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中国戏剧综述

2017-11-14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剧目戏曲戏剧

2016年中国戏剧乘着党和国家系列政策支持的东风,顺势而为,在剧目创作与批评、戏曲传承与创新、戏剧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戏剧产业与市场布局以及戏剧国内外交流等方面都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发展,尤其是围绕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形成的戏剧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潮,以及由此带来的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遍地开花和对现实题材的强调和关注,与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形成的如何认识、对待和激活传统的大讨论相映成趣,共同书写了一道传统与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现实与历史相对相生、交相辉映的宏大戏剧发展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乘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的东风,中国戏剧在2016年迎来新机遇、绽放新气象、实现新突破。

一、发展概况

(一)戏曲传承与“工匠精神”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首次以国家话语的方式提出了传承是戏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这一重要思想。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从传艺、传神、传德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继承戏曲文化传统的意蕴与内涵。2016年这些措施在各地逐步得到贯彻落实。3月,两会提案重视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并提出具体建议,在人才、创作、收徒、抢救资料等常规手段之外提出要加大对戏曲的宣传普及力度,并加强戏曲与其他产业的合作。6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布“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6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入选项目名单通知。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各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已有20多个省份制定了扶持艺术创作生产的政策措施”,推进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广东“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推动戏曲繁荣发展;山东近年来尤为注重戏曲在民间尤其是城乡基层的传承发展,2016年则注重加强对专业戏曲院团的保护,为戏曲传承发展筑路搭桥;浙江加大对昆曲保护的力度、助推越剧历久弥新;辽宁出台《关于振兴辽宁省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助力辽剧发展;2016中华传统木偶皮影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场演出,彰显着风格迥异、流派纷呈的木偶皮影艺术也在积蓄传承发展后劲;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也首次启动了赴浙江五省市的传承之旅。等等。

传承从何处着手?“工匠精神”的提出是一个有力的指示。李克强总理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种特质的培养,依靠言传身教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工匠精神”体现在戏曲领域就是对戏曲“手工感”的强调,对戏曲精湛技艺的追求与雕琢。这也是戏曲传承最基础最根本的环节。可以说“工匠精神”使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廓清了以往“过于强调‘技小于道,神高于形’,一味讲求得心应神、不重形似的认识,而应首先讲求‘技术’与‘规范’的重要性”。唯有传艺扎实了,才可能谈得传德与传神。在这方面,福建经典折子戏与陕西稀有剧种的展演具有表率与示范作用。

近年来,福建高度重视和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一大批传统保留剧目得到复排和提升。2016年7月,福建率先举办了“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21个剧种,39个表演团体演出了128个传统折子戏。并从中精选出10个地方剧种的39折传统戏,由文化部艺术司牵头晋京展演,较为集中地呈现福建各剧种在表演声腔等方面的传统与个性,对于保存各剧种剧目、表演技艺、剧种音乐,培育流传有序的传承梯队,进一步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接下来福建在此基础上要做成福建地方戏曲发掘工程与示范基地。如果说福建是以折子戏促传承,那么陕西则是在推动基层院团建设过程中重新“盘点”保留剧目。自2013年以来陕西重点实施基层院团的传承保护,确立全省县级院团“一团一戏一品牌”,举办“薪火相传”——非遗项目秦腔传承演出等活动。2016年8月陕西举办了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共有11个剧种的13台剧(节)目参加。藉此加大对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期望基层院团坚守阵地,引领传统戏曲健康发展的方向。值得推广的还有山东省针对濒危剧种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救活”了大弦子戏。剧种要生存发展,首先应在保护与继承的前提下谈发展。肆意的所谓“革新”,或许会造成破坏与践踏,需要我们警醒。同时要强调的是,基层院团包括民营剧团是戏曲艺术与民众审美之间的桥梁,也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命脉,其生存与发展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多样性、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已成为国际共识。于3月在广州举办的2016世界戏剧日·亚州传统戏剧论坛上,国际剧协副主席季国平倡议在国际剧协中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传统戏剧传承与发展的组织,得到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代表的认同。12月,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剧协第144次执委会上,“国际传统戏剧论坛”宣告成立,首届秘书处设在中国,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国际剧协中国中心)负责。这开辟了传播我国传统戏剧的新渠道。

(二)戏剧创作与剧目建设

2016年,各地配合中央《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而出台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举措中,都有加强创作这一项,如浙江面向全国征集剧本,制定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等等。

剧目建设包括原创剧目的创作与传统剧目的恢复。从整体上看,依然以原创为主,改编或恢复整理传统戏为辅。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达146项,戏剧类占131项;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达159项,戏剧类44项,但遗憾的是只有一项属于传统剧目整理改编(昆曲《白罗衫》)。文化部2016年的剧本扶持计划扶持剧本21部。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展演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31台戏曲剧目,“现代戏作品总计17部,在会演中的比重超过50%,传统戏整理改编仅有2部,比重最少”。今年国家京剧院复排了《兴汉图》《荀灌娘》,湖南恢复祁剧高腔《目连救母》,陆丰皮影戏整理复排了《嫦娥奔月》,等等,北路梆子《宁武关》、昆曲《望乡》、京剧《天道行》属于传统剧目推陈出新。历史剧创作由2015年的高潮步入低谷,京剧《康熙大帝》是历史剧舞台的优秀剧目,新创作的还有京剧《正考父》《庄妃》《赵武灵王》、壮剧《冯子材》、河北梆子《张居正》、婺剧《宫锦袍》《天下第一疏》、秦腔《大秦文公》,昆曲《孔子之入卫铭》《纳兰》等。古装故事剧创作也有所回落,芗剧《保婴记》、滇剧《水莽草》,朴素的传统道德情感契合着质朴的剧种特色,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还有越剧《玲珑女》、锡剧《紫砂梦》、昆曲《怜香伴》、川剧《传说陈麻婆》、楚剧《万里茶道》、黄梅戏《李时珍》等。实验戏曲有中意合作京剧《浮士德》《三岔口2016》、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小剧场昆曲《断肠辞》、京剧《馒头山》等。原创与整理改编的界限在悄悄淡化。当下整理改编传统戏的新古典风气(即着力回归传统又符合当下观众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也“蔓延”到了新创剧目领域,使其依秉传统戏思维、折子戏思维来创作,例如上昆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首次将“临川四梦”整体搬上舞台,由于历史上没有留下该剧的演出本,又为了最大程度保留传统,使得新创昆曲《南柯梦》也呈现出了“写新如旧”的特色,也就是遵循传统戏的创作规律来写与演,并在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剧目串联上引入新鲜元素来丰富舞台;力图在传统韵味中弥合新旧的界线。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更是坚守与延续昆曲传统文脉的努力。这已不止于传承传统而是挖掘传统,使那些湮灭的传统剧目得以重现。

