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
——铁雪玲诗集《低处花开》印象
2017-11-14周文英
周文英
幸福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铁雪玲诗集《低处花开》印象
周文英
看到铁雪玲女士厚厚的纸质稿诗集《低处花开》,是金山乡新团苑的家里请师傅正在院坝搭建雨棚的一个周末的下午。是由她的先生开车从丽江古城来到我的家。家里一片混乱,院子里电钻机疯狂地鸣叫,尘土四处肆意飞扬,建筑材料横七竖八歇着、躺着……那时,铁雪玲女士的先生与我先生只能手捧茶杯,在院子外面顶着毒辣的太阳聊天,此时此刻,我们真的没有一个静谧的地方坐下来谈论文学,谈论诗歌……世界那么大,留给文学,留给诗歌的角落却很小很小。
一个月后的周末上午,我播放着八十年代的怀旧歌曲在阳光下打扫着卫生,接到铁雪玲女士的电话,才知道她送诗集给我,是要我为她即将出版的诗集写评论。写诗歌评论,我感到忐忑,惶恐,第一我不是诗人,诗人灵感来袭时的激情四射、愤世嫉俗、慷慨激昂的精神状态都是我羡慕、急需学习又无法拥有的。其次诗歌评论需要对作品从宏观的、整体的精神层面对诗歌进行诗意而又理性的把握……在我找不到方向无法下笔之时,情不自禁地想起铁雪玲女士的散文集《编织柔软的心情》里洋溢着的诗意情怀,想起了《低处花开》诗集背后所凝聚的心血和汗水,一个女性对自己生命和情感的真实记忆……我终于打开电脑,写下我对诗集的印象。
诗集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编写的,记录了作者从少女时代到半百人生的脚步印记,对自己生命和情感的所思、所感和所悟,用诗的形式,编写的不同人生阶段的轨迹,写出一位女性从年轻时代的美好、浪漫、充满了爱和幻想,理想主义等再到中年以后拥有的坚韧、豁达、和顺、安静、乐知天命的情怀等等,诗集清晰地记录了一个女性的成长之路,印证了英国作家伍尔夫所说的“用你的力量成为你自己,这是女性成长的真理”的真谛。
诗集里不乏作者个人对生与死、对命运与苦难,对变数与常数等哲学问题的沉思,体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承担。诗集里,时间因素浓烈而集中,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已经融合在一起,因为一个人的时间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对于女性而言时间因素特别鲜明突出。这样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的演变,通过人的生活过程,把文化、生命也带了进去。
《请别》
十八岁的天空还很单纯
载不动沉沉的云团
刚长出的枝条还很脆弱
挂不住过多的花蕾
像一只超重的小船
不得不卸去些重量
却又扛不住那失落的目光
这首诗把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的纠结、矛盾、彷徨、向往、温柔的撕裂、淡淡的甜蜜的心理世界鲜明地呈现了出来,用比喻论证、模拟论证来劝告自己也劝告对方,成长路上要遵守的一些道理。诗歌显得清新、可爱、饱满、理性、含蓄,诗歌的元气充沛。
《爱情短章》
无论多苦的泪
只要在你温暖的怀里
流出来的
就是蜜
短短的四行诗歌,用“苦”和“蜜”的作为对比,凸现出爱人怀抱的温暖和幸福,美好和快乐,热恋中少女的情愫自然而然溢了出来,诗歌的文字背后是用丰富、真挚、细腻、深沉的情感作为支撑的。这里,有了对“我”处境的敏感,对此时此刻生活的“这一瞬间”彻入心扉的感受,诗人知道自己爱情的苦与甜,都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财富,自己的记忆,开始了真实的写作。
《相逢梦中》——5.12汶川地震感怀
孩子
你的伤口疼吗
你的小手冷吗
在那边
你要学会自己保重
想妈妈了
就来妈妈的梦中吧
那里
有你喜欢的生日蛋糕
有遮风避雨的屋棚
孩子啊
那里
是我们今生唯一的
相逢
