化娱乐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华阴老腔这一地方戏曲逐渐走上没落之途。为了传承与发展,华阴老腔进行了大胆变革,演出舞台从幕后挪至前台,参与话剧、电影等演出,与流行歌手的合作演出,让老腔及老腔艺人逐步从村间地头走向国际都市,愈来愈为观众喜爱。但老腔的传承与发展依然存在种种瓶颈,亟待解决。

一、华阴老腔的起源

老腔因华阴得名,华阴地处秦豫晋三省交接之地,南依秦岭,北傍渭洛,距西安仅百余公里,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衡”之美称。华阴春秋设邑,战国置县,上世纪末撤县设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华阴地势多平坦,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农业经济发达,为老腔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商贾文人的华山祭拜活动为华阴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为老腔的诞生提供了文化土壤。

老腔发源于华阴市双泉村,但有关起源时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老腔起源于西汉。西汉时期,双泉村附近设有京师粮仓及负责粮运的行政机构,期间河道漕运异常繁忙,劳作号子此起彼伏,纤夫拉纤曳船时,一领众和,并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来增强感召力,这样就形成了老腔的雏形。后来,纤夫休息之余,与戍粮士兵一起吟唱号子,有人提议用碎布剪成人的模样配以演唱,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就形成了皮影老腔。二是认为老腔起源于明清。有的老腔艺人认为,老腔由说评书演变而来,评书表演前使用木头敲击桌子,与老腔所用惊堂木一样,起到警示作用,明清时期双泉村就有表演评书的艺人,后来评书艺人觉得单纯说书已不能吸引人们,于是进行改良,给说书加了乐器,边弹边说边唱,慢慢地形成了老腔。

二、华阴老腔的发展与变革

华阴老腔虽然有着辉煌的过去,但20世纪末以来,华阴老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摆脱重重危机,重拾往昔辉煌,华阴老腔开始在演出分工、演出状态上进行变革,使之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以求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取得一席之地。

就演出分工而言,传统的华阴老腔表演五人即可,也称“五人忙”。此五人为前手、扦手、后槽、板胡手、坐档,每位演员须兼数职,吹拉弹唱皆需精通。前手多位于戏台左边,担任全戏的唱白,还负责月琴、鼓板、战鼓等的演奏;扦手坐于屏幕正中,负责用竹签操纵复杂的人、马、景物布置和表演,偶尔几句道白;后槽位于扦手身后,一手打梆子,一手敲钟铃,还掌握勾锣、大锣等的演奏;板胡手位于后槽左边,主要承担胡琴拉奏,还需负责铰子、铙钹的演奏;坐档多位于戏台左边,主要负责安装皮影、协助扦手操作,还掌握惊木、喇叭等的演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老腔表演变革成“多人忙”,真身走上前台代替皮影进行演出,分工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五人分工模式,所有的演员都可以在舞台上演唱,虽然保留一领众和的演出形式,但唱段分配有所增加,乐器也是推陈出新,增加了条凳、破锅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乐器。变革后观众喜闻乐见的老腔表演形式,通常是一群年过五旬的陕西老汉,端着破旧笨重的条凳蹦上舞台,或坐凳,或席地而蹲,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粗犷豪放的表演听得台下荡气回肠。

就演出状态而言,传统华阴老腔多在红白喜事时演出,演出剧目会视场合而变,白事多演《刘备大报仇》等行孝的剧目,红事多演《罗通扫北》等有关男情女爱的剧目,祝寿多演《八仙庆寿》,庙会多演《封神演义》等。舞台多为临时搭建,一般由十八根椽、四条长绳、几张大桌子、一个幕帐构成,非常简陋,有时会随着演员晃动。演出时长多为三四个小时,有时会应观众要求加演,整个演出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休息,对老腔艺人极具挑战性,而这样的演出状态对观众来说缺乏新意,吸引不了年轻观众。变革后的华阴老腔选择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或是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或是用现代语言进行创作,走进了央视春晚、地方卫视大型选秀、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舞台,演出时长也大幅度缩减,多为十分钟以内,既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力,又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变革后的华阴老腔自20世纪末期,经过一系列重要的演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着。1993年,张艺谋导演的《活着》邀请老腔艺人王振中为葛优配唱老腔,1995电影《桃花满天红》也引入了老腔的配音,使得老腔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知晓并关注。2003年,老腔艺人排演的《古韵乡趣》首次将皮影与音乐剥离,加入了手持纺锤的女性角色,以及挂着烟袋敲击木头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还有一段没有幕布的皮影戏表演,让观众了解到皮影戏的幕后世界,大获好评。2004年,华阴老腔在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中华青年民族特色展示会”上获得传承特别贡献奖;2005年,华阴老腔在渭南市第一届皮影调演获得优秀演唱奖,先后获奖提高了华阴老腔的知名度,演出机会也有增多;2006年,十一位老腔艺人应邀参与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的演出,在首都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2007年,华阴老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华阴老腔登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又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随后受邀赴美国和意大利演出;2008年,华阴老腔培训中心正式成立,招收了第一批25名学员;2009年,西安音乐学院特邀华阴老腔艺术团为学院六十周年校庆举办华阴原生态老腔音乐会;2012年,电影《白鹿原》引入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的唱段;2016年,华阴老腔携手谭维维登上央视春节晚会舞台,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掀起了又一股老腔热。

三、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瓶颈

近年来,华阴老腔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欢,在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发展,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老腔面临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其传承发展陷入瓶颈。