由于近年对现实题材的强调、关注,以及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2016年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使得现代戏创作遍地开花。北京、上海都集中了许多剧目举办纪念演出季,许多省份也携红色剧目进京演出,如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湘戏进京”展演活动,等等。具体的剧目方面,值得强调的是名列第11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榜首的豫剧《焦裕禄》,诠释了党的“好干部”的真正内涵,对“十七年”进行重新叙述,证明了主旋律同样能出有深度的好作品。该戏与评剧《母亲》、淮剧《小镇》、京剧《西安事变》、秦腔《狗儿爷涅槃》堪称近年来具有时代水平的优秀之作。从全国来看,革命历史题材方面,新创作了京剧《马蹄声碎》《大渡河》《浴火黎明》、沪剧《回望》、吕剧《宣言》、越剧《丁香》、淮剧《铡刀下的红梅》、湘剧《田老大》、评剧《火种》,话剧《春天的承诺》《董必武》《图云关》《雨花台》《红岩魂》《从湘江到遵义》,以及歌剧《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剧《风雨石化龙》等;复排了京剧《党的女儿》《江姐》、昆曲《飞夺泸定桥》、评剧《金沙江畔》、歌剧《小二黑结婚》等。此外,今年引人注目的现代戏还有湘剧《月亮粑粑》、京剧《青衣》《风雨老腔》、曲剧《徐悲鸿》、花鼓戏《齐白石》、评剧《非常妈妈》、秦腔《易俗社》《家园》、豫剧《秦豫情》、锡剧《夕照青果巷》等。现代戏不仅在量上,在质上也有整体性提升,追求细节,情感真实。

话剧方面,在第11届中国艺术节上脱颖而出的《兵者,国之大事》《麻醉师》及方言版话剧《白鹿原》(获国际戏剧“学院奖”)是2016年让人瞩目的作品。由于2016年是费穆诞辰100周年,不同版本的《小城之春》上演。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许多戏剧节、艺术节与话剧团纷纷推出莎翁作品或相关作品,如《莎士比亚打麻将》《亨利五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英国莎士比亚剧团合作)等。2016年新创作或再度上演的作品还有《聆听弘一》《司马迁》《搁浅》《杜甫》《玩家》《北京法源寺》《杏花雨》《遥远的乡土》《去往何处》《饭碗》《淮河新娘》《战马》中文版、《谷文昌》,喜剧《玩家》《乌龙山伯爵》,小剧场话剧《牌坊》《未完待续》等。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我们并不缺乏原创,缺的是原创的深度与力度。新技术时代话剧舞台对形式的探索也是不懈的。2016年我国首部3D全息多媒体话剧《上海往事——阮玲玉》所运用的新的三维全息技术“复活”了阮玲玉,引发观众兴趣。舞剧、歌剧、音乐剧创作这几年持续火爆。参评2016年文华奖的57台剧目中,音乐舞蹈杂技类高达19台,与地方戏类持平,歌剧《大汉苏武》、舞剧《沙湾往事》《八女投江》令人眩目,舞剧《朱鹮》、《鹤魂》也有不俗表现。为期一个月的第五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来自国内外的13部优秀音乐剧演出37场。音乐剧创作还有《虎门销烟》《烽火·冼星海》、儿童音乐剧《布莱梅乐队》等。歌剧《麦克白》《水仙女》《唐豪瑟》以国际水准来打造,民族歌剧《白鹿原》《冰山上的来客》《蔡文姬》值得期待。舞剧《格萨尔王》《英雄玛纳斯》《杜甫》《东坡海南》《赵氏孤儿》《兰花花》《悟空》《法显》以及中俄蒙三方合作、以蒙古族原生态舞蹈为语汇的舞剧《我的贝勒格人生》引人关注。

第11届中国艺术节是艺术与戏剧界最重要的赛事和活动,是对近年戏剧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作为艺术节的重要内容,文华奖的参评演出汇聚了全国各地院团近三年来的57台精品剧目。其中戏曲占25台,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体现了在中央扶持戏曲繁荣发展的春风下,戏曲有了更多展示和提高的机会。很多剧目都改编自真人真事,通过讲述时代榜样们的故事,展现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贾文龙、吴凤花、惠敏莉、朱衡、李军梅、李小雄、华雯、王阳娟、迪里拜尔、王启敏以精湛的本剧种化表演获得第15届文华表演奖。正如傅谨所说,“思想深度、人文关怀和本体追求是近年戏剧创作尤其是本届中国艺术节给人最深切的体会。”同时我们看到舞美奢华化的现象得到扼制。

从以上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两年来,戏剧创作活力迸发,努力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创作的民族性、主体性更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开始成为作家艺术家共同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戏剧理论与评论

当前我国的戏剧评论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出现了一些新的评论模式,评论活动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向选择,进而形成了评论与理论、评论与创作、评论与市场、评论与体制等多重关系的新状态。“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型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媒介的变迁日新月异,批评变得空前便捷,其标准与素养变得多元。“泛媒体”导致“泛批评”,艺术批评的新时代到来。然而对于这个短期暴发的批评声势,要警惕的是批评的过于个人化与随意化,以及批评的低效。而全媒体时代市场化无疑成为导向,大众化占据主导,不可避免带来商业性与娱乐性的混合。我们的戏剧批评要警惕实用性与功利性的裹挟。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种冲击之后,重建戏剧批评、建设意义论的戏剧理论必将提上日程。

显然,发布于纸质媒体或学术期刊的学术型戏剧批评(包括史论与理论)依然占据中流。要注意的是应发挥学术型评论区别于其他评论的优势与理论价值,并在逐渐积累中最终提炼与总结出专属于当今时代的艺术精神,也唯有此才可能提及建设戏剧批评的理论体系(囊括哲学基础、美学精神与诗学特征)。

