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是个诗人
2017-11-14阿之
阿 之
一
先谈谈高专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吧。高专个子不高,消瘦,有点沉默寡言(与鲁院班其他侃侃而谈的男生相比较来说的)。我们先是被分在一个讨论小组,到了第三个月,他就坐在我前面那个位置上,抬头就看到他的后脑勺了,他的背影看上去很硬,像一尊雕塑。听过他在诗歌研讨会上发言,因为发言的人很多,发言基本都是泛泛而谈,没有什么新意。他是最后发言的,记不得他说了些什么。在此深表遗憾。
快要毕业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早上,他特别谦虚的,赠送我一本他的诗集《高专的诗》作为留念。
我是这几天闲了,才认真读了高专这本诗集的。
高专的诗歌并非都经得起仔细品读。这可能是我没有站在诗人的精神高度的原因吧。但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诗句,却有一种熟悉的与我青春年代有关的熟悉气息,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化作缭绕的绳索,拽出我记忆中的某些美好与激情来。
可以说,高专的诗歌,是充满那个年代味道的诗歌,带着那个年代的委屈和迷茫,带着那个年代的感性和希望。当然,诗句里也充满着那个年代的热血和单纯。像 《1996年10月28日凌晨一点》有这样两句: “我俩想倾听那些低弱的声音/我俩想抚慰正在凋残的生命之叶。”两个酒醉的年轻人,在凌晨一点遇到睡在路边梧桐树下一个捡垃圾的老人。老人睁开眼, “她先看看我俩是不是垃圾/归属哪类/只有垃圾才能让她清醒兴奋。”诗人这个时候是意气风发的,喝醉了酒,半是清醒半是醉,怜悯中带着居高临下, “想倾听那些低弱的声音”,不料想,捡垃圾的老人,却用打量垃圾那样的眼神看着他们。这是生活层次问题,还是道德问题呢?是人与人的等级问题,还是社会的贫富问题?就诗人的世界观来判断,即使酒醉,他似乎明白,自己不能来打扰拾荒老人的睡眠,他感到羞愧。
诗人是敏感的 (那些伪诗人除外),敏感于善恶,敏感于尊卑。 “可把我推向离别的正是你们的手” 《赠父母》,这些诗句中包含着幽怨。这使我想起古典诗歌的 “闺中怨”,借用女子的相思表达别离。这首诗中的父母实质上是一种象征。 “从前,遇到墙我就想把它推倒挖掉或穿透/它是紧紧缠住我眼睛的黑布,与墙我是如此对立……今天我耐心平和地凝望着墙/阳光沐面的墙依旧沉默地看着我……”诗人后来发现 “墙”其实是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蝼蚁,有荒草有雨季的河流,有蜘蛛,还有带着 “一串情爱”的蝴蝶;甚至,还有 “纯属自然元素”的构成墙体的沙子、石头和泥土,这些自然元素只有砌筑成 “墙”, “意义才能树立,才容易被仰见”,才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含义。这么说,诗人是接受了面前的这堵墙,他开始考虑 “如何使墙逐渐透明成为玻璃”。面对现实的“墙”,固执的诗人也在改变观念。那么,诗人是屈服于现状,还是自我的转变?
如此精致而渗透的诗句,仔细品读,像赏花或者欣赏一处绝妙的风景。
从形式上来分析, 《雨》应该是一首散文诗,主题是围绕 “爱情”, “像千万点的理由,五月的雨……在语言的气候下,你的耳朵发出了新芽!”耳朵里发出的 “新芽”就是五月的雨促成的一场爱情。 “……雨停了,你我眼中——非洲沙漠般不轻易施舍雨滴的眼中,飘起了倾盆大雨,这实属罕见。”天上的雨停了,心上的雨开始绵绵。
《别后》也是情诗了。 “春风卸下冬叶。燃烧的花群缩小大地的荒凉。”这是多么春意盎然的温馨诗句!
不要总认为有名气的诗人写出的诗都是经典,海子如果不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 “名声”,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果高专没有在鲁院高研班毕业时,给了我这本诗集,我哪里能读到这样的诗句?