在《相逢梦中》这一首诗里,以在汶川大地震里痛失孩子的母亲的视角来抒发对孩子的思念之情,“伤口”“小手”“疼”延长、放大且定格了汶川大地震留给人们的永远的疼痛,“梦”“蛋糕”“雨棚”勾勒出孩子们温馨而快乐的生活画面,这一幅画是以未来的、幻想的形式展现的。这些元素简单而基本,但是大地震,把这些最基本的、简简单单的幸福从孩子们的生命里剥夺了。“我们今生唯一的相逢”,流露了刚刚失去孩子的“这一位”母亲与“全世界”的母亲共同的渴望,与孩子在一起!独一无二的“这一位”母亲的声音也就是全世界母亲的声音,单数声音与复数的声音合流了,发出了震耳发聩、动人心魄的述说。与孩子在一起!现实的无情、残酷、冰冷、坚硬与幻想中或记忆中的美好、温馨、温柔、快乐形成醒目的对比,更是倾诉出撕心裂肺的伤痛,自然也就留下了人性的温暖和光辉。因为作者也是一位母亲,她心灵上与那些生活细节有过亲密的关系。这里的细节,是个人的也是最真实的,同时也是人类和全世界的。
再看:
《迁坟》
不曾想过
多年以后
父亲
我们会以那样一种方式相逢
凌晨三点的风
似一把刀
剜的心疼……
城市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城市规划逼迫城市居民祖坟搬迁,迁坟不得不打扰逝者的安眠,不得不与逝者直面相对。这首诗,作者把当下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出来,逝者女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宣泄了出来。“凌晨三点的风”的寒冷,彻骨,映衬夜晚的黑暗、漫长和无序,作者感受到的“似一把刀”的疼和痛,凸显了在黑夜里的清醒、孤独、虚无和茫然,两组意象的结合,完成了物象和意象的和谐统一,作者的愧疚之情、无奈之情也就跃然于字里行间了。“生活”这个平平常常的词,使作者有了真实的记忆,为作者以后的思考和写作,找到了展开的起点。因为对作者而言,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欣喜和痛苦的事物,而不是远离或逃离生活。
《低处花开》里的诗篇,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诗歌写作的素材,作者用爱,把生活谱写成一首首诗。从一位女性的最质朴的真情实感出发,用心记录,用心抒情,微笑生活,生活的幸福元素便无处不在,自然也就收获了诗歌饱满的生命力。正如诗歌
《低处花开》
满园的花木
是用钞票
人力
按指定的位置
移栽
只有这抹浅紫
像个调皮的野丫头
不知何时何地悄悄潜入
它总是在不起眼的位置
低低的开花
静静的凋零
只为完成一回使命
与那个好听的名字——报春花
名副其实……
这里,恢复了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真实的“我”的人性关系,这样,只为了说明,只有从细节和人性中生长出来的美,才是有活力的诗性的美。
《低处花开》里的诗篇植根于生活的大地,或者说,诗就是作者的生活本身。诗集里有对爱情的感受,有对母爱的吟诵,对亲情的抒写,有对草根群体、一草一木的生存状态的体贴与同情,人与人之间真情的赞颂,有对人生苦与痛的描摹、沉思与升华……诗歌以女性的视角来抒写,细腻,温柔,温情,洋溢着暖洋洋的生活气息。作者在完成着金融系统一位经济师的社会职业同时,也用心地、认真地完成着一位女儿、儿媳、妻子、母亲等多重家庭的角色,在充当这些角色的同时,也在收获着满满的酸甜苦辣。女性的生命韧性,博大,如藏污纳垢而又饱含生机的大地,而作者眼里抒写的对象自然也就具有了幸福的元素,具有了土生土长的食物的性质特点,普普通通,平平淡淡,这些对象不具有尖锐性和反抗性,可以包容许多东西,如《菊与露》《一杯葡萄酒》《梅语》《海棠果》《鸡枞》《樱桃》等诗篇,独属这样感情的抒写。因为反抗和对立都是僵硬的,愤世嫉俗、与世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等都不是属于作者的个人意识的感受。这样,诗歌不是以凌空蹈虚的姿态来评论和抒情,而是具有了分享性和沟通性。
“幸福是可以说出来,并被其他人理解和接受的。幸福也是可以传递的,幸福是相似的,是没有个性的,不幸才有个性。”
作者在诗歌里的形象是和顺的,亲切的,温柔的,作者与诗歌的关系是完美的,和谐的,作者没有棱角,没有锋芒,没有质问和激愤,不存在挑战性。读者可以在诗歌里感受到我们的日子,我们的世俗生活,如古城的流水安静而从容地流逝,是柔软的平和的,不是汹涌澎湃式的奔腾……
我最喜欢的散文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没有想到,作者也是!