戏曲传承与发展都需要理论的支撑。在当下全球化的新媒体、多元文化时代,戏曲的理论建构应该有清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在世界格局中来探讨戏曲的本体特征,在关注戏剧的普遍性与戏曲的特殊性的整体视野中来建构理论。具体操作上应秉持多样化思维,不仅关注大剧种,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地方戏,包括地方剧种的本体特征与基层演出活动等等,唯有如此才能描述戏曲的整体面貌,促进戏曲的传承发展。

2015年文艺评奖得到整饬,数量压减,由评奖转向评论。2016年第11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的文华奖评选是文艺评奖改革后的首次评奖,从200个奖项瘦身到20个——文华大奖10个、文华表演奖10个。压缩评奖同时加强评论的审美价值引领作用。通过评论起到导赏、导览作用,并进一步打磨、提高剧目水准,由高原向高峰攀登,打造留得下、传得开的艺术精品。由此可见戏剧评论在当下愈来愈重要。但当下戏剧理论评论的滞后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疲软在根源上与哲学的发展不足有关。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科学主义的甚嚣尘上,哲学地位日下。加之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流行,即便对于哲学人们也是以这两者的标准来要求它,几乎完全忽视了哲学对于全体的掌握功能和它对于形成一种民族精神的意义。“这使得现代中国无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大都缺乏足够份量的理论。没有对宇宙人生的全把握,没有各个研究领域像样的理论,整个社会难免陷于精神疲软”。因而重建中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成了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可谓正当其时、切中时弊。只有在哲学基础健康发展这样的大前提下才可能谈到戏剧精神的重塑与传达,让诗性重回舞台,并将其融化为中国式的表达。

(四)戏剧人才现状与培养

2016年欣逢戏剧大家郭汉城百岁诞辰,中国戏曲学会举办了庆祝会。上海举办了纪念越剧戚(雅仙)毕(春芳)艺术合作65周年系列活动。为纪念尚小云诞辰115周年、袁世海诞辰100年,相关地区与单位举行演出。梅葆玖、王金璐、李世济先生相继去世,让我们在悲痛之余更感戏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人才培养始终是戏剧工作的重中之重。9月,文化部召开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关于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的精神。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艺术人才培养资助99项,戏剧类达38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23人,戏剧艺术类达64人。不仅资助力度是空前的,而且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带动了许多地市省级艺术基金的设立,在全国形成多级资助网络,其意义与作用不可估量。其中长达75天、以理论学习与观摩演出相结合方式开展的中国戏曲学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以及为期36天的文化部2016年戏曲艺术千人培养计划(包括编剧班、导演班、作曲班)、文化部文艺评论高级研修班及上海举办的编剧、评论高研班引人注目。北京青年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对青年戏剧人才的扶持加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追求文学性、思想性,因而在表演上有所轻忽。从新世纪以来,戏曲的表演性被重新强调,理论界一直在呼唤后表演大师时代的到来;这次文华奖除了剧目大奖,就是演员的表演大奖,由此可见一斑。2016年西安启动为期10个月的“名师高徒·中国秦腔戏曲传承行动”,邀请西北五省20位名家及梅花奖得主担任导师,吸引超过500名专业中青年演员报名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四川省第三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演员电视大赛、河南省第八届青年戏剧演员比赛、济南青年演员艺术比赛、青年京剧演员挑战赛、第四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等纷纷举行。中华戏曲全国青年演员名师传承训练营以“互联网+戏曲”方式尝试跨剧种授徒。通过戏曲赛事等活动发展人才是个有效途径。但基础教育是戏曲人才培养的核心。对于戏曲学校、艺术学校的教学管理,专家认为不能趋同于综合性大学,可以借鉴传统的科班教学方式,例如不耽误练功的放假制度;恢复曲牌教学;戏曲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要对好苗子给予适当补助。当前,戏曲人才断层问题往往被提及,但大量存在的戏曲人才积压与浪费,许多优秀人才不能人尽其用、得不到保护的现象则常被忽视,对此专家建议应鼓励这部分人才组建院团里的演出分团,开拓市场,建立观众群,在历练中成熟;建议在中心城市和地方之间营造一个演员能上能下的机制,在体制上创造畅通的渠道,让人才流动起来,使人才培养与戏曲市场获得双赢。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

对于演员的培养,武戏人才不能不着重提及。作为京剧重要组成部分,武戏近年来的发展并不景气。因剧目少、演出少,不少武戏演员已改行他就。其实这在地方戏中也是如此。爱护、培养武戏演员迫在眉睫。为演员排戏,搭建展示的平台,解决演员受伤保险等后顾之忧都是可取之道。例如天津京剧院调用了近60名武戏演员创排新戏《狄青》,北京成立了京剧昆曲振兴协会武戏促进会,提出2017年举办武戏展演大赛的想法,拟邀请京津冀三地艺术院校、专业戏曲院团的武生参赛,进而推出一批优秀武生。

当下的戏曲舞台愈趋成熟,从早前的突出表演到如今的了突出整体,剧团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强调,人才的培养已指向整个创作团队的培养。也就是说除了演员、编剧,服装、道具、琴师、鼓师、化妆师等技艺同样需要传承,同样需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应该说编剧的人才荒近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作曲的人才荒尤为严重,面对全国都面临琴师、鼓师青黄不接的问题,各省都在努力。2016年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获得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花鼓戏声腔音乐编曲人才培养项目”开班,来自8个省区的30余人参加培训。

现在很多地方都重视培养人才,也都不间断地推出一些措施。但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成体系的配套激励措施,艺术生命周期规律要求文化部门为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应该说山东在这方面摸索出了经验,近年组织实施了“艺术英才培育工程”,舞台艺术“4+1”扶持工程,为优秀中青年编剧、导演、演员成才创造条件,在培养领军人物的同时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年轻演员在实践中获得演出经验;并在戏曲专业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支持院校与院团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在这基础上印发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建立“优秀保留剧目名录”与“剧本共享平台”,举办山东戏曲青年名家展演。尤其菏泽市为破解剧团“人才荒”,探索以菏泽艺术学校为依托培养人才,每年给予学校戏曲学员一万元补助,并配备20多位名家担任教师。这在全国可能是头一例。