“其实,我的心彻底向着阴森的大海沉去,一时已无力用爱的光芒去照亮别人苦难的角落……”因为别离,诗人万念俱灰。接下来,又是一场 《相遇》,这一次相遇不再是那个离开的人儿,这是一场意外的相遇,整首诗有点浓重的泰戈尔散文诗的特征,特别是这一段:“你——汇入世间纯净的碧水,惹我在一触目的平缓中得以汩汩浸润;你——隐隐雷声下无忧的花丛,使风暴盘旋着向黑暗愤掷火把的我,多想隐匿其中……偷望着你,惊喜之情如久困窄屋的孩子推门而出……”这哪里是描写一见钟情,分明就是一个绝望的凡人看见了自己无比敬仰的神。 《相遇》的最后这两句“里面天空晴和,树木蓊郁……”个人读了,觉得有点多余,有点画蛇添足。
特别喜欢 《不仅仅是假设》里的几句: “要匍匐大地,把小草仔细端详/那是没有长大的森林……”
二
《宿鸟》这篇散文诗,刚开始,好像是描写相思情的。 “自从你冰清玉洁地出现,我干涩的心潭重又铺上抹抹新绿,鱼儿的闪电编织着层层清漪。相思的雪球也越滚越大。” “时光哭干了伤心的泪,那幅倩影在记忆的墙上无可挽回地破损后……”可能诗人觉得失恋之人,“还得去刮大漠的风,抓把砂砾挥洒天际;饮咸味的水,辨出亘古不渝的滋味……为着用北方的雪花,南方的瑞云,大海的蔚蓝,林莽的荆棘织就最绚烂的生命之夜。”后来这些句子似乎与前面关系不大,只不过是诗人情绪中自然而然的游离,游离于相思之外,破釜沉舟一般,像是夜空中突然而现的流星。偏偏与什么宿鸟和相思看似毫无瓜葛,偏偏这些句子却是这篇散文诗的精华部分。
从字里行间觉察出,诗人高专的世界观在不知不觉改变,改变得有点痛苦,甚至几经挣扎,生过一场大病后的彻悟。“风的扇动下,一粒葵花籽历经翻飞的折腾后,晕眩地贴附在池塘壁上。阳光垂直泼注。松鼠的活力在树与树之间缠绕。”还有岩石缝隙中柔软的根。诗人看到了不该存在的却存在着的,他甚至还自我安慰地认为,世间万物应该这样存在着。风的存在,导致了一粒葵花籽那样的遭遇;阳光的存在,让诗人看到了树上的松鼠和深沉的鹞鹰;根的存在,诗人看到了岩石的坚硬;雨季的来临,诗人看到了上涨的潭水。
诗人写 《回忆》这首诗的时候,从写诗的日期上来断定,他那个时候的年龄应该在三十岁出头,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的年龄,相思是可以有,若是沉溺在回忆中,就是颓废的表现了。
其实,诗集其中有好几首诗的主题是抒发回忆之心情的。如果一个人时不时沉浸在回忆里,也就是说,他曾经的生活比当下的要美满,他眼下的生活可能是一团糟,是他讨厌的。
一个人世界观的变化,是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也可能是诗歌主题本身的某种要求,顺其自然的感觉,这也无所谓好坏,生活的经验,会让人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的。当一个诗人的眼前越来越清晰、思想高度也越来越提升的时候,他自然会改变的。突然从一个比较主观变成比较客观时,心里像是打开了一扇门窗,亮堂了许多,诗歌中有音乐响起,文字也跟着舞蹈,画面感也出来了。有一定敏感度的诗人都会寻求这方面的诗歌效果。 《夜,并不沉寂》这首诗表明,这是一个什么都隐藏不住的夜晚,一个不眠之夜。诗人在这个并不沉寂的夜里,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这一首 《仅仅隔着一条田垄》,算是一种对不公平的发泄。隔着一条田垄,便是不一样的情景,究竟隔着一条田垄的那边是什么,是“有人奋斗了几十年,才点亮一盏灯/照亮半明半暗的路/有人呱呱地/就像火红轮子/滚动在平畴万里的大道……”
《走向秋天》里有一句是这么写的:“一切都不晚,人类的真情永远是绿的……”
《夏日正午》里的句子: “中暑的风扶着大树站着,一动不动……”
《作画》这首诗,觉得诗歌名字叫《做爱》比较合适。 “来吧,亲爱的,乘着剩下的颜料和高昂的画笔尚未干秃,别就此睡去,让我们振作起来,热爱劳动,享受劳动最后的勃勃生机。”还有下来这几句。 “今夜,让我们在不间断的劳动中耗尽生命不朽的生机吧!”诗人在爱的画布面前真是激情四射。
读 《诗人与诗》的感悟:对于现实,诗人是那么无力。面对诗,诗人却是如此充满激情。 “诗人就是这样/生命耗蚀在/光明未出世的黑夜/而在曙光日愈强烈的光线中/虚弱离去……”
《浪漫大自然的黄昏》是诗人再次对大自然的多情触碰,他看到了生活在夕阳下的虫子们,这是另一种生命,他第一次注意到的微不足道的生命。这是诗人再一次居高临下的打量。
《十二月的松林》里的爱和爱情。“一草一木,一泓泓山泉/浸润得眼睛秋波盈盈……大山的皮肤上铺满了/厚厚软软的松针叶/它金黄的成熟引领记忆/重返美好时光的无边无际中……倾诉够了唱够了嘻闹够了/爱情便斜斜躺在针叶上……松针叶在存储了太久夏天的温暖……天上的太阳持续着,爱情持续着。”
看得出来,诗人非常满意自己的这种转变。诗人写以上这些诗的时候,已经比较理性,已经有某种理性的控制,甚至想着往 “技巧性抒发”的方向去写诗句了。
看完这本诗集,感觉诗人把自己的整个精神世界,都展现在里面了。
高专的诗,质朴,有一种厚道和专注,曲中有直,蕴含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