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香》浓郁的人情美和拼搏精神
2017-11-14冯珊燕
※ 冯珊燕
《果香》浓郁的人情美和拼搏精神
※ 冯珊燕
“一对青年恋人的创业与坚守,乡村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果园飘香,承载生命之初始,寄托梦想之归宿。”书的封面的这一句短短的话语,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旨,承载着作者本人的梦想与期盼。作者坚持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叙述在城市文明的碰撞下的自己的故土——无为县新桥村人民生活的变化与期望,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以往乡土文学不一样的是,这部小说是除了注重乡村的地域描写和人文,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代人为生活奔波以及现代的爱情观和现代化的词语。比如:大军、陈志北漂一族,陈志与秋草的两情相悦、自由恋爱,苏起与梅子的恋爱。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词语:高跟鞋、口红、化妆品、手机、韩国歌曲等等。这无疑是给新乡土文学注入一股新的血液。引用作者本人的话说:“面对乡土文学的改变,改变是必然的,随着传统乡土文学作家的辞世,乡土文学变得边缘化,而现代城市文明渗透到乡村文明的价值体系中,纯粹的乡土文明已经不复存在,改变是为了更好的继承。”
《果香》主要讲述的是在无为县新桥村农民奋斗的大背景下,年青一代陈志和秋草的爱情以及两家父亲因果子生意产生的恩恩怨怨,真实反映出年青一代对朴实美好生活、纯洁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以及纯朴的乡情。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冲击下,两人在城市与乡村的两大诱惑和留恋中徘徊,最终选择回归乡村,同时这种选择也是作者心中的一个选择。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期待以及油然而生的一种自豪感。当下社会,无数的农村人民想尽一切办法,撞得头破血流也要逃脱农村,远离家乡,前往大城市去寻求更好的生活,而朴实、善良的新桥村的农民,却选择了坚守在这块土地上以种植几百年祖宗遗留的果子为生。正如文中描述一样:“新桥人祖祖辈辈靠种植果子为主,这让陈志对家乡和家乡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从朴实的村民的背影中,他懂得了作为农民自己对土地的一份热爱,懂得了作为农民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追求。”也正是这样新桥村的农民们,在劳动中,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纵观整部小说,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横向交叉描写中,首先最令我感动、泪目的是纯朴、善良的新桥村农民,以及充满人情美的乡村生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给读者带来视觉形象冲突的是匆匆忙忙、冷漠无情的大都市。当我读到:“做生意,老亚和老田一样,从来不会做投机倒把的事情,这点,还是让人很佩服的。”情不自禁地想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多少黑心的商家,为了谋取最大化的利润,想尽一切办法,偷工减料、伪冒品牌,最后不惜以广大素不相识的人民生命作为代价。在2016年九月份,有一则新闻是丰台区某男子经营的一家麻辣烫,为了“提香”和招揽顾客,竟然在麻辣烫中加入罂粟壳。类似新闻,在近年接连曝出,而值得反思的是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提高的不应该只是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更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在小说中,在北京,打着母亲住院的口号,过来借钱的小女孩,陈志和秋草两人,二话不说,就开始翻箱倒柜地拿出自己的所有家底,毫不犹豫地给了女孩。如此善良的两人,最后却得知该女孩是骗子。后来,在偶遇女孩,陈志听完她的哭诉,选择了原谅。也正是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更加突出新桥村农民的那份纯朴、善良的本性。小说处处充满着人情美,尽管在大城市的各种诱惑下,却依然坚守初心,依然坚持那份纯朴和善良。
其次是年轻一代在不断奋斗、拼搏过程中的心酸、痛苦和无奈。这也是该小说体现新乡土文学的一大创新点。真实得展现了现代在中国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为了梦想、为了理想、为了生活,奔波、忍受、咬牙坚持的80后、90后们的生活现状。五月六日这一天,陈志来到梦寐以求的北京,来到偌大的城市,他迷惘了,不知道何去何从。这也是每一个来北京开启北漂的第一感觉,开始在偌大的城市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北京打拼了好几年的大军心里最清楚这种感觉“来北京打拼这几年,过得很辛苦,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这些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在别人面前,他一直表现得很快乐,一直把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但是真正到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到的却是无尽的孤独,这种孤独是这座城市给他的。”在北京,确确实实有着太多像陈志、大军一样,从乡下走来,怀揣着梦想、带着渴望,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城市里,生活得像“虫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