(五)戏剧产业与市场

随着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特别是网络文化市场的迅速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量涌现,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线长与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传统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与之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创新、丰富管理手段。对此,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文化部响应中央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持续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印发《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发布新修订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致力于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正是通过对文化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分级管理、评星定级、分类监管、动态升降”的管理新机制,不断健全文化市场信用监管制度,构建文化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文化市场的“良治状态”,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在2016中国(柳州)演出交易会暨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期间还就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行业发展问题进行座谈,计划在全国试行文化市场黑名单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文化市场警示名单制度,建立健全失信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加强联合惩戒的力度。并发挥相关行业组织作用,推动行业自律,支持小剧场戏剧、儿童剧等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本届演出交易会共推出3场演出项目推介会,设157个展位,参展单位超过800家。组委会还组织了音乐剧创作与营销论坛、中外儿童剧类型与市场比较专题研讨会、中韩戏剧交流会议3场高水平专业论坛。从中我们看到最“畅销”的仍然是国家艺术院团。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的是一个专门的现代戏市场推广——江苏优秀现代戏市场推广演出(北京站),11家剧团的12台优秀现代戏演出14场,以期打开全国市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推广方式,由江苏艺术基金和江苏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予以资助。然而,我们也看到,演出市场的科学有序发展还有待于外部环境的完善,以抵制变相压价现象;市场仍然以卖方为主体,采购方和经纪方整体运作能力不足,成熟买家市场尚待培育;这些需要系统认真地学习国际演艺市场的先进经验,形成完整的营销体系。

“互联网+戏剧”模式在当下的演艺市场可谓炙手可热。2016年的第11届中国艺术节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除了参展规模大(覆盖了文化部直属国家院团、全国30个省区市的文艺团体以及91家组团参演团体,组织特装展位44个、标准展位149个)、全方位展示演艺项目、机构和产品两大特点外,最醒目的就是推动互联网与演艺的深度融合,交易会重点打造优秀演艺产品互联网平台传播概念,利用线上线下互动,推动优质演艺产品交易服务更便捷、更持久。而作为戏剧制作机构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为年轻戏迷所追捧的“好看Live”是由北京天汉文化开发的演出及活动现场体验类垂直应用,以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场景方式改善了用户感知、联结或反馈演出现场的方式。它在尊重和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把不同时空的现场汇聚到一起,使用户通过在线围观,获取关于现场的文字、音频乃至幕后花絮,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弹幕等方式进行互动。剧目方面,实现“互联网+”的比如永乐文化的IP戏剧《我欲封天》,运用数据化管理以及流程化运营的方式,将作品细节数据化,以APP管理所有文档、数据及各个流程节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与演出生产、执行的深度融合。

目前的戏剧市场向着高雅、严肃渐进,之前清冷的芭蕾舞(剧)演出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很多剧目供不应求;儿童剧火爆,民营团体占了一定份额。但最火的是话剧市场,“一定数量的观众已从爆笑喜剧、情感生活的偏好上转向,渴求更多现实题材、严肃题材类型的话剧作品。前几年风头正盛的‘沉浸式’话剧、先锋式话剧在票房上并没有太多的突破”。可以说,新媒体与移动支付的发展,为话剧营销开辟了多元的市场渠道。话剧全面进入“营销时代”。营销不仅仅为观众服务,也为内容服务,用好营销可以让话剧创作与演出市场更有效地互动衔接。然而最根本的仍然是作品质量。年初《北京法源寺》票房的成功与作品品质之优密不可分。但要注意的是当下话剧营销不能只找热点贴标签,比如仍然偏爱海外名团、欧美剧本。近年来国内原创剧目数量逐年成倍增长,但为了迎合市场,不少原创剧目甘愿“被标签”,这也成为不少剧目风格雷同的最直接原因。如何面对一个更加细分的市场,是话剧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戏曲市场则相对冷清,值得深思的是由武汉剧院、武汉晚报创办于2013年的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是如何能够在政府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连续举办四届,且规模、人气逐年提升呢?2016年的第四届艺术节,3个月里近30场全国各地优秀戏曲剧目上演,参演剧团数量和演出场次创下历届之最。这应归功于武汉剧院创新探索“3.0模式”——零演出费、零场租、零宣传费,剧团、剧场和媒体三家共同参与票房分成。2016年的艺术节改由政府举办,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武汉戏码头的复兴。“3.0模式”值得其他省市借鉴。

(六)校园戏剧与戏剧教育

校园戏剧展演方面,2016年11月,为期9天的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29所高校的30个大小剧目上演。戏剧节注重评论交流和戏剧普及教育,首设“演后谈”板块,还举办了戏剧家进校园讲座、戏剧大师课、校园戏剧发展论坛等活动。中国校园戏剧节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创办,已走过十年历程,集中展示了当代校园戏剧创作的优秀成果,推出了一批戏剧新人,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很大反响。除此之外,第二届中国·天津少儿艺术节、第二届河北省会大学生戏剧节、山东省第五届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也鸣锣开场,引人关注。

随着政府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出台,在戏曲教育被纳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把戏曲教育提升到与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同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四川省举办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将折子戏、综艺节目、课本剧“玩”上了川剧舞台。四川未来将策划启动川剧新苗、新秀、名角工程,重点解决经典剧目、名角、绝技等川剧行专业人才和业余人才断代的问题。2015年安徽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戏曲通识教育送进课堂。目前安徽省安庆市组织编写了小学版和中学版的黄梅戏教材。《小学徽剧课程》也交付印刷。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进入一流高校演出的不止是京昆艺术。2016年吕剧《姊妹易嫁》进入清华大学演出。除此之外,我们的一些院团还将戏曲进校园做到了海外,培养外国年轻观众。江苏启动的“2016精彩江苏·中国昆曲英伦行”,其中有传统折子戏演出走进剑桥大学等国际名校。国家京剧院11月首次赴大洋州三城市巡演,并进入墨尔本大学与中学交流。不同于惯常的以传统剧目或折子戏赴海外演出的戏曲院团,10月武汉京剧院携新编京剧《三寸金莲》进入纽约大学演出。