华阴老腔后继乏人,面临人走技失的风险。华阴老腔鼎盛之时,双泉村数百口人,有十余个戏班,现如今,老腔演唱者寥寥十余人而已。其中,年龄最长者70多岁,最年轻的也年过半百,加之华阴老腔沿袭家族式传习模式,传承仅限张氏本族,不传外姓,目前处于后继乏人的窘境,亟须后继人才储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阴政府曾于2008年组织华阴老腔培训班,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老腔表演队伍中。一个月的时间只招募了四十余人,且大都年逾半百,毫无基础,而真正坚持下来的仅有数人。老腔艺人张喜民曾感慨道:“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学习老腔,自己每次都是连哄带骗。”可见,华阴老腔在年轻群体中缺少基础,难以吸引年轻人学习华阴老腔,后继乏人之况愈演愈烈。

华阴老腔文献流失,剧本保存状况堪忧。华阴老腔传统剧目丰富多彩,从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张氏族人一直都保存着手抄剧本,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是个人保存,所以手抄剧本保存状态并不理想,纸张发黄且有污渍,页脚破损很严重,里面的字迹也模糊不清。此外,很多传统剧目的演唱靠老艺人口口相传,并没有剧本传世,导致目前华阴老腔文献流失情况严重,剧本保存状况堪忧。

华阴老腔观念陈腐,难以满足观众需求。华阴老腔很多传统剧目由于受所产生时代的影响,其提倡推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落后。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难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致华阴老腔现在处于濒危状态,生存与发展出现极大危机。

华阴老腔受众面窄,市场运作有待完善。最近几年,华阴老腔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屡登国家、甚至国际大舞台,但却面临着远离普通观众的风险。目前,华阴老腔商演价格水涨船高,很多普通观众望而却步,很难亲身体验华阴老腔独有的魅力。比如,华山景区的老腔表演门票高达180元,远远超出了普通观众的消费水平。加之,新媒体不断涌现,使观众流失严重,特别是年轻观众。

华阴老腔翻译欠缺,走出国门步履维艰。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戏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特别是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蓝图,加速了中国戏曲,特别是中国西北地区地方传统戏曲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华阴老腔作为极具大西北特色的地方戏曲,走出国门的机会理论上应该很多,但华阴老腔翻译剧本欠缺,极大地限制了华阴老腔的海外传播。

四、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对策

打破家族传承模式,储备后续人才。家族传承模式是华阴老腔后续人才匮乏的主要障碍,老腔若想重现往昔辉煌,打破家族封闭式传承是当务之急。华阴老腔的传承不应仅局限于张氏一族,应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积极吸收热爱老腔艺术的戏曲爱好者和有一定演唱基础或演唱天赋的年轻人,成立老腔培训班,采用师徒制的教习模式,培养后继力量。华阴老腔艺人也可以和戏剧院校合作,戏剧院校开设华阴老腔专业,聘请老腔艺人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如何演绎老腔经典剧目,同时,院校的学习也会提高老腔后继力量的整体素养。

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保护老腔剧本。针对华阴老腔剧本保存状况堪忧的现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人员力量搜集老腔剧本,进行归类整理。成立华阴老腔艺术博物馆,将搜集整理的珍贵的老腔剧本及表演道具等交由专业机构进行保管,避免因个人保管不当导致破损或遗失。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对老腔艺人的传统经典剧目的演唱和皮影的表演进行录音录像,出版音像制品;将整理好的剧本、文献等结册出版,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护老腔剧本,又可以传播老腔艺术。

融入现代多元文化,寻求自我创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华阴老腔,老腔应积极融入现代多元文化,比如与电影、话剧、现代音乐等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比如,老腔艺人张喜民与歌手谭维维在一档名为《中国之星》的综艺节目合作了一曲《给你一点颜色》,在不到一周的时间,网上点击率高达千万次。2016年猴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张喜民再次携手谭维维演唱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再次将老腔艺术与摇滚音乐巧妙融合在一起,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所以,华阴老腔融入当代其他艺术形式,对自身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华阴老腔进行自我创新,在传统的历史剧目基础上,积极吸收民间故事传说中的正能量,创作符合时代背景和现代社会特点的新的优秀剧目,以满足观众需要和老腔发展需求。

利用现代传播途径,完善市场运作。近几年,新媒体不断涌现,因其传播的便捷性、多样性、高效性等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媒体背景下,人人皆可参与到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分享传播自己的知识、体验和观点等。所以,华阴老腔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传播途径,将优秀的剧目演出、唱段、皮影制作、皮影表演等制成视频或音频,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推广老腔艺术。同时,华阴老腔应该成立专门的宣传运作团队,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完善市场宣传运作机制,抢占文化市场。此外,华阴老腔应与陕西著名旅游景点合作,使华阴老腔在陕西著名景区的演出常态化、票价合理化、表演专业化,同时,老腔艺人应多走进中小学校以及大专院校,让孩子们、年轻人更好地了解老腔艺术,体会老腔魅力。

组织老腔剧本翻译,助力国际传播。华阴老腔地处陕西,而陕西是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省份,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国外观众有机会开始接触老腔艺术,而由于语言不通,限制了华阴老腔在国外观众中的传播,所以,相关政府机构应该组织专业翻译进行老腔剧本翻译,或是老腔表演团队聘请翻译专家,让华阴老腔在译本的助力下,更好地进行海外传播。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曲种之一,华阴老腔在传承发展之路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相关机构的重视与扶植下,打破传统的家族传承模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寻求自身创新,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华阴老腔一定会持续流传下去,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老腔剧目艺人
老腔新韵绕梁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老腔的颜色
朝三暮四
优秀剧目进校园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