《在文字里活着》
你说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问题是怎么活
在黑夜和死亡边缘
你从容透视着白昼
深刻理解着生
这也就是诗歌写作的价值所在了。人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我们的心灵前途和我们生命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在物欲的时代,铁生留下了信仰;在浑浊的文坛,铁生留下了通澄;在思想贫乏的当下,铁生留下了通透。”在诗歌里,作者只有带着个人的记忆、心灵、敏感和梦想进入此时此地的生活,并学习面对它,才能发现真正的时代精神——一种来自生活深处、结结实实、充满人性气息的时代精神。
《男孩与蜻蜓 》
假期
男孩与蜻蜓初遇
掉进了全新的快乐里
冷落了电脑
忘了游戏
眼里脑子里全是蜻蜓
忘情于野花星布的草地
举着兜网
举着少年的追求
惊喜
课本与网络之外
还有这么有趣的一个世界
扑捉蜻蜓
与之嬉戏
假期里
男孩的朋友只有蜻蜓
远方城市的男孩
第一次体验了思念
思念高原乡村的蜻蜓
单纯的梦里藏着个秘密
无数个日夜的盼望
再次等到心灵度假时期
追逐蜻蜓的日子
亲吻着泥土和草香
阳光的颜色覆盖了面容的娇白与蜻蜓相伴的男孩
多了自然的养分
另一种阳光能使他远离雾霾吗
《男孩与蜻蜓》是作者在2016年暑假看见我的微信而写的。我不得不佩服铁雪玲女士观察事物的敏感,想象力和对幸福追求能力的强大。作者属于走到任何地方都自带阳光的女性,这与我在北京生活的侄儿小开心有相似之处。开心暑假从北京飞回丽江住在我家里,他早晨一睁开眼就要往校园里奔,去捉蜻蜓和蝴蝶。开心对蜻蜓和蝴蝶世界的痴迷,达到了忘记疲倦、酷热和饥饿的境界。开心对昆虫的热爱,超越了当下儿童的众多的物质渴求,丰富和充沛了儿童精神世界的孤独寂寞和苍白荒芜,开心的人际关系也就变得非常的简单和单纯,如《边城》里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开心与翠翠一样,“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个生命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心和“人事”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心灵就特别纯净。当下的孩子,接受的都是父爱、母爱、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而忽视了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开心痴迷于大自然的执着让成人感动和反省,也深深触动了作者。正如曹文轩所说:“孩子看到的都是善,成人看到的都是恶,两者都是真实的。”我在想,多叫几遍“开心”,原来不开心的心情都会变得开心起来。那么,作者用儿童的眼睛和儿童的心灵去观察和捕捉世界,拒绝麻木、冷漠和虚无,自然而然,最后用自己的阳光谱写出一个纯净灿烂的世界。
作者常常谦虚地说,她从事的专业不是文学,她是外行,是业余写作者。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诗歌写作不需要高大上的整体主义,集体经验和为传播道德、社会时代声音的社会公论;不需要“生活在路上”、“生活在别处”虚假而虚弱的状态面对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个人的,真实的,人性的,触手可及的,来自生活本身的希望或伤害在她的诗歌里没有缺席。作者的写作,都在她的生活之内,在她的个性之内。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低处花开》只为证明诗人曾经很实在地生活过。
因为《低处花开》,因为幸福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心灵的世界会变得很大很美,文学的世界,诗歌的世界也会变得很大很美。
【参考书目】
[1]张新颖:《书城》,2007年第一期。
[2]王尧:《阳光穿透窗户洒在铁生身上》,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1月14日第八版。
[3]曹文轩:《阅读是一种宗教》,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3页。
(作者系丽江师专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