戏剧教育不止于学校。戏剧教育与研究对于院团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国有院团的主要功能和职责。国家话剧院2014年便开始酝酿成立戏剧教育相关部门,将艺术教育作为和演出同样重要的重点工作。这在全国是具有开拓性和开创性的。从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开始,中国国家话剧院就开展了一系列艺术教育的活动。2016年该院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联合举办了艺术教育推广课程,为30余位来自国内艺术院团或教育机构的参与者传授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教育的工作方法,并通过工作坊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实践机会。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推出了“上海市歌剧普及计划”,呈现上海市民特有的文化精神。

二、创新与突破

(一)IP戏剧的兴起与思考

对于当下戏剧界而言,IP戏剧依然是个新名词。IP剧,一般是指以有一定粉丝数量基础上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为题材创作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因为众多粉丝及其消费能力,这股影视圈的热潮弥漫了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化圈。因此,根据具有较长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改编的剧目就称为IP戏剧。

IP改编其实由来已久,莎士比亚的几部名篇也是改编自民间流行故事。当下前所未有的改编热是网络催生的大量粉丝群而造就的。这使得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舞台剧拥有最基本的票房保证。然而,有追求的IP作品并不沦为粉丝经济的“代工产品”,即完全顾及粉丝喜好而复制原著,而是基于话剧舞台的需要进行改编提高,拓展二度创作空间。例如2016年较好的IP剧有话剧《左耳》《玩命爱一个姑娘》。但从创作角度来说,IP改编不宜被过度宣扬,文艺创作不应成为资本生产,否则原创剧目势必式微,文化产业将会日益偏颇。

(二)民营戏剧的品牌化、品质化努力

说到原创,我们不能不提到民营院团中的“恒源祥”戏剧。自2013年创办以来,“恒源祥戏剧”努力创作和演出有品质、有美学高度、有灵魂的戏剧,努力成为有专业艺术地位、有成熟产业体系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戏剧品牌。3年创作演出5台戏,以其主题意义的重大、艺术上的雕琢和海派文化的呈现,引起了广泛关注。6月,由上海市黄浦区、恒源祥戏剧联合出品的“上海三部曲”进京演出,原味呈现上海特色和上海精神。上海做歌剧、做上海式戏剧,东莞做音乐剧,武汉做戏曲码头,厦门做音乐话剧,每个城市都在寻求自己的文化定位与戏剧地标,城市的现代化伴随戏剧的现代化前行。

(三)委约制创作与扶青计划

在2016年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中,10部委约作品旨在尝试沟通传统与当代,赋予创新更深的思考。各大高校鼎力支持“扶青计划”。首例利用“移动App+浸没式演出方式”完成的戏剧作品《双重》是“扶青计划”力推的重头作品之一,采用手机App与真人引导触发剧情的形式,给观众带来多维度的探索与浸没式的戏剧体验。五年来,“扶青计划”与美国亚洲协会等国际艺术机构建立合作,部分作品已经或将至德国、法国等地演出。如何建立长期的扶持机制,孵化、培养中国年轻艺术家,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创造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扶青计划”未来的课题。

(四)娱乐多元时代传统艺术的跨界与创新

时代的变革催生了多元化的娱乐方式,更具“非遗”特质的皮影艺术该何去何从?已经有18年皮影戏创作演出、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历史的韩非子剧社跨界融合,创新实验,可以给其他相似团体以启示。2005年,该社首次尝试跨界,将皮影和木偶结合创作了环保剧《小猫种鱼》,继尔尝试皮影与京剧相结合,创作了取材于传统京剧《铡判官》的《灯官油流鬼》,并融入了西方戏剧理念。该剧近年来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各大艺术节。剧社还尝试将评书的叙事方式融入其中。2016年,韩非子剧社与三拓旗剧社合作,创作了肢体剧与皮影戏跨界、脱胎于《宋定伯捉鬼》的舞台剧《形影不离》。剧社还发起保护传承皮影戏的社会公益项目“《偶遇》之蜕变”,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与发展公益计划”项目,计划在两年内行走国内七大线路,选择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戏班社进行田野采风,最终以剧目展演、跨界展览等形式将皮影艺术呈现给观众,以期将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使其走得更远。

三、思潮与现象

(一)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喷涌

进入21世纪之后,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也推动了西方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出,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强行纳入一种“世界文明主流”的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去?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普遍思考的问题。在此语境之下,重倡现实主义的回归,无疑具有更加迫切的当下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强调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创作精神。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16年初,文艺报社与人民日报文艺部在京联合举办了“弘扬现实主义精神”研讨会。现实主义创作思潮提上日程。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再次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星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精神指引下逐渐在文艺界形成燎原之势。

对戏剧界来说,近年来一直十分重视现代戏创作。可以预见现实主义创作将持续火热。2016年全国戏剧界创作现代戏的比重就占了很大份额。第11届中国艺术节十台获奖剧目里,除了《康熙大帝》《苏武牧羊》,其余八台都是现当代题材;五台获奖戏曲剧目里,除了《康熙大帝》,其余四台都是现代戏。2016年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也更加注重原创作品的题材,加大了现实主义题材剧目的比例。而参加上海民营院团展演的17个剧目里,就有14个是现实题材。等等。走进火热的现实生活,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段,展现鲜活的人物形象,贴近大众,打动人心,这是我们评价文艺作品、文艺家的一个重要尺度。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图景,我们不仅需要以史为鉴的警示与启迪,更需要同步时代、直面现实、聚焦热点和表达民意的现实主义作品。当前,在具体的创作中,我们要首先面对并克服三个不足:生活不足,心态浮躁;精神不足,缺乏情怀与信仰(而真正的现实主义是闪烁理想之光的);功力不足,理论高度与辩证思维、思想的穿透力与艺术的概括力不够。进一步认清现实主义的优势在于与历史、时代、人民及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要回到现实,回到现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将现实题材的创作之根深深扎在历史文化丰厚土壤之上,立足于本剧种的艺术积淀去革新创造,对传统进行有甄别的继承,将笔触向塑造现代人物的纵深处拓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写人、写新生活、写新时代,使现实题材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高度感。同时要注意现实主义有多种样态,创作应不拘于一格。

(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热潮遍及海内外

2016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海内外掀起纪念热潮。文化部举办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其中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汇集全国4个昆剧院团的7台优秀剧目,演出11场。纪念活动还包括中英两国的座谈会。文化部还携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协同举办“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主题活动。英国文化协会与“GREAT英国推广活动”共同在中国举办“永恒的莎士比亚”纪念活动。上海于10至12月举办了“2016上海国际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节”,通过院团自主创作、与国外优秀剧团联合制作、引进优秀项目等方式,集中呈现两位剧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上海还举办《汤显祖集全编》《汤显祖研究集刊》的发布与研讨,并与抚州合作创作了音乐剧《汤显祖》。江西临川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并在抚州落成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等等。其中尤以“临川四梦”现象为著: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首次整体搬上舞台。这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新成就,是昆曲工作者致力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并展开世界巡演。江西抚州乡音版《临川四梦》首次将四梦合为一体,摘取四梦精彩片段重新编排,唱词沿用汤翁原作,声腔采用盱河高腔,以期原汁原味地展现四梦的最初演唱形态,特色鲜明。赣剧《邯郸记》在尊重原著的前题下,将原著缩编为涵盖重要内容、情节和人物的十出戏。此外,来自汤翁故乡的采茶戏《牡丹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创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等次第展示,以期实现汤翁与莎翁在精神上的对话。

(三)戏曲电影拍摄掀起高潮

戏曲的繁荣自然带来戏曲电影拍摄的热潮。近年兴起的戏曲电影热在2016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主办的“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每年选取若干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优秀代表剧目拍摄成数字电影。自2010年工程实施六年来,已完成二十余部数字电影的拍摄发行工作。2016年,还有琼剧《喜团圆》,花灯剧《月照枫林渡》,京剧《三寸金莲》,沪剧《挑山女人》,锡剧《紫砂梦》,扬剧《衣冠风流》,锡剧《三三》等7部影片正在拍摄或在后期制作中。2016年,黄梅戏《妹娃要过河》、蒲剧《山村母亲》分别获第三届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最佳歌舞(戏曲)片奖,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前者是国际电影节首次为中国“戏曲电影”这一独特电影门类设奖。汉剧电影《孟姜女》、豫剧电影《子夜惊梦》开机,京剧电影《谢瑶环》建组,豫剧《草根秀才》、评剧电影《赵锦棠》上映,莆仙戏电影《海神妈祖》筹拍。继《霸王别姬》之后,尚长荣先生的《曹操与杨修》也被拍成3D全景声电影,在保留传统京剧舞台风格的同时,运用了数字多媒体手段,包括最新VR技术来丰富场景的变化感。这是我国戏剧界继20世纪60年代彩色戏曲电影兴起后的第二次电影拍摄浪潮。但应注意的是戏曲电影不应止步于舞台纪录,同时要做好宣传与发行方面的工作。

四、活动与交流

(一)国内活动与交流

1.话剧类

2015年话剧在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等方面的年增长率均接近20%。市场的火爆催生了众多戏剧节的诞生:2016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11部中外精彩剧目上演;第三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主题为“致敬莎士比亚”,引进由莎士比亚剧作改编的话剧,共25部中外当代前沿作品上演;2016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也以“致敬大师(莎士比亚)”为主题,共计24部莎士比亚剧目上演。为期107天、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北京西城区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期间,来自全国国有院团、民营院团、社区戏剧团体的28部剧目和22部小剧场剧目演出180余场。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持续一个月,计18部作品,36场演出。深圳举办了首届“当代戏剧双年展”,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双年展,关注的是国际当代戏剧领域的当下与未来,旨在体现戏剧与舞蹈、摄影、音乐等当代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在由香港戏协举办、以“21世纪华文戏剧与世界舞台”为主题的“第十届华文戏剧节”中,来自内地、台湾、澳门及香港本地的剧团共十部、超过40场戏剧作品上演,期间举办以“廿一世纪华文戏剧与世界舞台”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及“华文戏剧节20年回顾展”。此外,至乐汇《驴得水》等四部作品开启全国百场巡演。

2.戏曲类

2016年的戏曲活动除了第11届中国艺术节,大型的还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与南方戏曲汇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涵盖了全国26个剧种,演出31个剧目,62场地方戏。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南方戏曲演出季”,有来自10个省区的16台剧目参演,剧目多为新编历史剧、革命题材和现代题材。中国剧协主办的第七届长江流域戏剧节于11月在江苏张家港举办,共演出16场大戏、4场精品小戏。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共21台剧目参加。在江苏举行的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演出了全国16家院团的20台剧目,集中展示当今京剧、昆剧两大全国性剧种的艺术风貌和专业院团的创新成果。2016年还有西南地方戏曲联盟的成立:玉溪市滇剧院、成都川剧院等六院团开展合作,以期推动云贵川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

各地方剧种艺术节也是丰富多彩。为纪念越剧诞生110周年,“第十四届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举行,多家国内知名越剧院团参加,上演《碧玉簪》《玉蜻蜓》等经典越剧大戏,演出30余场;并举办了“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文娟)派越剧专场。粤剧节活动则有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艺术节,17台剧目上演,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团体报名参加此次活动,规模超往届;还有深圳粤剧周等。此外还有第二届“上海的声音·上海沪剧艺术节”,共13家团体奉献了12场演出,以及河南曲剧90年优秀剧目展演系列活动等。

3.综合类

2016年大型的综合类艺术节特别多,由文化部主办的“2016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展示了各院团29台新创及优秀保留剧目,演出62场。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承办的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一带一路”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参演剧(节)目共50台,境外28台,境内22台,原创新作达25台。由陕西承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来自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奉献了42台节目、100演出。在泉州举行的“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暨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共七个国家与地区的24场剧目在戏剧展演中亮相,并举办戏曲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广东首届国际戏剧节中,展演的剧目和活动超过20个,共40余场;剧目形式以话剧、音乐剧、舞剧等为主;戏剧节还设置了国际戏剧论坛、青年戏剧育成计划等。

4.儿童剧类

近年儿童剧的市场持续平稳,各类戏剧节应运而生。6至8月,由北京海淀区主办的“欢乐童年放飞梦想——2016年第二届中关村儿童演出季”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数十家艺术团体带来47个儿童剧项目,200余场演出。7至8月,历时49天的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举行,汇集美国、罗马尼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儿童戏剧团体,共46部优秀剧目演出215场,惠及16万人次观众。等等。

5.两岸交流

两岸交流活动也是稳中有升。11月,由中国文联、香港艺术发展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香港举办,百余位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出席,与会代表围绕“舞台艺术与中华文化形象”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智慧火花。6月至7月,江西创作的以来台老兵回大陆老家探亲的真实故事演绎的歌剧《回家》在台湾演出10场。除公演外,剧团还与戏剧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由台湾方面主办的2016两岸小剧场艺术节台湾站活动,有4部大陆剧目在台北、高雄两地进行展演。以“乡音唱和”为主题的2016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乡音之旅”展演于10月21日至25日在台湾金门举办。艺术节组织闽南戏曲展演、剧院演出推介会等22场活动,其中戏剧演出交流16场,两岸约470人参与演出。艺术节还密切民间交流,关注青少年,深入乡镇社区和中小学校演出,并打造两岸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教育院校和演出经纪机构交流合作新平台,加强两地各领域合作,增进民众文化认同和友好往来。

(二)国际交流与影响

2016年在戏剧国际交流方面,首先要提及的是中东欧16国20余个戏剧节艺术总监组成的大型访华团来华交流访问。来访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经过一年多时间努力促成的此次访问,旨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文化先行来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友好交往,也为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戏剧节的合作与交流创建了一个崭新平台。访华团先后参加了第18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4届乌镇国际戏剧节、首届广东(国际)戏剧展、第11届中国艺术节等活动,并与诸多表演艺术组织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剧协重点打造的徽剧《惊魂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完美的舞台呈现深深打动了来访外宾。作为交流成果之一,2017年5月,中国剧协将组织《惊魂记》前往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马其顿等国进行巡演,向中东欧观众展示中国戏曲的风采与神韵。

2016年有大量优秀剧目出访或亮相国际艺术节。舞台剧《因为爱》,杂技剧《梦之旅》,实验京剧《浮士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野》《知己》,中央歌剧院《图兰朵》,国家京剧院《白蛇传》《红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三个和尚》,重庆川剧院《李亚仙》、上海昆剧团《牡丹亭》等纷纷亮相国际舞台。不同于以往的是,2016年以商业手段推动戏剧走出去的概率越来越高。8月,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雷雨》在伦敦进行了首场演出。这是该剧诞生十年来的海外首秀,也是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坚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将中国优秀艺术作品推向欧洲舞台的举措之一。10月,国家京剧院《将相和》《白蛇传》在伦敦演出4场。本次演出为商业演出,购票率达7成以上,入座率超9成,购票观众以英国本地居民为主。11月,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举行,秉承把中国最传统的戏曲带给全世界的理念,共有5个中国戏曲团体演出7场传统剧目,戏曲节已进入法国正规的演出和售票系统、专业的宣传渠道,在巴黎、在法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要引起关注的是在第70届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有5部中国作品与观众见面,并举行了两场以中国戏剧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中国戏剧的国际存在感逐渐加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正当其时,也更为迫切。为此,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用符合时代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用国际化运作方式提升戏剧作品的影响力,是当下中国戏剧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问题与思考

如今戏剧的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显而易见这方面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然而有些职业需求并不能靠学校的毕业生就能解决。对于戏剧产业而言,剧院的管理或者说场馆与剧目的营销经营是最主要的方面。如何谋划剧院的宏观战略设计,提升剧院的运营管理水平,建立剧院经营的各项标准,以适应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整、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观众结构的不断演化,也就是说如何应对当代剧院管理的新挑战,引发业界关注并亟待破题。

首先是剧场问题。如今国内很多剧场经营不善,外因是没有好节目,内因是不懂管理和经营,缺乏规范的运作模式。对一个剧场的经营而言,“通常需要具备三种能力:销售能力、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挑选和安排剧目的能力。当前中国剧院管理的最大短板是没有职业院长。剧场技术人员特别是通晓舞台技术管理知识、且熟悉国内外演出制作规律的剧场技术人员极其匮乏。复合型、多功能、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备的高端人才最难寻觅。剧院管理的“软科学”跟不上剧院建设的速度,成为当下剧院建设发展的一大痛点。为此,除了学校的基础课程,“行业机构组织的培训可再制定中级培养方案将基础水平的技术人员培养成各个部门的主管。在这基础上可再设置高级的培训课程,让学员接触到并熟悉每个技术工种范畴内最高端的技术”,并给予更多的实践与观摩机会。今年山东率先举办了剧场人才培训班。

剧目营销首先要解决“外因”,即剧目创作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除此之外,要注意到的是制作人与监理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尤其在商业性戏剧生产过程中,制作人与监理人的地位都很重要,对剧目的质量起重大影响。但我们缺乏有长远眼光的制作人以及真正意义上能对剧目整体质量把关的监理人。

在提高剧场管理软实力的同时,剧场管理人员应该看到剧场硬实力方面的发展趋向。当前,国际上兴起多功能剧场的热潮。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剧场建设成为大小城市的热点,呈现出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倾斜的态势。然而,目前国内大量剧场闲置、亏损,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县级剧场;政府补贴仍是专业剧场的主要经费来源。“全国仅有40%的专业剧场能够实现盈利”。剧院产业规模有极大提升空间,对于剧场的多功能探索持续升温。除了多功能剧场的探索,杜绝剧场闲置的举措目前比较见成效的还有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的设立。该平台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搭建的公益性演出平台,由政府出资购买各大剧场闲置资源,以零场租或低场租(50%场租)的方式提供给院团演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并通过演出低价票售票补贴,实施整体宣传营销和惠民票价的运营模式,降低演出成本和票价,将其打造成一项让百姓看得起好戏的文化惠民工程,为剧场、院团和观众搭建一个公益性平台。

伴随着戏剧产业、文化产业渐进的步伐,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政策,例如剧场建设及运营管理标准就迫在眉睫。山东与保利剧院的做法值得参考。近年为了有效发挥场馆功能,山东演艺联盟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制定了《剧场等级划分与评定》,并于2014年底正式发布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剧场地方标准。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便制定了首部剧场管理运营办法。“要求托管的剧场必须在一年内通过国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便实现管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将剧场定位为服务4类人群:观众、艺术团(艺术家)、业主单位、特殊群体。保利每年都会对剧场运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委托第三方对观众满意度进行测评,并注重艺术团(艺术家)对服务的反馈,实现剧场运营的主客观评价相统一。剧场运营管理标准从职责、程序、制度、预案四方面进行规范”。制定符合全行业建设、运营实际的剧场标准应提上日程,这也是2016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剧场管理研讨会的呼声。

除了剧场标准,还有就是制定通行全国的演艺装备的成长方案。2016年第25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也在同期举行,论坛以“演出场馆新技术应用”为主题,邀请来自4个国家的8位权威专家进行演讲,推动新技术设备在演艺场馆中的应用,把脉行业发展前景。文化部表示,“未来几年,有关部门将着力实施文化装备系统提升行动,制定行业技术成长方案,出版《中国演艺装备系统蓝皮书》;支持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培育提升演艺设备民族品牌;支持演艺设备企业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认定领域目录增列‘演艺设备与服务领域’;促进国家重大科研设备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推进文化装备规范发展等。同时,还将采取加强研发及成果转化、优化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拓展文化科技金融渠道等措施,保障包括演艺装备在内的文化装备系统的全面升级”。

六、趋势与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大量国外剧团来华演出,2016年来华演出的外国剧目数量可称为历年之最,形成一股热潮。不能不引起国内话剧界的反响与关注。田本相先生将之命名为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并建议与筹划了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研讨会。这个会议由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多家国家级研究所与学院协办。《艺术评论》《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以专版专栏形式集中讨论了这一重要现象,《戏剧》《戏剧艺术》等杂志也都发表了相关文章。

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其影响当然不仅仅体现在西方戏剧上演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促使中国戏剧观念和戏剧行业的变革。“二度西潮是对中国话剧最尖锐的挑战,是全面的挑战”,首先,这些亲眼目睹的剧目廓清了我们长期以来对西方话剧的误解,扭转了我们将反理性和神秘主义当成西方戏剧主流的观念,而认识到先锋形态只是西方戏剧的一种极端表现,“更普遍的依然是普适性的主流戏剧或新主流戏剧”,沿用经典的叙事模式融入(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撷取技术性因素来促成艺术表现是当前西方戏剧的一种新主流。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的创作大有裨益。其次,舞台表演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剧目“叙事者的舞台叙事话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充分领略舞台叙事者(导演、演员)对故事的独特呈现中所包含的戏剧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剧目)大幅度增加了演员形体技艺(杂技)的成分”,表演及其训练在技术、方法、风格上呈现出的多样化冲击着我们固有的认识。而针对不同剧场体量的创作,例如对大剧场话剧与普通剧场话剧的叙事模式进行甄别、区分,给剧院的管理与创作带来启示。第三,在观赏心态回归理性之后,从这些大都有着深刻的思想蕴涵、严谨的艺术表达的外国优秀剧目里,我们看到我们的差距——从思想到艺术、从戏剧观念到戏剧思维,从编导、表演艺术到舞台美术、舞台管理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而反思本土话剧存在的创作问题,戏剧文学价值的衰落、精神层面的不成熟首当其冲,还有诸如表演水平薄弱、手法重复等。

“如何从国外戏剧中发现当下中国社会的自我,与当代观众对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于创作,我们并不缺乏原创的热情与资本,但缺乏原创的力度与洞见。无疑,我们首先要加强对戏剧本体的关注,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语汇来表达对人性的深刻发现,然后才谈得上舞台形式、技巧、手段的化用与琢磨。其二,外国戏剧引进的潮流其实还处于初始阶段,这里面有着巨大的改进空间。对于将来剧目的引进,国家要加大扶持,并“完善引进机制,夯实中外戏剧的交流的文化成果。……建议是否可以增加艺术总监或者相关领域专业研究者在选戏、评戏中的作用?增强戏剧节的主题经营意识”等等。

当前,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多元文化的交流愈趋频繁。全球文化产业链、戏剧产业链也在不可避免地形成。这是一把双刃剑,文学性与商业性互相较量。我们的戏剧要如何前行?二度西潮在“向外借力”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的传统及当前话剧发展的优势。西潮,不仅仅是外国优秀剧目来华演出,也是中国与外国平等的合作与对话,是双方彼此的提升。如我们高质量地排演外国经典作品,我们的话剧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亮相,我们与外国团体的合作也是如火如茶。例如2016年林兆华执导了《人民公敌》,李六乙导演了《樱桃园》等等;王晓鹰执导的中文版话剧《理查三世》两度参演“环球莎士比亚”戏剧演出,又应邀赴美国、罗马尼等地演出,得到国外观众高度评价。6月,由中英合办的中英表演艺术高级管理人才交流研讨会召开,双方尝试拟定统一的剧目制作和联合制作流程,促进表演艺术行业的人才培训与发展,提高双方作品在彼此国家剧院演出的整体运作效果。等等。

应该说,无论是戏剧审美创新,还是建构商业戏剧、类型戏剧,西方戏剧在这些方面都源远流长,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消化、吸收这些优秀剧目在创作与运作两方面的精髓。但同时也不可妄自菲薄,要看到我们的传统及当前话剧发展的优长,从而取长补短,构建起属于我们中国话剧自身的风格和优势。

总体而言,2016年,无疑是中国戏剧需要被大书特书和特别记忆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有党和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方向引领,为戏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也有戏剧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强烈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意识作为精神支撑,通过不断继承传统、革故鼎新凝聚而成的强大内生力量;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有引进大量优秀国外剧目形成的演出热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二度西潮”的学界大讨论的宏阔国际视野,更有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形成的对传统的再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戏剧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眼光内转”带来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有围绕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党和国家大事而形成的主旋律戏剧创作热潮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戏剧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再省思,我们还在戏剧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戏剧产业化与市场发展布局、戏剧理论建设与评论评奖、校园戏剧变革与戏剧教育、戏剧普及等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在戏剧内部与外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互动交融而形成的合力下,共同推动中国戏剧在2016年绽放新气象、实现新突破、孕育新发展。

猜你喜欢

剧目戏曲戏剧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传统戏剧——木偶戏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